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36岁的马龙用20年乒乓生涯,拼出中国奥运“六金王”。从2012年伦敦初登奥运拿男团金牌,到2024年巴黎男团五连冠,他的每一块金牌都藏着清晨的挥拍、深夜的加练。
2024年8月的巴黎奥运会乒乓球馆,灯光晃得人睁不开眼。36岁的马龙穿着红色队服,站在双打赛场边,手指摩挲着球拍柄,这是他第四次打奥运男团决赛。第一局,他和王楚钦配合,接发球直接拧拉得分,11-3速胜瑞典组合。第二局樊振东单打赢了,第三局马龙再次登场,面对对方的快攻,他把球拉得又高又转,让对手接不住。最终中国队3-0横扫,国乒男团五连冠,马龙的奥运金牌数变成6枚,成了中国奥运史上第一个“六金王”。
赛场外的马龙更暖,2024年他发起“乡村学校乒乓角”,把乒乓球桌、红双喜球拍和三星球打包,寄到贵州毕节、云南文山的300所小学。有次去云南支教,他蹲在泥地上,握着一个穿补丁裤的小朋友的手,教他“正手攻球要转腰”,小朋友把球打飞了,他笑着捡回来再教。
9月3日的天安门广场,马龙穿着深色正装,站在观礼台上。当阅兵方阵走过,他举起手机拍照,镜头里的国旗飘得很艳。晚上他发了条朋友圈:“看得到过去的牺牲,才懂现在的珍贵”,配了张和平鸽的图。
巴黎奥运结束后马龙没歇着,10月他参加了WTT澳门冠军赛,虽然没拿冠军,但打进了四强,36岁的他,依然在和20岁的年轻人拼。“乡村学校乒乓角”的进展更快了,到11月已经有350所学校收到了器材,贵州毕节的一个小学还组建了乒乓队,孩子们穿着马龙送的队服,在水泥地上练球。
洛杉矶奥运会宣传片播出后,反应比想象中热。WTT世界乒联转发了宣传片,配文“马龙是乒乓的全球语言”;国外网友在YouTube留言:“他的眼神让我想起自己练球的日子”;国内网友更骄傲:“龙队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还有件事挺暖,马龙在巴黎奥运拿的“六金王”奖杯,被他送到了鞍山的母校,就是他小时候学球的乒乓球馆。奖杯旁边放着一张纸条:“谢谢教练当年没放弃我,现在我把这份劲传回来”。
很多人不知道,马龙的“坚持”是从“笨功夫”开始的。他小时候在鞍山学球,每天早上5点起床,跟着教练练“颠球”,要颠够1000个才能吃早饭。后来进了国家一队,他还是每天练8小时,连过年都不休息。有次训练时胳膊拉伤,他裹着绷带继续练,教练说“歇会吧”,他说“歇了就跟不上了”。这种“笨功夫”,练了20年,才练出“六边形战士”。
公益方面,马龙选的“乡村学校乒乓角”,其实有个“小秘密”:这些学校都是他亲自选的,他联系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要了“乒乓球资源最匮乏”的300所学校名单,然后自己开车去考察。有次去贵州的一个学校,他看到孩子们在水泥地上用木板当球拍,立刻决定“这套器材一定要送到”。后来他说:“我小时候没器材,知道那种难受,现在能帮一点,就帮一点”。
洛杉矶奥组委选马龙,还有个细节:他们看了马龙2023年WTT新加坡大满贯的采访,当时记者问“你觉得乒乓球的意义是什么”,马龙说“是连接,连接不同国家的人,连接过去和现在”。奥组委的负责人说:“这句话打动了我们,因为奥运会的意义就是连接”。所以他们选了马龙,因为他不仅是冠军,更是“连接者”。
看马龙的故事,最触动的是“坚持”二字。36岁还在赛场拼,不是因为“要赢”,而是因为“喜欢”,喜欢挥拍的感觉,喜欢和年轻人较劲的劲。现在很多年轻人遇到点困难就放弃,不妨想想马龙:他练球时胳膊肿得抬不起来,还是要坚持;输了比赛哭完,还是要练。所谓“传奇”,不过是“每天多走一步”。
还有公益这件事,马龙没做什么“大事”,就是送送器材、教教孩子,但这些“小事”却能改变很多孩子的人生。我们普通人也能做:比如给山区孩子寄本书,给邻居老人搭把手,这些“小事”加起来,就是大温暖。
最后想说马龙的魅力不是“六金王”,而是“永远在拼”的劲,不管是打球还是做人,拼到最后,就赢了自己。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