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将至,建议中老年人:1不出、2不做、3不睡、4不囤,平安入冬

“秋雨收残暑,朔风带寒来”,日历一页页翻过,2025年立冬节气已悄然临近。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第19个,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是冬季的起始。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交节,“立”是开始,“冬”是收藏,立冬标志冬季开启,万物进入休养模式,气候从秋燥过渡到冬寒。

立冬在古代社会也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古人会在这天举行祭祀、饮宴活动庆贺。立冬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季节。

而对中老年人来说,立冬前后的这段时间,更是需要格外留意的“健康过渡期”。随着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持续拉大,身体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寒冷会导致血管收缩,可能加剧血压波动;呼吸道黏膜受冷空气刺激后,抵抗力会随之下降,增加感冒、支气管炎等问题的发生风险;加上秋冬交替时空气湿度变化明显,关节不适的情况也可能频繁出现。

可以说,立冬不仅是自然时序里的“入冬开关”,更是中老年人身体的“换季适应期”,此时做好养护,才能为整个冬天的健康筑牢根基。

立冬将至,建议中老年人:1不出、2不做、3不睡、4不囤,平安入冬!

1不出——大雾天不出门

立冬后雾天增多,中老年人建议尽量不雾天出门。

因为雾天空气中悬浮大量颗粒物、污染物,能见度低,吸入后易刺激呼吸道黏膜,加重咳嗽、气喘等不适,尤其对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中老年人不友好。

另外,雾天伴随低温,冷空气会进一步收缩血管,可能加剧血压波动,增加心脑血管负担。此外,雾气导致路面湿滑、视线受阻,中老年人平衡能力较弱,出门易发生磕碰、摔倒等意外,非必要尽量待在室内,如果需外出需做好保暖、佩戴防霾口罩,并有人陪同。

2不做——不做重体力活

立冬后天气变冷,中老年人确实要尽量不做重体力活。因为冬季肌肉、关节会因寒冷变得更僵硬灵活度下降,如果搬重物、长时间用力等重活,很容易拉伤肌肉、扭伤关节,甚至因为发力不当导致腰椎、膝盖受伤,恢复起来也比其他季节慢。

另外,中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弱一些,重体力活后容易过度疲劳,加上冬季抵抗力稍低,疲劳状态下更易受凉感冒,还可能影响睡眠和日常精力。

如果确实需要做些体力活,建议选天气暖和的上午,先慢慢活动热身,比如搓搓手、揉揉膝盖,把动作放慢,别勉强自己,感觉累了就马上停下休息,优先让身体保持平稳状态。

3不睡——不要蒙头睡觉

立冬后天气冷,很多中老年人习惯蒙头睡觉来保暖,但其实这种做法对身体并不好。因为蒙头睡觉时,被子里的空间封闭,空气流通差,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会不断堆积,氧气含量慢慢减少。中老年人呼吸功能相对弱一些,长期吸入含氧量低的空气,容易晨起头晕、乏力,还可能影响睡眠质量,睡再久也感觉没精神。

另外,蒙头时被子可能会压迫到面部、口鼻,尤其夜间翻身时,如果不小心遮挡太严实,对有心血管基础病的中老年人来说,还可能增加呼吸不畅的风险。

其实想保暖,不如睡前用温水泡泡脚,睡觉时穿件宽松的纯棉睡衣,把被子拉到下巴处,露出口鼻保持呼吸通畅,这样既暖和又能让身体舒服地“透气”,睡得也更安稳。

4不囤——不囤太多肉类

我发现很多中老年人一到冬天都有大量囤肉的习惯。

肉类长期储存容易变质,营养流失还伤肠胃,尤其是鲜肉,即便放冰箱冷藏,也只能保存3-5天,冷冻虽能延长至1-3个月,但反复解冻会破坏肉质,导致蛋白质、维生素流失,还容易滋生细菌。而中老年人肠胃功能较弱,吃了变质或营养打折的肉,可能引发腹痛、腹泻等问题。

另外,大量肉类堆在冰箱,会挤压其他食材的存放空间,且肉类的腥味容易和蔬菜、水果串味,影响其他食物的口感和新鲜度,反而不利于日常吃。所以,买肉不要买太多,建议3—5天就能吃完的量。

大家好,我是食养小厨,一个喜欢美食的营养师、食疗养生师,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击关注哦,感谢您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2

标签:养生   立冬   平安   中老年人   建议   冬季   身体   肉类   节气   保暖   关节   血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