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杯抹茶一杯来自贵州!这座深山小城如何改写日本垄断史?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国庆去日本旅游的朋友发回照片,京都宇治的抹茶店货架上,好几款茶品的原料标签明晃晃印着“贵州铜仁江口县”。

这哪儿是卖茶叶啊,分明是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十年前还戴着“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小城,如今全球每喝七杯抹茶,就有一杯来自咱贵州大山里。

穷山沟里长出“世界抹茶工厂”

2014年的江口是啥样?全县80个贫困村,4万多人挤在温饱线上。

谁能想到,就这么个工业底子薄、年轻人都往外跑的地方,愣是砸出个“世界抹茶超级工厂”。

2018年贵茶集团扔进去6个亿,盖起的车间有31个足球场大,光一条生产线就能年产能4000吨,啥概念?要是机器开满,全球最大抹茶基地的头衔直接拿下。

工厂里见不着几个工人,全是智能化设备在转。

但抹茶这玩意儿讲究啊,鲜叶摘下来得赶紧蒸青、冷却、干燥,叶脉黄叶全挑干净,剩下的叶肉做成“碾茶”才能进研磨机。

最绝的是那台研磨机,磨出来的抹茶粉细到2000目,摸起来跟烟雾似的,难怪日本商家偷偷换了咱的原料,口感比他们传统工艺做的还细腻。

有人调侃这像“把辣椒酱卖到四川”,但江口人心里门儿清:咱靠的是老天爷赏饭的地理优势。

北纬27°黄金产茶带,梵净山常年云雾缭绕,茶叶里的鲜味物质茶氨酸攒得足足的。

更绝的是喀斯特地貌,茶园东一片西一片分散在半山腰,反而没了大规模病虫害的烦恼,打农药?不存在的,咱靠生态链自己调节。

从“给日本打工”到“定规矩的人”

以前提起抹茶,谁不想到日本?但江口偏要打破这规矩。

2017年贵茶集团入驻时就憋着股劲儿:不能只当原料供应商,得学最严的标准,甚至定更严的规矩。

咋学?采摘前15天给茶树盖遮阴网,这招跟日本学的,但咱执行得更狠:欧盟标准要求农残检测500项,咱做到铅含量只有标准的五分之一,稀土元素直接测不出来。

加工时蒸青时间卡到0.8秒,比日本传统工艺还少0.2秒,锁鲜度反而更高。

2023年拿下SGS欧标认证,2024年直接进了星巴克的全球供应链,现在星巴克卖的抹茶星冰乐,不少原料就来自咱江口。

光做原料不够,还得抢文化话语权。

每年办“抹茶雅集”文化节,把宋代点茶技艺搬出来,毕竟抹茶老祖宗在咱中国呢。

梵净山脚下搞起抹茶小镇,游客来了能体验从采茶到点茶的全套流程,有年轻人喝完抹茶精酿啤酒直感慨:“原来抹茶还能这么玩?”

一片茶叶的野心,正在改写中国农业的剧本

现在的江口抹茶,70%产量出口到日本、欧美,但他们的算盘打得更响:要让“梵净抹茶”成为品牌,而不是藏在标签后面的原料。

你能想到吗?抹茶巧克力、抹茶面膜、抹茶牙膏都搞出来了,甚至当地鲟鱼都裹上抹茶粉做菜,这哪儿是卖茶叶,分明是用一片叶子撑起了产业链。

其实不止江口,安徽鹅肝、黑龙江蔓越莓、新疆三文鱼……越来越多“洋特产”变成“中国造”。

这事儿往深了看,是中国农业正在玩“反向输出”:以前跟着别人标准走,现在自己定规矩,以前卖原料,现在卖品牌和文化。

就像江口那片抹茶田,从深山里长出来,却悄悄把世界的口味给“带偏”了,这才是真・国货之光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9

标签:美食   贵州   日本   深山   小城   江口   原料   研磨机   规矩   茶叶   标准   喀斯特地貌   工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