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林时砚
编辑 | 林时砚
哈喽,大家好,小林哥这篇社会评论分析现在很多家长在养孩子方面都非常谨慎小心,甚至都有些焦虑过头了,竟然会相信网络上的“伪科学”,小林哥在这里奉劝大家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偏方”,这些偏方很有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伪科学育儿:被焦虑裹挟的成长迷局
先问一个问题:如果家中孩子发高烧至40℃,你会选择带孩子去医院,还是在家给孩子耳朵扎针放血?
有人或许会觉得这个问题太过荒谬,实则荒谬的是部分家长——他们的操作实在令人血压飙升。
比如,有人认为煤气灶的蓝火带有阴气,用其烹制的食物会伤害孩子身体;有人坚信米汤比奶粉更有营养;还有人将疫苗等同于病毒,为了逃避接种,竟诓骗邻居家孩子替自家孩子挨针。

这些听起来可笑至极的想法,正被一群家长奉为育儿圣经,这类奇葩事例不在少数,不妨从近期流行的“古法养娃”说起。
为熬出“古法米汤”,一些宝妈花费上千元购置所谓能产生“阳火”的炉子,什么叫阳火?简单来说,木材、秸秆等地面可燃物燃烧后产生的火焰,通常会呈现温暖的红色、黄色,这便是他们口中的“阳火”;而煤气灶燃烧产生的蓝色火焰,则被定义为“阴火”。
这些宝妈认为,常年用带“阴气”的火烧水煮饭,不利于孩子健康。

有人会问,家中电饭锅、微波炉等无需引火、全靠电发热的厨具该如何划分?经过这些宝妈“缜密分析”,答案是:无论水电、风电还是雷电,但凡与电相关,都归为“阴”。
九年义务教育扫盲时,或许正是漏掉了他们,摊上这样的家长,孩子未来的成长恐怕要遭不少罪,苦日子仿佛一眼望不到头。
言归正传,稍有常识便知,火焰颜色压根和“阴阳”没关系,只看燃烧物质和充分程度,烧柴火呈现红黄色,是因为木材中的炭未完全燃烧;煤气灶的蓝火则表明气体燃烧充分。

这些宝妈或许不知,她们信奉的“阳火”,在燃气公司看来实则是故障信号,甚至可能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在此友情提醒:日常用天然气做饭,务必注意开窗通风,若发现火焰颜色持续异常,需及时请专业人员上门处理,切勿自行操作。
再回到这些宝妈身上,除了“古法养娃”,她们还发明了“胎里素宝宝”的养育秘籍。
“胎里素”并非类似麦力素的食品,而是指孩子的母亲在怀孕及哺乳期间全程吃素,部分宝妈甚至将奶粉、牛奶等奶制品彻底排除在外。

这么做的原因五花八门:部分宝妈担心孩子肠胃尚未发育成熟,过早接触荤腥会引发身体不适;部分宝妈忧虑肉类含激素,影响孩子自然发育;还有些宝妈认为动物需要保护,少吃荤腥能为孩子积德。
是否能积德无从考证,但真实案例早已敲响警钟,《闪闪的儿科医生》里记录过一个叫航航的孩子,妈妈从孕期就坚持“胎里素”,孩子3个月大时因“母乳上火”被断奶,只喂米油和粥。
等到6岁时,航航被确诊为侏儒症,骨龄严重落后,医生建议用生长激素干预,妈妈却拒绝了,说“激素不是好东西,要顺其自然”,医生无奈告知,不干预的话,航航成年身高很难超过150厘米。


疫苗犹豫:拿生命赌“谣言”的冒险
如果说阳火煮米汤、“胎里素宝宝”只是认知跑偏,那接下来的操作则是拿孩子生命开玩笑——部分宝妈拒绝给孩子接种基础疫苗,认为疫苗是病毒,会破坏孩子免疫系统。
2024年8月火遍全网的案例便是如此:一位宝妈因害怕女儿打疫苗伤身体,哄骗邻居家6岁男童替自家女儿接种,为蒙混过关,她给男孩戴上粉色帽子和口罩,男孩试图逃跑时被死死抱住,最终只能哭着挨针。
更令人发指的是,这并非首次,孩子家长倒查监控后发现,半年前自家孩子就曾被偷偷带去接种。

