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不到中国稀土,G7反其道而行,准备联手对华下达稀土“限价令”

全球稀土市场风暴骤起。2025年9月,七国集团(G7)和欧盟酝酿联合行动,对中国稀土出口定下“价格下限”,相关政策已在芝加哥会议上被推上台面。彭博社援引多名知情人士消息称,此举被视作自俄乌冲突以来最激进的资源博弈。全球制造链命脉再次被紧紧攥在东方之手。

G7国家

全球产业链的“卡脖子”现实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高端芯片、精密武器等领域。国际能源署(IEA)2025年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稀土需求年增速已超过46%。而中国,依然是全球供应链的绝对主角。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4年末发布的权威数据统计,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近七成,冶炼和分离产能更是高达92.3%。全球90%以上的高性能稀土磁铁都在中国完成加工。

今年4月,中国商务部宣布对7类中重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出口企业需申报终端客户及用量,须获批许可证。欧洲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协会的最新报告披露,由于稀土短缺,部分欧洲龙头车企生产线被迫停工。欧盟方面,提交的数百份稀土出口许可申请,仅有四分之一获得批准,审批周期拖延,一些申请还因“程序性理由”被拒。中国在5月、7月虽对欧盟做出一定出口机制调整,效率却未见根本好转。欧洲制造业被稀土瓶颈死死掐住,行业焦虑蔓延。

复制俄油剧本,能否如愿?

7月,G7“关键矿产行动计划”在芝加哥会议中被正式启动,澳大利亚坐上谈判桌。9月,G7与欧盟酝酿的稀土“限价令”浮出水面,政策核心包括设立价格下限、研究对中国出口稀土加征关税和碳税、提高关键材料外资准入的门槛,还提出局部实施地理限制。

路透社的深度调查指出,G7内部普遍认为,只有通过人为设定价格下限,才能为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本土稀土矿山注入利润空间,打破长期依赖中国的现状。与此同时,提高投资监管门槛、征收碳税,也被视为封堵中国稀土冶炼技术外溢的防线。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2025年9月24日公开表态:“我们必须集体行动,不能让关键供应链受制于单一势力。”

市场对G7限价计划的可行性却心存疑虑。2022年G7对俄罗斯原油实施60美元/桶价格上限,最初被视为西方制裁新标杆。实际执行中,俄罗斯通过“影子船队”、非G7保险公司绕过管控,80%-90%的出口畅通无阻。印度、中国等亚洲国家承接俄油增量,全球石油流向被重塑。更致命的是,G7的限价未能伤及俄油出口,反倒因欧佩克减产、市场恐慌,推动国际油价一度冲上125美元/桶,欧美通胀雪上加霜。路透社分析称,稀土产业链的垄断程度和技术门槛,远超石油,G7想用同样剧本复制成功的难度极大。

G7“限价令”面临的致命难题

澳大利亚、加拿大虽然有丰富稀土资源,现实是新矿山投产周期动辄5年以上,建设成本高昂,且前期投入回报周期漫长。IEA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稀土新产能实际释放不足预期,澳大利亚Lynas、加拿大Neo Performance等企业项目频频延期。即便勉强启动,冶炼、分离等深加工环节依然严重依赖中国设备和技术团队。

而新兴领域需求爆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同比增长超60%,欧洲市场对稀土磁材需求持续升温。风电、人形机器人、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对稀土的刚性需求不可替代。石油可以用天然气、煤炭等部分替代,稀土却没有“备胎”。一旦供应链被割断,西方高端制造业将直面“断链”危机。

中国的稀土战略早已不是单一原材料出口,而是全产业链协同布局。商务部已建立稀土产品追溯系统,推动《稀土管理条例》国际化,出口管控规则逐步与全球接轨。2025年以来,中方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南美稀土资源国合作。人民币在稀土贸易中的结算比例明显提升,全球稀土贸易规则的重塑趋势愈发明显。

谁能掌控“工业维生素”主导权?

G7限价令的实质,是希望通过人为提升稀土价格,为自身企业创造投资动力,激励替代项目上马,最终实现供应链脱钩。然而,西方在高端稀土材料、磁体制造等环节对中国依赖极深。欧盟委员会最新内部文件显示,2024-2025财年,欧盟成员国90%以上的高端稀土永久磁体仍来自中国。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在2025年6月发布的年度报告强调,稀土出口管控绝非“情绪化拍板”,而是经过数十年产业整合、全球并购和技术储备的战略性布局。中国企业已在稀土深加工、回收利用、高性能材料等领域形成技术壁垒。以包头稀土高新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正加速推进稀土高端应用和绿色回收技术。业内专家普遍预期,限制令短期内可能推高全球稀土价格,反向刺激中国企业加速产业升级,倒逼西方企业成本攀升。

G7此次行动隐藏的战略焦虑并非仅限经济领域。稀土是高科技武器、精密雷达、航空航天装备的核心原材料。美军2025年度国防采购清单中,稀土永磁体、稀土合金列为“不可或缺”战略物资。路透社援引美国防部官员表态称:“供应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优先事项。”

G7内部对限价政策分歧明显。德国、意大利等制造业大国对稀土供应高度敏感,担忧强推限价令会波及本国企业。欧盟执委会2025年9月会议纪要显示,成员国间在限价具体标准、补贴政策、贸易抵制配套等方面分歧较大。外界普遍认为,G7联盟难以形成真正“铁板一块”的共识。

磁体

资本与规则的全球博弈,稀土主导权鹿死谁手?

2025年9月,全球稀土产业站在分水岭。G7和欧盟联手限价的剧本,能否改写中国主导的格局?路透社、彭博社、IEA、USGS等权威信息都释放出一个信号——中国的稀土全产业链优势和深度政策储备,短期内难以被撼动。西方世界想通过行政干预和政策壁垒改变现实,难度远超石油时代的制裁逻辑。

未来数年,全球稀土需求的高增长与地缘政治的深度交织,必然推动产业链加速重组。中国稀土企业在技术升级、绿色制造、国际标准制定等领域的主动权正不断增强。西方国家在供应安全和战略自主的欲望下,可能加大本土投资,但短期内“脱钩”代价高昂。稀土之争已不再是单纯经济博弈,更是大国科技、资本、规则话语权的全面较量。

参考资料:几个菜啊,“G7竟想设稀土价格下限,还要对中国出口加税”

观察者网2025-09-25 08:2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6

标签:财经   稀土   中国   全球   欧盟   澳大利亚   产业链   下限   价格   路透社   欧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