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史话 | 宛平城历经战火勇启新生

宛平地区在近千年的

文明浸润和战火洗礼中

早已凝聚出自己独有的沧桑与特质

所辖3村11社区的地名

彰显了宛平地区厚重的文化底蕴

民国时期,骆驼队运送物资。


宛 平 区 划 的 变 更

1912年,随着清朝的灭亡,宛平县的命运也迎来变革。

1914年,北洋政府废顺天府改设京兆地方,宛平县隶属京兆地方。

1928年,国民党统一中国后接管京兆地方,将北京改称北平,将原京兆地方所属各县并入河北省,宛平县从此成为河北省下辖县。

民国时期,宛平县辖区除北平西部城近郊有变动外,其余大致与明清时期相同。


1922年的宛平县地图。


民国时期,全国区划实行省、道、县三级,县以下实行区、乡(镇)制。1928年,宛平县设有9个区,一区卢沟桥、二区长辛店、三区庞各庄、四区榆垡、五区清河、六区门头沟镇、七区青白口、八区斋堂、九区王平。

但此区划随着后续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不断影响,几经变动更改。


经 济 概 况 与 花 生 捐 抗 争

1930年,宛平县政府在全县推行植棉、桑,养蜂,建苗圃,受到河北省政府嘉奖。其后,为推进农业发展,宛平县政府向5个乡发放农业贷款共40.18亿元(法币)。其中长辛店2.64亿元,赵辛店6.71亿元,看丹2.13亿元。但民国时期,地区战乱频仍,经济发展缓慢。

1934年秋,宛平县政府发布命令,在全县征收花生捐,即在田亩税及其他各种税收之外,农民按出售花生数量交纳捐税,激起农民不满。大瓦窑、南庄子、张仪村、衙门口等村农民串联起来抗捐,推出两名代表到县政府据理力争,县长将代表扣押起来。于是各村农民联合起来,到县政府请愿,县长害怕事态扩大,答应了农民的要求,释放代表并取消花生捐。


教 育 的 发 展

清朝末年,宛平县的教育已有所发展。

1905年,宛平高等小学堂在卢沟桥西岱王庙成立,初创新式学校教育。

1906年,顺天府设立宛平初级师范学堂,并于6年后更名为京兆师范学校。在宛平办学的14年间,京兆师范为北京地区培养了300多位小学教育工作者,著名的“故事大王”孙敬修就曾在这所学校就读。

1914年创建的宛平县立卢沟桥小学,就是现在的卢沟桥第一小学。

民国时期,政府鼓励兴办国民小学及改良私塾。1928年至1936年,有国民小学224所,学生6400余人。1934年,在卢沟桥成立宛平县乡村简易师范学校,后正式命名为河北省宛平县简易师范学校(以下简称“简师”)。简师学制四年,相当于初中毕业程度。第一届预定招生50名,实收学生42名。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给予代付每月伙食费的奖励。

同时,简师还在宛平城内设附属小学1所,有教职员5人、学生147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简师遭日军炮火轰击,学校停办。


日 寇 的 侵 略

1936年,日军进驻丰台镇,在附近建兵营,修碉堡。

1937年初,日军企图强购丰台至卢沟桥间土地500公顷,建飞机场和兵营,激起群众强烈不满,经宛平县政府和冀察政务委员会多次与日方交涉,日军购地企图未能得逞。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卢沟桥和长辛店等地也落入日寇手中。

10月,日本侵略军在长辛店成立日伪宛平县公署和宛平县“新民总会”。


日寇的“强化治安”使广大同胞流浪逃亡无家可归。


伪宛平县公署配合日本侵略军于1941年3月至1942年底,连续进行了5次强化治安运动,强迫统治区域内的群众领“良民证”(居住证),实行粮食配编,严加控制汽油、煤油、火柴、食盐、药品、文具纸张等物资流通。其时,物价飞涨,粮价上涨十余倍,多数人以混合面、豆饼、野菜充饥,冻饿致死者无数。

伪宛平县“新民总会”由县知事兼任会长,总会设二科和一个训练所,并在乡、镇设分会。“新民总会”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情报,进行所谓“中日亲善”等反动宣传,同时,对青年、妇女进行奴化教育后,让其充当情报员。

