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稍微有一些教育理念的家长都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运动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但我今天这篇小文章要说的是,大多数家长并未认真而深入地思考过这件事,从而大大低估了它对孩子的正面影响。
因此,我会看到这样一条成长路径:
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低年级,家长会为孩子报各种运动类兴趣班,但大多数时候孩子只是浅尝辄止或者刚入门,有些也能学到一定水平。
随着学业负担增加——最早在小学高年级,最迟在初中——这些运动兴趣爱好逐渐让位于学科补习。
到中考前,孩子只会针对中考体考项目进行特别练习,甚至报班补习。进入高中后,运动便从孩子的生活中消失了。
因为不够重视,所以到了某个节点就放弃了,伴随一生的运动习惯也并未真正建立起来。
首先,还是要回答一个基本问题:运动到底有多重要?
关于强身健体的好处不必多说,这是普通人的共识。接下来我想谈一些不容易被大家想到的方面。
幸福的一生一定有大量快乐的时光。家长都会希望孩子的童年快乐。
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赛带来的愉悦,与躺在沙发上刷几个小时短视频完全不同。前者是健康的、高级的。
运动中的快乐常常伴随着痛苦:身体的疲惫、落后时的沮丧,以及极限时刻想要放弃的挣扎。这些痛苦与最终胜利的喜悦形成强烈反差,正是这种落差,带给孩子极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与“为什么要上学”相比,运动的目标更清晰可见。而且运动目标往往基于孩子的兴趣与自主选择,因此追求目标的动力和内驱力会更强。
此外,相较于每个孩子都要面对的学业目标,运动目标的建立能带来新的价值排序和生活秩序的变化——从一切围绕学业成就,变成学业为主、运动为辅的双目标。
因此,孩子在学习之外还能拥有一件长期且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而这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正因为运动不是一种肤浅的快乐,孩子一定会面对困难与挑战甚至痛苦。
而克服这些过程,本身就是锻炼心智的好机会。它能提升意志力和抗压能力,建立自我效能感与自信心,培养坚毅品质。这些软实力对孩子的一生更为重要。
在孩子在运动中面对逆境时,家长的陪伴与支持能帮助他们更容易走出困境。
这种与孩子同甘共苦的经历,必然能建立起更加紧密的亲子关系。
当孩子的课余时间被运动充实,当他们在学业之外拥有清晰而有吸引力的目标,当他们在运动场上收获满足感并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时,他们自然就不会轻易陷入手机的虚拟世界。
在团队运动中,孩子能够拓展社交圈,认识不同的人,建立新的关系。这种体验与单纯在学校结交同学是不同的。
多尝试,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尤其是团队竞技项目,如足球、排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
开始时,一定要让孩子充分体会“玩”的乐趣,而不是“练”的枯燥。只有这样,孩子的认知里才会建立起“运动=好玩”的连接。
将运动、游戏和社交融为一体,目的是在自然状态下,让孩子喜欢上运动。
大多数家庭对运动的态度往往停留在入门阶段,这其实是一个关键分水岭。
孩子真正喜欢的运动项目,必须迈向更深层次的发展,而参与比赛正是最有效、也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进阶不仅仅是目标的提升,更重要的核心指标是“投入时间”。
以小学为例,小学生有大量课余时间。多数家庭安排了许多兴趣班:体育、音乐、美术、科技等,每个项目一周上1–2次课,某一天随着成长就结束了。
相比之下,我认为不如在一项运动上全力投入,比如一周4–5次课,累计超过8小时。
这就是浅尝辄止与深度参与的区别。把时间拉长来看,最后的结果会大相径庭。
时间,才是硬指标!
孩子的兴趣是多样且变化的。如何发现他们的运动爱好,是初期参与的一大难点。
面对困难与逆境时,孩子能否坚持、是否仍然抱有兴趣,是家长决定继续还是放弃的重要参考。
高质量的陪伴永远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事情,没有之一。
家长花大量时间和精力陪孩子训练、比赛,这对家长的生活安排提出了挑战。
是否真心愿意与孩子共同成长,是每位家长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提到竞技体育,很多家长立刻会联想到运动员身份,或者通过运动走出学业以外的升学赛道。
但我要强调,运动的本质并不是这些。若孩子因运动机缘获得升学优势,那只是做对一件事的副产品。
家长最好不要在初期就以功利心态来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
这套运动理念并不区分男女,但现实中女孩的运动比例明显低于男孩,所以女孩家长需要更多耐心,引导并发掘她们喜爱的项目。
读到这里,如果文章内容没有引起你的共鸣,那么感谢你的耐心阅读。
如果你觉得本文为你指出了一条此前未曾认真思考的培养孩子之路,带来了新的认知,那么这才刚刚开始。如何做到“知行合一”才是关键。
所以,行动起来吧!
分享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作者:维七,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小学数学老师,终生学习者。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