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还在闯的年纪

2007年6月,第一代iPhone上市一个月前,首批iPhone触控面板样品在生产商宸鸿(TPK)的工厂下线。为了这块屏幕,TPK与苹果联合研发周期长达两年,前后烧光了12亿新台币。

TPK是电容式触摸屏的开创者,但功能机时代,电阻式触摸屏是主流。iPhone早期研发阶段,操作流畅、定位准确、支持多点触控的电容屏深得乔布斯喜爱,TPK得以跻身苹果供应链。

但由于苹果严格的保密措施,TPK的老板江朝瑞一直搞不懂,苹果这家“电脑公司”到底有什么产品会用触控屏。

直到2007年1月,第一代iPhone在Macworld大会上亮相,江朝瑞才意识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启。

手握苹果的订单,TPK的规模与日俱增。2005年,TPK只有355名员工,到2011年底已经突破5万[1]。从某种角度看,没有TPK的孤注一掷,iPhone很可能会难产。

iPhone问世至今18年间,手机处理器的晶体管数量翻了40倍,镜头像素翻了50倍,存储容量翻了32倍(即使是苹果),但那块3.5寸触摸屏所定义的交互逻辑与用户体验,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当小米17系列的“妙享背屏”设计方案公开时,无论是理解还是费解的消费者其实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至少在交互设计上,行业内的创新已经止步不前很长时间了。

小米17Pro/Pro Max不是第一台在背面装屏幕的手机,却是第一台为背屏设计适配了完整交互体验的手机。

除了显示时间、通知等实用信息,这块3英寸的背屏可以当作自拍的预览框,拓展了大部分主流App的交互场景,既是一块屏幕,也是触控交互逻辑的大幅度延伸。

小米17系列的“妙享背屏”

小米17系列开售后,最贵的Pro Max机型反而打破了今年国产手机全价位段首销全天销量和销售额纪录,在小米17系列的销量结构中占比超过50%。再次说明了一个道理:

用产品的人和教公司做产品的人,很可能是完全没关系的两个群体。

消费电子是个参数和体验说话的地方,产品定价会倒逼厂商在底层技术上投资,才能形成被市场接受的“技术溢价”。

和苹果前后脚开发布会,在对销量影响最大的销售首月正面交锋,哪怕对仅仅五年前的小米来说,也是件不太敢想象的事。

超级工程

2020年,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投资了一家名叫“卢米蓝”的材料公司。后者主攻OLED屏幕材料,这一领域长期由海外公司垄断。在手机市场,只有苹果能拿到高度定制化的发光材料。

当时卢米蓝已经做出了红色发光主材的样品,但遇到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供应商需要终端订单才能量产,终端觉得不能量产所以给不了订单。

可能是名字里带米的原因,在被一圈终端厂商拒绝后,卢米蓝进入了小米的视野,继出手投资后,小米又与卢米蓝成立联合实验室,开始攻克新材料的量产。

小米-卢米蓝联合实验室揭牌

经过两年多的研发,实验室成功实现了发光效率82.1cd/A的红色发光主材的量产,在脱离进口依赖的同时取得了性能的领先,成功应用于小米17系列,使得屏幕能耗表现超越iPhone。

在两个多小时的年度演讲和产品发布中,搭载这一新型材料的M10屏幕发光技术露脸时间不到20秒,却能解决一个重要问题:能耗

如果只是在手机背后贴一块屏,华强北的动手能力就能做到。但小米的“妙享背屏”包含主屏几乎所有的交互功能,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屏幕是手机最耗电的零部件,多出来的一块屏幕模组会大幅提高手机整体能耗,借助国产红色发光主材的应用,小米成功提升了OLED面板的能效表现,避免了手机续航的牺牲。

减少屏幕能耗是节流,提高电池容量则是开源。

增加电池续航一般有两条技术方向。一是形态,即通过模组设计提高空间利用率,把内部空间尽可能让给电池。二是材料,即在负极增加硅含量,提高能量密度

小米的思路是“我全都要”,小米17Pro/Pro Max采用了L型叠片电池封装设计,让电池尽可能贴合手机轮廓,覆盖更多空间。

小米系列的L型封装电池

异形电池由于模组设计非标,形状不规则,量产难度非常大。苹果昙花一现的12寸MacBook产品线就出于轻薄的诉求,采用了异形模组方案,内部空间几乎被电池填满,堪称工业艺术品。

MacBook 12的内部设计

在材料环节,“往石墨负极里掺硅”一直是行业主流做法,但硅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会膨胀收缩,膨胀率最高300%(碳材料为16%),极容易破碎和粉化。

经过多次充放电循环后的硅负极

由于硅在理化属性上的先天不足,主流大屏直板机电池的硅含量一直不高。小米在新机型中采用了球形硅负极方案,压缩了硅材料的颗粒度,将硅含量做到了16%,大幅提高了能量密度。

