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顶山的云雾缭绕间,茶香氤氲了千年。这里,不仅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更孕育了一位与茶相伴一生的匠人——张跃华。2025年9月26日,当他的身影出现在央视频首播的“2025年全国乡村工匠名师盛典”上时,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五十载茶事生涯最生动的注脚。
张跃华获奖
茶香里的童年:第五代传人的初心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在做茶。”谈及与茶的缘分,张跃华的思绪飘回了童年。12岁,当同龄孩子还在嬉戏玩耍时,他已在父辈的指导下,稚嫩的小手开始触碰滚烫的铁锅。那时的茶,是生计,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他至今记得生产队时期的场景:做好的边茶用粗糙的口袋来回蹓,散去热气;鲜嫩的细茶直接下锅翻炒,因火力不均,常常做成半干半湿的“粑粑茶”,再由茶商二次加工。这些看似原始的制茶方式,却是他技艺的启蒙,让他对每一片茶叶的生命力有了最直观的敬畏。从生产队队长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个体户,再到1988年承包荒山种茶,张跃华的每一步,都踏着中国农村改革的节拍,也坚定了他与茶相伴一生的决心。
张跃华早期制茶图片
破茧与蝶变:从700元到行业领航者
1993年,是张跃华人生的转折点。他东拼西凑700元,买下了一套二手茶叶加工设备,在雨城区合江乡建起了自己的第一个茶叶加工坊。这简陋的作坊,承载着一个茶人的全部梦想。
然而,传统的手工制作效率低下,品质难以稳定。面对名山政府“科教兴县”的号召,张跃华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大胆拥抱变革。他一头扎进机械与工艺的结合中,反复试验,终于创制出独具特色的半手工半机制茶,既保留了手工茶的精髓,又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他深知,一叶好茶,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于是,他主动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牵手,共同攻克技术难关,不仅让蒙顶山黄芽的工艺得以定型,更获得了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将古老的制茶技艺推向了新的科学高度。
张跃华对茶叶进行杀青
匠心与仁心:一盏茶的温度与广度
在张跃华看来,真正的匠人,不仅要守艺,更要传艺,更要富民。他将自己总结的“一看、二闻、三摸、四抖”的鲜叶验收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茶农,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种出好茶、做出好茶。他发起成立的蒙峰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茶农”的产业模式,将近五万亩高标准茶园与九千多户茶农紧密相连,让茶香飘进了千家万户,也鼓起了乡亲们的钱袋子。
他的课堂不仅在田间地头,更在更广阔的舞台。他走进校园,为青年学子播下茶文化的种子;他登上央视,让全国观众领略蒙顶山茶艺的魅力。他常说:“做市场的同时要做文化,在宣传创新的同时必须宣传传承。”他深度挖掘蒙顶山茶1169年的贡茶历史,让这片叶子承载的文化重量,被更多人看见和尊重。
张跃华指导徒弟制茶
传承与展望:让蒙顶山茶走向未来
如今,张跃华已是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是全国劳动模范,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但他最珍视的身份,依然是那个从蒙顶山走出来的茶人。
面对“蒙顶山茶”这一品类品牌的复杂性,他精准响应政府“双品牌”战略,以“张氏甘露”为突破口,用一款明星产品,带动整个区域的品牌价值提升。当“张氏甘露”被评为“四川十大名茶”,当“跃华”品牌成为“四川著名商标”,这些荣誉背后,是一位茶人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和对市场的深刻洞察。
张跃华炒制茶叶
“这么多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带领下,名山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方面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张跃华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他相信,名山必将打造成全国茶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示范区。
从12岁的懵懂学徒,到如今的国家级乡村工匠(大师),张跃华用半个世纪的光阴,将一片茶叶的故事,演绎成了一曲关于坚守、创新与奉献的动人乐章。他的匠心,早已融入了蒙顶山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茶香,并将继续助力名山茶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记 者:李 科、叶相乾、杨凯茹
编 辑:魏 洁
责 编:黄 浩
审 核: 李晓阳
审 发:林 男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