这些家长拒绝给孩子接种疫苗的理由同样荒唐:认为孩子接种后出现红肿、低烧、起疹等症状,便判定疫苗对身体有害。
即便医护人员明确告知这些属于正常副作用,多数无需治疗即可自行缓解,他们的疑心病仍重得能腌咸菜。
更有甚者,孩子真的生病后,部分家长宁愿相信网络“专家”,也不愿带孩子就医。
这些所谓的“专家”,实则是顶着“中医育儿”名号却毫无资质的人。

此前有位宝妈听信此类谗言,孩子高烧发烫时,既不用退烧贴也不吃退烧药,反而强行给孩子灌葱白姜片水“物理降温”。
孩子烧得更严重后,她又听从“专家”建议给孩子耳朵放血,孩子娇嫩的耳朵被扎得通红,哭到嗓子沙哑,母亲却仍认为这是在“排毒”。
可悲的是,上述情况并非个例。,这并非中医无用,而是这些网络“专家”连中医的门槛都未触及,仅靠读几本书或总结自身育儿经验,便夸夸其谈、误导他人。

疫苗犹豫早已成全球公共卫生难题,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就把它列为十大健康威胁之一。
已在2000年宣布消除麻疹的美国,2025年已报告1284例麻疹病例,是往年平均的7倍多,还出现了3例死亡病例。
原因很简单,反疫苗谣言让接种率下降,麻疹病毒基本传染数高达18,没免疫力的人接触患者,90%会被传染。
我国能保持麻疹低发病率,靠的就是高接种率和补充免疫活动,那些说疫苗是“病毒”的家长,根本不知道天花能被消灭、脊灰能被控制,全是疫苗的功劳。


智商税陷阱:被自我感动绑架的消费
这种误导他人的行为,与近些年市面上大肆鼓吹“宝宝专用产品”的商家如出一辙,以婴儿水为例,作为典型的宝宝专用产品,同等分量下其价格比普通矿泉水高出数倍。
宣传卖点主要是矿物质含量低,能减轻婴幼儿肝脏及肾脏负担,生产过程消毒更严格。
事实却并非如此,上海消保委曾检测市面上3款受欢迎的婴儿水,结果发现与同品牌其他产品并无显著区别。

其他标有“适用于婴幼儿”的饮料、保健品、纸巾等,也都是类似套路。
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儿童用品专项抽检中,某知名品牌婴幼儿益生元饮料被查出添加未标明的甜味剂,却宣称能“调理肠胃”,连基本安全都不达标,最终被责令召回并罚款。
2024年3月另有报道,某婴幼儿乳铁蛋白保健品虚标成分含量,以普通乳清粉充当核心成分售卖,单瓶标价398元,被市场监管部门认定为虚假宣传。

婴儿贴身使用的柔纸巾亦是如此:上海消保委2023年检测发现,3款宣称“无荧光剂”的产品实则荧光剂超标,其中一款还是网红爆款。
诸多报道在前,为何仍有人心甘情愿缴纳“智商税”?其实,许多父母与其说是在养娃,不如说是在“养”自己——他们从不从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而是想通过某些行为证明自己已把最好的给了孩子,借此获得心理满足与自我感动。

孩子的健康成长,从不需要靠玄乎的阳火熬汤,也无需用一柜子昂贵神器堆砌,只需家长具备基本的认知与理性。
相信科学指南,倾听专业建议,放下无谓焦虑,才能给孩子真正需要的成长环境。
育儿先育己,别让孩子宝贵的童年,最终沦为满足家长自我感动的表演,用理性浇灌成长,才是对孩子最好的馈赠。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