1942年3月,按伪河北省政府颁布的《乡镇组织暂行办法》,宛平县在所辖区域推行保甲制。十户为甲,设甲长1人,十甲为保,设保长1人,大村一村数保,小村一村1保。长辛店、丰台等镇,按街设保,镇设联保主任,仍保留镇长职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接管了日伪宛平县公署,恢复宛平县政府。对县政府机构、县警察局、县警备队等进行了调整。当时宛平县管辖范围只有长辛店、丰台、石景山、门头沟等地的5个镇、16个乡。其他的3镇、27个乡均为解放区或游击区。


宛 平 县 的 撤 销

1946年,国民党多次向宛平县解放区发动进攻,至年底,共侵占宛平县解放区3个小区,共计86个村庄5万多人、近6.8万亩土地,73个中共支部遭到破坏。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逼近北平城郊,长辛店及其以南地区,国民党军队调动频繁,强占民房,强买强卖,物价飞涨,人心惶惶。12月12日,国民党房山、良乡两县工作人员撤到长辛店,宛平县政府机关人员自乱阵脚,于14日上午自行撤出长辛店,逃至北平城内。当晚,解放军及地方工作人员进驻长辛店,接管了宛平县政府。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原国民党建制随之消亡,中共宛平县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当时的宛平县仍属河北省管辖,辖域东至灰峪、军庄,与北京市交界;西至小龙门,与涿鹿县接壤;南至史家营(现属房山区),与房山县交界;北至房良、大村,与怀来县交界。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70公里。下辖185个行政村和297个自然村,共计19450户75720人。

1949年11月,宛平县党组织全部公开。计有农村支部180个,党员5631名;机关支部10个,党员374名;矿业支部1个,党员63名;学校支部6个,党员131名。全县总计共有基层支部197个,党员6199名。

1950年5月,宛平县进行区划调整,调整后全县政区划分为4个区。

1950年8月,宛平县发生特大洪涝灾害,100多个村14000多人受灾,近万亩良田被冲毁。县委、县政府号召党团员带头组织互助,依靠自己,生产自救,带领群众共渡难关。全县各村组织起来,纷纷成立了生产互助小组、打山菜小组、副业互助小组、打猎互助小组等各种互助组织。

此后,宛平县人民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完成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抚平了战争创伤,恢复了生产,各项事业步入了正轨。

1952年9月,为了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经中央政府政务院、华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河北省宛平县建制撤销,所辖县域划归北京市:其原辖地区先后分别划入丰台区、京西矿区(门头沟区)、房山县(区)、大兴县(区)、海淀区、石景山区。至此,从辽开泰元年(1012年)改幽都县为宛平县到1952年撤销,在历史上延续近千年的宛平县建制彻底结束。


宛 平 街 道 诞 生

1992年4月,为更好管理和服务地区居民事务,经上级政府决定,成立宛平城地区;2021年7月11日,政府根据需要又撤销了宛平城地区,设立宛平街道办事处,隶属丰台区。于是,宛平再次走上历史舞台,在新的世纪迎来重生。


摄影:金春花


宛平街道位于丰台区中西部,面积约22.78平方千米。其北与石景山区衙门口村毗邻;东与看丹街道、卢沟桥街道交界,毗邻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南与大兴区高家堡村接壤;西与房山区大宁村、丰台区长辛店街道、北宫镇交界。辖区境内地势自南向北逐渐升高,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5℃。


摄影:武辉


截至目前,宛平街道下辖城北社区、宛平城社区、晓月苑社区等11个社区和永合庄村、北天堂村、卢沟桥村3个行政村。

宛平地区在近千年的文明浸润和战火洗礼中,早已凝聚出自己独有的沧桑与特质,如今虽然辖域面积大幅减少,但所辖的3村11社区,仅从名字上也依然难掩宛平地区厚重的文化底蕴。


摄影:武辉


如以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而命名的晓月苑社区;以“永远合作”的美好寓意而命名的永合庄村;因外国传教士在域内建天主教堂而得名的北天堂村;因域内著名的卢沟桥和宛平城而得名的卢沟桥村、宛平街道、宛平城社区等,无不散发着浓郁的历史印记和人文气息,特别是闻名遐迩且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卢沟桥和宛平城,如两颗光彩熠熠的明珠,点亮了宛平地区灿烂文化不断前行的迢迢征途。


来 源:丰台区融媒体中心

编 辑:钱艺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0

标签:历史   史话   战火   卢沟桥   长辛店   京兆   县政府   丰台区   丰台   地区   北平   河北省   房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