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宁可喝凉水,也最好别喝这4种水!肾衰、痛风都可能找上门

【来源:爱青岛】

天热要多补充水分,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但可别以为“喝够量”就万事大吉了,这要是喝错了水,就算是“铁打的肾”也扛不住!

这4种水是“伤肾刺客”,就算再渴也要少碰

1、晨起不喝淡盐水,加重肾脏负担

夏天出汗多,经过一整晚睡眠,身体水分流失快,早上醒来血液本就处于浓缩状态。

这时候要是喝杯淡盐水,不仅不能解渴,反而会让血液浓度再升高,口干、脱水的问题更严重,还会直接加重肾脏代谢负担。

2、含糖饮料,增加肾结石几率

大热天的,来杯冰镇可乐、果汁确实很爽,但里面满满都是糖啊!

喝多了不光血糖坐火箭,还会引发身体的“氧化应激反应”,悄悄损伤肾脏细胞,加速肾脏老化(纤维化)。

更扎心的是,像可乐这类饮料,含有磷酸盐或磷酸,会搅乱钙的正常代谢,大大增加肾结石的发病几率——想象一下,肾脏的“下水道”里悄悄堆积起“小石子”堵住了,肾能好受吗?

3、久煮的汤,高嘌呤易痛风

还有天热没胃口时,不少人爱喝点汤来代替吃饭,但汤煮的得越久越营养?这可是误区!

汤煮得时间越长,嘌呤、蛋白质分解物这些杂质就积得越多,天热人体代谢快,这些成分会让肾脏“加班加点”代谢,不仅加重负担,还容易导致血脂升高。

尤其是本身尿酸高的人,喝多了久煮汤,嘌呤摄入超标,很容易诱发痛风,疼起来根本受不了。

4、各类酒水,加重肾小管损伤

高温天,冰啤酒配烧烤是很多人的心头好。但《中华肾脏病杂志》明确指出:长期饮酒会损害肾小球的过滤功能,加重肾小管损伤。

而且,啤酒+烧烤这个组合,简直就是“嘌呤炸弹”!嘌呤代谢后产生大量尿酸,尿酸高了,轻则引发痛风,重则形成结石堵塞尿路,肾脏直接遭殃。

更别说啤酒(各类酒水)本身利尿作用超强,喝多了身体水分哗哗流失,肾脏为了维持水盐平衡,又得加班加点,负担更重了!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说“我不喝上面这些水,总没事了吧?”,但其实还有个更隐蔽的“伤肾高手”,藏在很多人的喝水习惯里……

高温下有这种“喝水习惯”,易导致急性肾衰竭

它就是——等渴了才喝水!千万别小看这个习惯,在高温天里它尤其危险。

前段时间,外卖员张师傅就因为这个习惯硬生生把自己送进了医院,还查出了急性肾衰竭!

事发当天,张师傅在高温下工作了十余个小时,汗出了很多,但自备的水早就喝完了。他又着急送单,想着“自己平时体质好,忍忍就过去了,等送完这几单再好好喝水”。

却没想到,没等他送完,就开始头疼得厉害,浑身没力气,还一个劲地吐,他实在撑不住了去了医院。一检查,他的肌酐值超正常值5倍,肾小球滤过率仅为正常水平的15%,并伴有低血压症状。

医生表示,就是因为张师傅总等渴了才喝水,天热出汗多,身体里的血容量跟不上,加上高温刺激,易出现典型热应激导致的肾损伤,时间一长,急性肾衰竭就来了。

是不是没想到,原来我们在高温下的每一次口渴,都可能会对肾脏造成伤害!当这些伤害积累起来以后,可能在某一时刻就是造成雪崩的那一片“雪花”! 其实当肾脏真的不堪重负时,身体早就给出过“求救信号”,只是很多人没在意……

身体出现这5个信号是肾脏在求救

1、尿量出现变化,低于400毫升

正常人一天尿量大约1000-2000毫升,如果全天尿量突然减少(尤其低于400毫升),甚至完全没尿(无尿),说明肾脏的“排水”功能出了大问题。

2、尿的颜色变化,深黄、血色

健康的尿液通常是淡黄色,如果出现像浓茶一样的深黄色(排除喝水少)、洗肉水样的淡红色或血色(血尿),一定要警惕! 当然,这里需要排除食物的影响,比如吃火龙果会引起尿色变红。

3、尿液起泡沫,可能是蛋白尿

排尿后,尿液表面漂浮着一层细小、密集、久久不散的泡沫(像啤酒沫), 这很可能是蛋白尿的表现。意味着肾脏的“筛网”(肾小球)可能损坏了,宝贵的蛋白质漏到尿里了。

4、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没有食欲

这可能因为肾脏排毒能力下降,体内毒素(如尿素氮)堆积,刺激了胃肠道导致的。

5、经常贫血、无故的疲劳

肾脏受损会影响造血(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和电解质平衡,导致贫血和身体机能下降,人就容易累。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9

标签:养生   凉水   痛风   肾脏   嘌呤   身体   高温   肾小球   尿酸   损伤   尿液   肾小管   啤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