1368年明朝建立后,北方边境仍面临元朝残余势力的严重威胁。当时元顺帝北逃至上都,仍控制陕甘地区和蒙古高原,而陕甘地区由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等军阀割据,总兵力达二十万以上。这些势力若与北元联合反扑,新生的明朝政权将面临被扼杀的风险,中原地区可能重回宋辽金时期的分裂状态。
朱元璋把徐达叫过来,封他个征虏大将军,让常遇春当副手,二十五万大军就这么浩浩荡荡往北边开,路子都规划好了,三步走,先把山东那块给清了,外围彻底扫干净,再到河南把元军的退路一堵,最后的目标就是陕甘那块最难啃的骨头,跟他们的主力死磕,这样一来,两翼就安全了,不用担心被人抄后路,元朝也没机会再回来捣乱。
到了1370年沈儿峪那地方,那场仗是真关键,直接把整个局面都给扭了,徐达领着十万人,王保保那边号称三十万,就在定西摆开了架势,明军压根不跟你正面硬碰硬,派小股人马不停上去骚扰,就是拖,把元军的精力一点点耗光,等看对面人困马乏,撑不住了,突然发起总攻,一连打了七天七夜,眼睛都没怎么合过,明明人比对方少,最后愣是拿下了八万多个人头,王保保自己就带了几个亲信,狼狈地跑了,能跑多远是多远。
这打法也不是老一套,徐达把火器跟骑兵混着用,跟攻城似的玩起了车轮战,就说安康和商洛那两个点,常遇春假装要死磕安康,汤和早就埋伏好了,就等着商洛的援军出来,一露头就给按住,结果两边一起拿下,元军的阵型彻底就散了架,后勤补给那就更不用说,明军背后是长江中下游的鱼米之乡,粮食走黄河水路源源不断送上来,补给线稳得很,你看元军那边,全靠草原上放羊,那家底子怎么比,真要打持久战,他们根本耗不起,时间一长谁行谁不行,一下就看出来了。
等仗打完了,朱元璋那边手一挥,陕西行省就这么立起来了,跟着就是屯田移民,让老百姓在这里扎根,顺便守着边疆,后来到了1388年,蓝玉在捕鱼儿海又干了票大的,直接把北元的老巢给端了,俘虏了七万多,从这以后,元朝再也没那个本事往南边看一眼,明朝的大一统才算是真正稳了,这事儿的意义可不小,你想想,从唐朝末年开始,北方基本都是游牧民族的地盘,这一仗,汉人政权才算重新坐稳了江山,要是当时明军没打赢,咱们这片地估计就跟欧洲似的,你一块我一块,碎得稀里哗啦,根本不会有后面的大一统。
朱元璋对民族问题也有一手,他不光是打,还主动招降原来在元朝手下的那些汉人将领,像李思齐这些人,以安抚为主,这一下民族之间的那种紧张气氛就缓和多了,挺有包容性的,后来清朝搞那个“满汉一体”,多多少少也能看到点影子,放眼全世界看,那会儿英国人在打玫瑰战争,奥斯曼帝国到处扩张,明朝这一仗,恰好让东亚这块地方维持住了一个统一大帝国的格局,没走上四分五裂的老路,所以现在再看这场战争,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民族之间的冲突,它更像是把整个中国从分裂的悬崖边上给拽了回来,最重要的不是地盘又大了多少,而是保住了大一统这个传统,我们现代中国的根,其实就在这里。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