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之旅还有最后一篇关于“陈家祠”的,一直没写,是因为我参观“陈家祠”不仅仅把它当作一个旅游景点,而是带着一种寻根的小小心愿前往的。
作为祖籍广东的陈氏后代,总希望能从广东发现一些有关联的信息,于是需要查考大量的资料,回乡下老家实拍墓碑,琢磨上面的文字,去追根索源。
很遗憾,由于年代久远,我们祖上内迁入川之后,家谱没有保留下来,仅能从墓碑上的信息,以及我们的生活习俗去加以推断,好在我们的身份定位还是比以往清晰了。
首先,从我们的生活习俗上看,我们属于广东梅州(祖传是梅县)陈氏客家人。因为我记得小时候,我们称呼祖父为“阿公”,祖母为“阿婆”;我父母称他们父亲为“阿爸”,母亲为“阿咪”。这就是客家人的典型印记;
第二,上坟时有“挂纸(纸钱)”习惯,据说是因为历史上的客家人饱经战乱,流离失所,造成很多坟无人祭扫,“挂纸”能起到标识作用,告诉大家,此处是有人祭扫的;
第三,我还记得我们陈家大院子,曾有很标准的客家风格四合院,修得非常讲究。中间一个大天井,中间有石板小路上下连接,四方的房屋前都有互通的宽檐走廊,后面的房屋由各房分居,然后围着四合院向外规整延展。印象最深的是,四合院天井上方正中为大厅堂,里面有祭台(有没有祖先牌位我已不记得了),祭祖、红白喜事以及一些重要大事都在这里举行或议定。也许因为小时候人小,我至今有印象的是,大厅堂(又叫大堂屋)门槛比较高,我进去时一般会将整个身体趴在门槛上才能翻进去。遗憾不知什么原因,在七八十年代拆除了,修得那么好,不知当时怎么没人阻拦反对,实在可惜。
第四,祖墓碑上记载,我们祖先是康熙年间“从东粤移于西蜀”(第一代祖先叫陈纶龙,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活了84岁),去世时是乾隆年间。我查证了,东粤梅县主要是陈氏客家人,由闽而入粤,更早便是从中原南迁而来的。
第五,我们入川的客家陈氏,基本就世代住在一个地方,我们村叫陈家大院子,全都是同姓陈氏族人(当然也有陈氏女嫁出,外姓女嫁入的)。而且,我们有陈家的专用坟山,过世族人都葬在同一片地方,至今还保留下来一些很精美的古墓碑,虽然文革时破四旧有一些损毁,但基本可以看出,墓碑上多有繁复的雕镂工艺,有双层的也有单层的,有的墓碑上有带故事情节的人物群像。碑上的对联撰写,以及碑上的文字书法,都显示了一定的文化功底,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这一点跟“陈家祠”的雕镂工艺很有传承关联。我全网搜了一遍,像我们祖坟上那种墓碑,基本没人上传到网上过,也不知还有多少这样精致的墓碑散落民间。
第六,我们祖先留下了20字的辈字排序,“纶堂德万山,绍正应安邦。治国平天下,福禄保祯祥”。细究一番,会发现这是一首结构工整、寓意吉祥的五言诗,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家国情怀与道德追求。其中暗含《尚书》、《论语》、《大学》、《周易》、《道德经》之化意,看来,我们祖先在文化修养方面还是很不简单的。不过,很遗憾,我没有查到之前跟广东陈氏家族的辈份关联,而且各地陈氏字辈似乎都关联不起来。我猜想,是不是我们祖先入蜀后,重新编排了辈字口诀,之前的跟随族谱带来,族谱却不幸散轶,没有传承下来,又由于古时交通、通讯不便,就和梅县祖上断了联系?
第七,经过查证,广东“陈家祠”的建设确实涉及到了梅县陈氏。“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是由广东省72个县的陈姓乡民共同出资修建的,其中就包括梅县陈氏。而且梅县还有一个“陈氏宗祠”(始建于1555年),陈家祠(始建于1888年)在建筑风格和文化背景上跟“陈氏宗祠”有一些相似相通之处。
所以,结论是:我们这支陈氏家族,跟“陈家祠”是有一些关联的。
这就是我寻访“陈家祠”的一些探讨、记录。“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祖先的种种迹印,在后世子孙不经意间,甚至生存和生活状态中都时隐时现。那些做人的道理、持家的传统,那些崇尚“忠孝节义”的家风家训,值得永远传承下去。
暂时记录一些,作为资料留存,待有新的发现在再补充吧。
上为广东陈家祠
上面为第一代老祖宗(男)墓碑,本为双层,第一层石镜框被毁掉了
上为第一代老祖宗(女)墓碑
这些墓碑大多已不太明白墓主人情况了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