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最近,苹果发布iPhone17系列,其中iPhoneAir那极致轻薄的设计,着实惊艳了众人,不少人高呼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又回来了。
不过,在这光芒万丈的新产品背后,隐藏着的是一条错综复杂且实力强劲的供应链。
苹果这么牛,难道iPhone17肯定全靠自己么?
虽然苹果一直以强大的设计和创新能力闻名于世,但要是深入探究,就会发现17的成功上市,不是它一个人的功劳。
就拿iPhoneAir那5.5mm的超薄机身来说,这可不是苹果设计师在图纸上随便画画就能实现的。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背后涉及到一整套复杂的系统工程。
主板得更小,芯片要高度集成,屏幕得更薄,还得保证边框窄、亮度高且续航不受影响。
这就好比盖一座摩天大楼,苹果是那个提出宏伟蓝图的建筑师,但要把这蓝图变成现实,得靠无数建筑工人、工程师以及提供各种建筑材料的供应商共同努力。
在手机行业,类似的案例不少。比如当年摩托罗拉推出RAZR系列超薄手机时,同样面临诸多挑战。
摩托罗拉虽然有创新的理念,但要实现机身超薄,从电池技术、主板设计到外壳材料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供应链上众多企业的协同合作。
这就如同一场接力赛,苹果只是跑最后一棒的选手,前面的积累和铺垫,是整个供应链共同完成的。
所以说,iPhone17系列,尤其是iPhoneAir的惊艳亮相,绝不是苹果一家的功劳,而是整个供应链集体发力的结果。
从台积电先进的芯片制造,到各供应商在材料和零件上的创新,再到富士康等代工厂的精密制造,少了任何一环,都难以成就如今的iPhone17。
中国在这条供应链起到什么角色,难道只赚辛苦钱,没技术含量?这也许有点道理,因为中国的制造力是全球瞩目的。
从拆解iPhone17Pro的结果来看,最值钱的芯片,A19Pro是苹果自研,基带用高通的。
存储颗粒来自三星、SK海力士、美光,无线芯片是苹果N1,CMOS传感器是索尼的,屏幕主要是三星、LG的。
中国供应链企业好像确实多集中在一些看似不那么核心的领域。
但是只这么看,就太片面了,蓝思科技,为了给iPhone17Pro提供超瓷晶玻璃,投入了20亿进行研发。
这种玻璃需要经过16道特殊工艺,抗摔性是普通玻璃的4倍,全球只有蓝思科技能满足苹果的硬度要求,独家拿下Pro系列订单。
还有立讯精密,今年反超富士康,拿下45%的iPhone17组装份额,靠的可不是低价,而是具备同步生产整机加零部件的能力。
从手机中框的激光切割,到摄像头模组的精密贴合,立讯能做到一站式交付,这技术含量可不低。
以汽车产业为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汽车产业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上依赖国外。
但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企业在车身制造、内饰设计、部分电子系统等方面不断积累技术实力。
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异军突起,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领域已经走到世界前列。
中国供应链在iPhone产业链中的发展也是类似道理,虽然当下在一些核心元件上还依赖国外,但在很多环节已经具备不可替代的技术实力,并且一直在向更高附加值的领域迈进。
中国供应链在iPhone17的生产中,扮演的绝不是简单的打工者角色。
众多中国企业凭借自身技术和工艺,在供应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且在持续提升技术水平,向产业链上游攀登。
苹果在软件系统、芯片自研等方面的实力也十分重要。
苹果的iOS系统以流畅性和安全性著称,A系列芯片性能强劲,这些都是苹果的核心竞争力。
但如果没有强大的供应链作为支撑,这些优势也难以充分发挥。
就拿芯片来说,苹果每年能率先运用台积电最新的芯片技术,iPhone17系列芯片全部由台积电代工。
A19基于第三代3nm,台积电3nm家族的良率、功耗、成本三角进一步优化,苹果作为台积电占比四分之一以上的最大客户,能够最先享受其领先技术和产能。
这使得苹果在芯片性能上领先安卓阵营,再看屏幕,三星为苹果提供的顶级OLED屏幕,配合苹果自身的色彩管理和显示技术优化,让iPhone的屏幕显示效果出类拔萃。
要是没有这些供应链伙伴提供的优质部件,苹果即便有再厉害的软件和芯片技术,也无法打造出综合体验如此出色的产品。
联想一下电脑行业,英特尔和AMD在芯片技术上不断创新,但如果没有华硕、技嘉等主板厂商在主板设计和制造上的配合,没有三星、金士顿等存储厂商提供高性能的内存和硬盘,电脑的整体性能也会大打折扣。
这就说明,在科技产品的竞争中,软件、芯片等核心技术与供应链的协同发展缺一不可。
苹果领先安卓阵营,是其在软件、芯片等核心技术以及强大供应链共同作用的结果。
供应链就像是坚实的地基,支撑着苹果这座科技大厦不断向上发展,使其在与安卓阵营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从iPhone17系列的成功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供应链的巨大力量。
虽然目前中国在一些高附加值、核心元件领域还有待突破,但已经在众多环节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
像立讯精密、工业富联、歌尔股份等企业,已经在新赛道上开辟第二增长曲线,这种转型值得更多企业借鉴。
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中国供应链要守住核心技术,发挥自身优势,与其他国家的供应链形成分工竞合的关系。
就像iPhone17的生产,中国掌控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研发与核心制造,印度承接劳动密集型的整机组装,这种模式短期内难以改变。
而中国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在核心技术领域的话语权,从跟风者变成引领者,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