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越补越没动力?

上次看到朋友在楼下抽烟,神情特别沮丧,一问,说是娃数学又垫底了,补习一节两百,补完依旧两眼一抹黑。

更可怕的是,孩子开始学会“自暴自弃式求饶”:

“我就是学不会,别补了行不行?你花那么多钱干嘛,我真的不行。”

那一刻他突然觉得,不是孩子数学跟不上,是他们全家都快跟不上孩子的心理变化了。

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很早熟,一边做题一边思考人生,一边刷题一边怀疑自我。家长还没开始卷,孩子已经进入了“佛系倦怠期”。

补习不是不行,但真不是这么补的。

有时候,补课补得太猛,不是孩子学会了,而是学怕了。

一、不是在“补课”,是在“补伤口”

原本只是不会做一两道题,补着补着,就成了“我不配学”。一节节课砸进去,砸出的不是成绩,而是焦虑和抵触。

最开始,孩子也不是完全抗拒的,他只是有点慢。

他需要多一点时间,绕点弯路,等个顿悟。结果我们没给他时间,就急着给他堆老师、塞题海、抄作业,生怕他“掉队”。

不是怕孩子学不会,是怕别家孩子学会了。

于是补课变成了家长的止痛药,孩子的慢性毒。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补的是知识,孩子丢的是热情;我们补的是技巧,孩子耗的是尊严。长期这样,不仅学不会,还会学不想学,学不敢学,学不信自己能学会。

一个人对学习没兴趣,不可怕。

可怕的是,他曾经喜欢,后来不敢了。

二、真正磨灭动力的,不是不会,是不被理解

孩子其实不是怕学,而是怕累、怕烦、怕不被看见。

很多家长以为,“我都给你请了老师,还不感恩戴德?”殊不知,孩子看的是另一套剧本——“我只是错了一题,就像个罪犯一样被审问;我只是慢了点,就被说成‘不用心’。”

补课本该是帮助,可在孩子眼里,它更像一场惩罚,一种对“不够好”的修理。学得越差,补得越多;补得越多,压力越大;压力越大,越学不好。

这是一条完美闭环的打击自信链。

久而久之,孩子不是没动力,而是学会了演。

表面答应,内心摆烂;你讲你的道理,他躲他的梦境。补课成了和家长的心理拉锯战,成了逃避真实困境的一块遮羞布。

其实孩子很懂,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学”,但他们也知道,这种“被揪着耳朵走”的方式,真的太累了。

三、你以为他不努力,他以为你不懂他

补课这件事,最怕的不是没效果,而是家长和孩子之间产生对立。你以为他懒惰不思进取,他以为你功利冷漠机械。

每次补完课的对话,常常是这样的画风:

家长说:“你要是不补课你就考不过别人。”孩子想:“考不过就考不过吧,反正我都这么烂了。”

家长说:“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孩子听成:“你连最基本的都做不到。”

本来是一场学术互助会,最后演成了情绪拉扯剧。

本来是想补差距,最后补出了隔阂。

孩子的学习热情,不是靠灌输撑起来的,而是靠认可撑起来的。不是告诉他“你不够好”,而是让他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

只有在被理解的土壤里,动力才会慢慢长出来。

所以,真正有用的“补课”,不是补脑,是补信心

我见过一些孩子,成绩不咋地,但一脸阳光,照样笑嘻嘻去上课。家长也不急,就陪着慢慢学,错了也不骂,写不出来就休息一下。

结果几年下来,别人家的鸡娃卷废了,他们家这只“野鸭”竟然熬出头了。

秘诀很简单,别一出问题就掏钱找老师,先掏心看看孩子怎么想的。

有时候他不是不懂,而是觉得“我讲错你就急,那我干脆不讲”;有时候不是不想做题,而是怕“做了又被骂,那还不如不做”。

一旦他感觉到自己是被期待的,是被看见的,他就会重新启动那个“想要变好”的引擎。

不是放弃管教,而是换个方式陪伴。不是不让补课,而是别把补课当成解决一切的万能钥匙。

补课不是救命稻草,它只是一个工具。

孩子的心态,才是决定能不能用好这个工具的底层逻辑。

那该怎么做?

第一,别一看到成绩就焦虑。成败有时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情绪卡壳。先陪他理理心情,再谈如何提升。

第二,别用比较当动力。永远有人比他快,但也总有人比他慢。你只要陪他比昨天好一点就行。比别人跑得快,不如比自己跑得久。

第三,适当停一下。不如给他一个“休息的权利”,让他喘口气。人不是机器,打怪升级也需要回血。你会发现,休息好了,他反而更愿意学。

第四,别只看分数。多看看他有没有在进步,有没有愿意试错。教育不是速成班,是一场长跑。能坚持下来的,才是最后赢的。

第五,补课不是不可以,但要讲究方式。补知识可以请老师,补信心要靠你。不是谁讲得多就有用,是谁让他想听了才有效。

说到底,孩子不是不会学,是怕学了也得不到好结果。不是不想努力,是怕努力了也没人看得见。

我们当然希望孩子变得更好,可千万别用“补课”来掩盖我们没耐心的事实。

耐心听他讲两句,胜过你讲二十句;给他一个信任的眼神,胜过你花几千块找补课老师。

有时候你陪他坐下来看一眼作业,就是最有效的心理辅导;你夸他一声“这次比上次有进步”,可能胜过一整年的外辅。

孩子的动力,靠激将法叫不出来,靠逼问法吓不出来。

真正的动力,是知道自己哪怕慢一点,也有人陪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育儿   动力   孩子   家长   老师   努力   作业   成绩   题海   方式   焦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