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价飙到850多,江浙有个小城都炸锅了,街头巷尾不管是买菜的阿姨还是下棋的大爷,都在聊这事儿。
但金店里的李姐,却一点儿不跟着慌,照样每天擦柜台,看年轻人围着金价牌咋呼,她嘴角就抿个淡淡的笑,人家早把手里的黄金换成存折上的数字了。
李姐大名叫李秀娟,在这家百十来平的金店站了20年柜台,不是经理却比经理有威信。
新来的店员分不清千足金和万足金,却能看懂李姐的眼神:要是她瞥一眼顾客,那就是提醒“这人是真想买,别瞎推荐”,要是她轻轻摇头,那就是“人家就是来蹭蹭财气,别费口舌”。
金价从2024年开始跟坐火箭似的涨,一开始店里生意还淡了,大家都抱着“买涨不买跌”的心思观望。
本来想李姐可能也会等,毕竟涨势这么猛,可后来发现她早看透了,来打听的人不再问“哪个款式好看”,全改成“现在买合适不”“还能涨多少”,她心里那本账门儿清:自己的“私房金”都是三百多一克攒的,现在翻了倍,再等说不定就跌了。
去年金价破730那天,店里没客人,李姐回家打开保险箱,把母亲留的旧镯子、女儿的如意锁都拿出来。
摩挲着镯子上模糊的花纹,她也犹豫过几秒,可转头就想“物是死的人是活的”。
第二天就把黄金全卖了,钱到账的时候,她长长吁了口气。
女儿还埋怨她卖了外婆的念想,李姐就笑“念想在心里,钱在你卡里才踏实”。
现在很多人看到金价涨就想追,总觉得还能再涨,可李姐见过九十年代金价低迷,也经历过2008年后的小高潮,她知道没有只涨不跌的东西。
人家这稳劲儿,可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是看了二十年人在金价里狂喜捶胸,才修来的定力。
李姐是主动卖金,小城的张奶奶却反过来,金价越高她越把黄金藏得紧。
张奶奶今年82岁,耳朵有点背,每天雷打不动让孙子给她念金价新闻,听到破850,她浑浊的眼睛里突然亮了一下,跟老猫看到熟猎物似的。
她颤巍巍挪到老式核桃木衣柜前,拉开最底层抽屉,拨开叠得整齐的旧衣裳,摸到个红布包的硬东西。
不打开,就用手心贴着红布,感受那沉甸甸的凉,这里面是她半辈子的“江山”。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金价也暴涨过,那时候张奶奶还是纺织厂会计,凭着对数字的敏感,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换了一根根“小黄鱼”和金戒指。
老伴当年骂她败家,说这东西不当吃不当穿,她就回“你懂什么?这是硬通货”。
那些年她把黄金藏过米缸、缝过棉被,提心吊胆却踏实,苦日子过来的人,知道这冰冷的金属能给安全感。
现在儿子媳妇劝她趁高价卖了改善生活,张奶奶总摇头“急什么?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
我能理解她的想法,老一辈经历过物质匮乏,“家中有粮心里不慌”的念头刻在骨子里,在她眼里黄金就是最耐存的“粮食”,房子会旧,钞票会贬值,只有黄金能穿越日子,这是她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智慧。
有卖的有藏的,小城“房叔”王建国对黄金的看法又不一样。
房叔早年在广东搞工程赚了钱,回老家趁房价没涨,买了半条老街的铺面和几栋住宅楼,现在靠收租过得悠哉游哉。
金价涨起来,他没跟着瞎起哄,反而找李姐喝茶聊天,他知道李姐是明白人。
“秀娟,你看这金价,疯了一样”,房叔呷口茶慢悠悠说。
李姐笑“您那十几套房子才是压舱石,还在意这点金子?”房叔摆摆手“话不能这么说,房子是不动产,好是好,可急用的时候变现慢,黄金不一样,走到哪儿都能换钱”。
人家不囤实物黄金,而是在银行买了纸黄金和黄金ETF。
本来想他有这么多房产,没必要再折腾黄金,可后来发现房叔算得明白:房产是“陆军”,根基稳能赚稳定收入,黄金是“海军”,灵活能避险,这是“双轨制”。
他总说“这世道说不准,多一条路总不是坏事”,几千年来人都认黄金,比有些国家的钞票还靠谱。
现在金价高位震荡,房叔倒更安心了,因为这验证了他的判断。
能像他这样不跟风,把黄金当成资产配置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纯追涨杀跌的人,在小城里真不多见,人家这是用做生意的脑子过日子,确实聪明。
金价还在850多的高位晃,金店里照样有人买有人卖。
李姐坦然,是因为经验,张奶奶坚守,是因为记忆,房叔运筹,是因为理性。
他们选择不一样,可本质都是在找一份确定的安稳。
说到底,黄金再亮,也不如心里的安稳亮。
潮水总有退去的一天,可只要找对了自己的“岸”,就不用怕浪来浪去。
这小城的黄金故事,讲的哪里是金价?讲的是咱们普通人在日子里找踏实的小智慧啊。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