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一场令多国措手不及的地缘试探,最后中方举重若轻轻松化解,波兰不仅一无所获,反而里外不是,不得不改弦更张。
9月12日,波兰以“国家安全”为由,突然关闭了与白俄罗斯的关键边境口岸,号称要应对俄白军演。这一刀,结结实实砍在了中欧班列这条亚欧大动脉上。
一时间,三百多列火车堵在了边境,供应链成本应声暴涨超过15%。欧洲的制造商急了,各国的经销商急了,货物每耽搁一天,都是真金白银的损失。
然而,形势在9月23日陡然生变,波兰总理图斯克突然宣布:口岸重新开放。这场突如其来的“开关”游戏,表面理由是军演结束,但这游戏很多人都明白,这不过是在某些域外大国精心算计之下的政治博弈而已。
只是,面对中方迅速有力、举重若轻的应对手段,他们显得不堪一击,不得不迅速转向、狼狈收场。
在欧亚货物运输的关键路口卡脖子,波兰这步棋下得有点险。
中欧班列,是中国与欧洲贸易的陆路主干道,自2011年开通以来,已累计开行超11万列,货值高达4500亿美元。
而波兰的马拉舍维奇口岸,正是班列进入欧盟的核心门户,承担着九成以上的货物清关任务。
可以说,这个曾经的边陲小镇,完全是靠着中欧班列才翻身成为欧洲东部的物流枢纽,每年坐收约5亿欧元的过境收入,带动数万人就业。波兰自己,就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显著受益者。
然而,这次它却亲手卡住了自己的“经济脖子”。口岸关闭后,超过300列火车瞬间瘫痪在边境,供应链成本应声暴涨15%以上,对波兰造成的经济风险也非常高,更让欧洲各国猝不及防、怨声载道。
而且,白俄的军演16日就已经结束,口岸却迟迟不开,这后面的具体指向耐人寻味。有分析指出,波兰或许是想通过这个强势姿态,向北约“表忠心”,换取更多的安全承诺和军事部署。
而波兰背后的势力呢,他们想要什么结果呢?或许就是为了向某个大国示威,添堵,换取大国向俄方施压让步。
但他们低估了中国的应变能力,在这段时间,中东方冷静地打出了两张牌:
中国正式开通了“北极集装箱快航”,这条新航线避开传统风险海域,航程更短、效率更高,瞬间削弱了波兰口岸的不可替代性。
中方外长和波兰副总理紧急会谈,明确强调保障班列畅通的重要性。同时,中国长期布局的“南通道”(经哈萨克斯坦、高加索至土耳其)也随时待命,通道多元化战略在此刻彰显价值。
这下,波兰尴尬了。继续关闭,不仅得罪中国和欧盟内部企业(尤其是德国),还会把每年5亿欧元的过境收入和自己“欧洲枢纽”的地位拱手让人;重新开放,又显得朝令夕改,颜面尽失。
最终,波兰只能找台阶下,称“措施已达成目的”,仓促重开口岸。但图斯克也不忘留个尾巴,威胁“若威胁再现,可能再关”。这种摇摆姿态,恰恰暴露了其战略上的被动。
这一次,波兰输得相当狼狈,而且,可以预见的,未来的经济损失,大概率不可避免。
这场13天的风波,看似是小插曲,实际上透露出当前世界秩序的某些变化,并且,对于中国的利益和政策,欧洲人再整一些“误判”的行为,显得越来越“不好玩”了。
首先,在全球化下,追求成本最低的经济思路不可行了,现在各国和企业已经优先考虑如何不被“卡脖子”。
这方面,中国的布局就显得尤其久远,从一带一路的多元化布局,到中方把产业布局到世界各地,就是为了分担风险,加强抵抗风险能力。
其次,一些中等强国习惯的平衡术玩不下去了,比如波兰这次,安全军事靠着北约,经济上又舍不得中国这边的利益,这次试图借助卡着中欧班列,在两边捞好处,结果自取其辱,眼看中方有多套备选方案,软硬兼施,自己有被边缘化的风险,只好乖乖回到原点。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不管是以前美国对我们打关税战,还是这次波兰的动作,再一次向欧洲各国说明了,拿经济利益为筹码,对中方施压,最后都是一场空,除了反噬自己,毫无好处,这种战术上的“误判”,发生一次,自取其辱一次。
最后,还是那句话,多元化,经济上、政治上、秩序上,这个世界需要多元化,只有多元化,才能促进世界的开放、包容、协同、有序,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
总体来说,这次中方的反应是克制而理性的,结果也是意料之中的,我们也会继续按照自己的利益处理国际事务,但是欧洲人、波兰人、亦或是美国人等等,接下来如何和中国打交道,真的要好好想明白了。
4年前,我们的杨委员早就一锤定音了: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