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万象城的西贝关门了,北京石景山的西贝也合同到期了。
曾几何时,西贝莜面村可是餐饮圈的 “顶流”,那句 “闭着眼睛进都不会错” 的口号,让无数家庭甘愿为它的西北菜买单。
有人说,这是“预制菜风波”后的连锁反应;西贝自己说,是“产业调整”“发展规划”。
可消费者心里清楚:当一家餐厅开始频繁换招牌、发代金券、搞“故事会”时,它不是在升级,而是在求生。
不少门店却沦落到 “服务员比顾客多” 的窘境,这一切的转折,都要从那场闹得沸沸扬扬的 “预制菜风波” 说起。
事情得回溯到 9 月初,罗永浩一条微博直接把西贝推上了风口浪尖。他晒出账单吐槽:“下飞机跟同事吃西贝,点的菜几乎全是预制的,价格还死贵,太恶心了!” 这话像一颗炸雷,瞬间引爆全网。紧接着,老罗干脆甩出 10 万元悬赏,公开征集西贝用预制菜的证据。
很快,网友们的 “实锤” 就来了。有人晒出西贝后厨的视频:厨师根本没动火,全程围着微波炉转,取出冷冻菜包、撕开加热、装盘上桌,一套流程下来不到 5 分钟,被调侃成 “微波炉主理人”。更讽刺的是,菜单上明明写着 “手工现搓莜面”“现炒牛心菜”,可镜头里的莜面是预包装的,牛心菜是半成品复热的。
这下西贝的回应彻底乱了套。客服先说 “招牌菜都是现做的”,创始人贾国龙紧接着开新闻发布会硬刚:“按六部委定义,我们的菜都不是预制菜!” 还放话要起诉罗永浩,甚至要推出 “罗永浩菜单”。可转头就被《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打脸,报告明明白白写着西贝这类连锁餐饮的预制菜占比超 80%。
更尴尬的还在后面。有记者暗访杭州门店,发现厨师连厨师证都没有;上海门店厨师长直播 “现炒” 回应质疑,却没戴口罩还戴着手链操作;兰州门店负责人直言 “羊肉都是冷冻一年的,不可能天天杀羊”;甚至有员工爆出后厨用漏勺疏通下水道,种种细节让消费者的信任碎了一地。
眼看舆论压不住了,西贝才松了口。9 月 15 日终于发了致歉信,承诺 10 月前把儿童餐等菜品改成现做,还换掉了转基因大豆油。但这波 “亡羊补牢” 显然没能挽回人心,毕竟大家气的不是预制菜本身 —— 正如老罗后来所说:“我不反对预制菜,但你拿预制菜冒充现做,还卖现做的价钱,这就是欺骗。”
为了活下去,西贝紧接着上演了一出 “自救三连”,可每一步都踩在了消费者的雷点上。先是悄悄把 “西贝莜面村” 的招牌换成了 “我从草原来”,本想营造点诗意,结果网友直接调侃:“别装了,明明是‘我从冷库来’。”
换门头没用,就搞降价促销。国庆期间,西贝狂发 “满 200 减 100” 的代金券,确实吸引了不少 “薅羊毛” 的人。成都有一家三口只点个 5 块钱的黄馍馍,就领走 300 块代金券,直言 “没负罪感,反正他们之前赚够了”。可热闹过后全是冷清,合肥一位妈妈吐槽:“降价后分量少了一半,以前大盘鸡能剩半碗,现在孩子都不够吃,再也不会来了。”
最让人看不懂的是 “西贝故事会”。门店组织小朋友上台讲 “妈妈最爱吃的菜”,试图走温情路线,结果被骂 “拿孩子做公关挡箭牌”。网友锐评:“我们关心的是菜是不是现做的,不是听你讲煽情故事,搞这些虚的不如敞开后厨。”
其实消费者从来不是 “预制菜绝缘体”。隔壁老乡鸡早就用行动证明,坦诚才是硬道理。去年 315 后,老乡鸡直接公开 20 万字的《菜品溯源报告》,把 119 道菜品的底细全抖了出来:84 道现做、33 道半预制、2 道复热预制,连供应商明细都列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他们还开通后厨直播,让顾客随时 “云监工”,连老罗都在直播间夸 “该向西贝的同行学习”。
反观西贝,明明用着预制菜的成本,却要赚现做菜的溢价。有网友算过一笔账:西贝卖 21 块钱的馒头,号称 “冷冻排酸几十天”,可成本连 3 块钱都不到;用转基因油炒菜省下的成本,全变成了品牌溢价。这种 “两头占便宜” 的操作,终究还是被市场教了做人 —— 不仅消费者用脚投票,连商场都不愿给它黄金铺位,闭店潮其实早有预兆。
如今的西贝,早已没了 “高端西北菜” 的底气。哈尔滨新开的门店虽然还在排队,但大多是来 “验货” 的顾客,有人直言 “就是来看看预制菜改现做没”;那些曾经闭着眼睛进店的老顾客,现在点餐先问 “这菜是现炒的吗”。更扎心的是网友的调侃:“西贝的厨师失业后怕是不好找工作,毕竟只会用微波炉;现在招‘餐饮加热师’吗?”
眼看冬天要来了,西贝的日子更难熬。有业内人士透露,全国已有近六成门店面临亏损,而它那些 “换门头、发优惠券” 的自救招,全是治标不治本的花架子。其实大家的要求很简单:要么像老乡鸡一样坦诚,菜单上明明白白写清 “预制复热”,让消费者自主选择;要么就真刀真枪回归现做,哪怕价格贵点也认。最怕的就是现在这样,既想藏着掖着用预制菜省成本,又想靠情怀营销撑溢价。
10 月 19 日,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经通过审查,很快就要公开征求意见。以后餐饮门店用不用预制菜、怎么用,都得明明白白公示。这或许是所有餐饮品牌的新考题,而西贝已经在这道题上摔了大跟头。
当一家餐厅开始用“故事会”代替“后厨实况”,用“代金券”掩盖“信任裂痕”,它就已经走偏了。
最后问一句:现在,还有人去吃西贝吗?
或许还有,但不会再是“闭着眼睛进”的那批人了。因为大家终于明白:一顿饭的底气,不在于营销多猛,而在于厨房有多真。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