得益于材料和形态两个环节的同时突破。小米17Pro Max的电池容量高达7500mAh,是字面意义上的行业天花板水平。

很长时间里,舆论对“高科技”的认知集中在科研专利的获取。但在精密制造这个语境下,能不能量产,良率有多高,反而是难度更大、含金量更高的复杂命题。

如果只生产一块L型电池,大部分电池厂商都能做出来,但这样的电池只有“展示”和“汇报”的功能,除了浪费工程师的精力,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既要大规模标准化量产,又要控制生产成本,材料配比和模组结构怎么微调,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反复试错改进。小米的L型电池首次试产时,良率一度让人看不到量产的希望,经过反复的工艺改进,才实现稳定量产。

小米11Ultra和小米Mix Flip都采用过相似的方案

换句话说,“妙享背屏”看上去是心血来潮的产物,但实际上是全面屏替代实体按键,折叠屏带来全新交互逻辑后,对手机交互逻辑的全新探索,是一个连贯的过程。

另一方面,小米在背屏研发过程中突破的创新技术,也能借助庞大的产品线实现技术的“平台化”,让研发成果不断复用。

小米17系列发布恰逢苹果踩爆牙膏,但无论是120Hz的刷新率,还是iPhone首次“破5”的电池容量,似乎都是在安卓阵营的步步紧逼下,对自身长期短板和市场表现的应激反应。

貌似一蹴而就的成功永远有迹可循。小米17系列看似突兀的背屏,承载着10亿元的开发成本,5年上千亿的研发开支,和一家公司对创新能力近乎偏执的追逐。

直面代价

2020年小米十周年演讲,雷军一口气讲了四个小时,用代表性的仙桃口音罕见承认小米芯片研发“走了一些弯路”,讲起苹果和华为时说,“我承认我不如他们,大家同意吗?至少我今天不如他们。”

雷军在小米十周年主题演讲

时值小米营收突破2000亿,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财富500强公司,手机业务全球前三,在印度持续保持第一,在欧洲取得了第二[3],经营指标蒸蒸日上。

但向前一步,苹果、三星、华为三座大山横亘在面前,一个是消费电子市场的图腾;一个是产业垂直整合的典范,一个是中美科技竞争中被托举起的旗帜。每一个都是小米的榜样,也都是令小米窒息的对手。

如果小米只想成为一家经营健康、回报稳定的消费电子公司,那么小米创业十年的成绩堪称商业奇迹。但翻开商业史,和描摹高科技产业历史坐标的那些名字相比,小米取得的成就几乎不值一提。

抱着小富即安的心态止步不前,小米离那些榜样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但仅仅靠利润率微薄的手机和IoT产品孤注一掷,面对的失败风险和潜在代价不可估量。

十年以降,小米向何处去?

压力与迷茫推动了小米内部进行了创业十年集中大反思,经过长达半年多的反复讨论[3],形成了一系列可量化的发展规划和公司层面的集体共识。

何为共识?它要对公司的经营决策起到牵引作用,必须清晰准确。它又要同口号般简单而直接,不在繁复的信息传递中变形。小米讨论的成果最终提炼成了一句话:

小米要从互联网公司,变成一家硬核科技公司。

创业的第一个十年,小米用爆款模式和互联网思维改变了制造业的样貌,“互联网七字诀”是那个时代的天道酬勤牌匾。但在硬核科技这个语境下,小米是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学生,该啃的硬骨头,一个都不能落下。

2020年后,小米定下了“未来5年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的基本原则,面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面向未来的颠覆式技术大规模投资,涵盖多个垂直领域,最重要的有两个:汽车芯片

作为汽车工业的新兵,小米在汽车业务上选择了和消费电子业务完全不同的研发策略,上来就瞄准电机、电池、汽车电子等关键技术的攻坚,实现对核心环节的掌控。

芯片领域,小米通过在边缘芯片上积累的开发经验,立项之初就锚定“旗舰性能”和“先进制程”两项设计目标,在第一代产品上就投入了135亿开支。

似乎命运使然,硬核领域的攻坚起步,迎来的反而是四面楚歌般的市场环境。

公开亮相的汽车业务充斥着几乎一边倒的质疑;秘密行进的芯片业务推动了社交媒体上充满戏谑的迷因,2022年,两个百亿规模的投资都未见曙光,小米营收罕见下滑,公司市值更是跌倒谷底。

锤炼一个水手的东西是他所经历的风暴,锻造一家公司的关键,始终是它在低谷中坚持的信念。不久前的年度演讲,雷军用一页一闪而过的幻灯片,勾勒了当时的心境:

10年后,是会为公司账上多了几百亿而庆幸,还是会为小米永远失去芯片业务而后悔。

在大部分人都把票投给前者的时候,小米给出了相反的答案。

持续创新

2024年5月,经历漫长研发阶段的玄戒O1一次流片成功后顺利回片,走完了研发周期的最后一步,雷军和几位公司高管陆续接到了工程样机打来的电话。

伴随玄戒O1成功点亮,小米成为了全球第四家具备先进制程SoC研发能力的公司,填补中国大陆在3nm制程芯片设计领域的空白。

同一时期,小米首款量产车小米SU7开启交付,产能不足反而成为瓶颈。当时恐怕没人能预料到,SU7在市场创造的几乎所有记录,都会被第二年上市的小米YU7打破。

按照CounterPoint的统计,2024年,小米在600美元以上的高端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大涨55%,小米SU7销量连续9个月超过Model 3,其中SU7 Ultra更是斩获2025上半年售价50万以上轿车、纯电销量双第一。

小米“啃硬骨头”的第一个五年,几乎没有人能否认,小米已经成为了一家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公司。

何为“持续创新能力”,其内核是“定义能力”“牵引能力”

所谓定义能力,举个不恰当的例子,A品牌可以采购最顶级的零部件组合成产品。但B品牌可以自行规划技术方案,指挥供应链完成技术实现,由自己完成技术和产品的“定义”,创造全新的用户体验。

苹果的优势有自成一家的软件生态,有Apple Silicon壮观的芯片产品线,也有别具一格的审美,但这些能力无法构筑一家3.8万亿美元市值的消费电子公司。

定义能力是苹果最核心的竞争力。2007年的iPhone是其淋漓尽致的体现,Vision Pro虽然市场表现不及预期,但不妨碍它是一款难以模仿、难以超越的技术杰作。

2020年后,小米不仅在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领域积累了一系列技术成果,还通过一系列产业投资,与产业上下游共同研发,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的爬坡。

作为高端化战略五年的阶段性成果,小米17系列集成的电池、面板、影像光学等环节的一连串新成果,便是这种“定义能力”的体现。

而“牵引能力”则是在定义能力的基础上,对整个产业的带动作用与影响力。

2023年4月,日经采访了前经产省官僚古贺茂名,主题是“丰田电动车为什么做成这个德行”。古贺茂名一针见血的指出,丰田的最大问题是战略的反复摇摆:

在燃油车、纯电车、混动车之间反复不定,导致终端产品技术路线模糊,产业链根本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投资。

高科技领域,终端设备始终是产业链创新和进步的牵引者。只有终端厂商敢于采用超前的、大胆的甚至奇怪和费解的技术方案,才能牵引上下游的进步,形成对技术的掌控和积累。

从小米SU7 Ultra 1548Ps的马力,到小米17Pro Max大胆的背屏设计,这些不乏争论的技术方案,恰恰是一个产业进步的表征。

“持续创新能力”的重点不在“创新”,而是“能力”。构成这种能力的是4.3万件全球授权专利,位列国内前三的5G标准必要专利,五年翻倍的研发人员规模和超过千亿的技术投资。

能力的构筑以产品的落地为表征,产品又会推动业务边界的拓展,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循环,带动整个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攀登。

如果一个在列强云集的赛道上创造新记录的公司,一个以一己之力推动产业链进步公司是一家“组装厂”,那么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高科技公司,或许都有点名不副实。

尾声

年度演讲中,雷军曾这样概括小米五年来的变化:

没有什么不可改变的刻板印象,更不存在命中注定,持续努力,不断成长,每个组织、每个人都有机会逆天改命。

作为一门跨越地域与肤色的全球语言,高科技产业以智慧、汗水和常人难以理解的风险为表达。对技术的追逐不在于报表里复杂晦涩的指标,而关乎那些浓缩在产品规格和参数背后的精神,如何一次次激励后来的冒险。

从2020年的迷茫,到2022年的低谷,再到2025年全面迎战,小米五年来真正的“改变”,在于面对那些看似不可逾越的山峰,用从容和坦然的心态攀登的内心。

技术投资的巨大风险,是高科技公司才会面对的烦恼;坦然接受这些风险和代价,也是高科技公司才能拥有的一种特权。

面前还有高耸的山峰,远方是野蛮的风暴,只有坦然面对的勇气,才能换来持续不断的创新。就像诗人里尔克所写: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参考资料

[1] TPK宸鸿,快、赶、抢,抓住苹果,天下杂志

[2] 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曾航

[3] 小米创业思考,雷军

[4] iPhone5变心? 宸鸿为苹果白扩产,DGNet

[5] 一往无前,范海涛

[6] 向苹果学习制造,美国制造体系从未外包,林雪萍

[7] The cost of building galaxies (and iPhones),Horace Dediu

[8] China’s Foldables Sell-through Up ~50% in Q1 2024 as Book-type Sales Nearly Double,Counterpoint Research

[9] 春节手机市场iPhone遇冷,折叠手机利润低迷难以为继,天风证券

作者:李墨天

编辑:戴老板

责任编辑:李墨天

封面图片来自ShotDeck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科技   小米   年纪   三星   公司   苹果   量产   技术   系列   电池   能力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