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兰州大地孕育的十二颗珍宝,是黄土高原深情供养的风物诗篇。时光让我们成长,岁月为我们加冕。就在最近,榆中菜花、皋兰旱砂西瓜等9位新伙伴欣然加入。那么,今天在这里,就让我们来一次从未有过的集体亮相。
扎根于金城的血脉,承载着水土的记忆,我们以鲜活的滋味、醇厚的香气,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这片土地乡村振兴的金色名片;我们不仅承载着金城独一无二的风味与温度,更寄托着人们淳厚质朴的情感与期盼;在这片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土地上,阳光为我们镀上金边,黄河为我们吟唱赞歌,我们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金城故事的讲述者。
现在,就让我们为您细细诉说这片土地赐予我们的生命与荣光,也希望您能在《兰州日报》读懂我们的前世与今生。
兰州冬果梨:药食同源的“润肺佳果”
我是兰州冬果梨,产自七里河区、永登县、皋兰县等地,我的家族在兰州已经有几百年的栽培历史,是陇上著名的“八梨”之一。
每年9月,是我成熟“出阁”的时节,但别担心,即便到了第二年6月份,我仍可保持色味不变,依然鲜甜如初。人们夸我色泽鲜艳,形体美观,这让我非常自豪。我还有“大果”和“小果”两种形态:大冬果梨果形饱满,平均重量能达300多克,果肉白嫩、酸甜适口;小冬果梨则更加精致,虽然个头小一些,但皮更薄、肉更细、味更甜。
我不只是一颗普通的水果,更是一味传统良药。中医认为我有清心润肺、润喉消痰的功效。在寒冷的冬天,兰州人最喜欢把我炖成“热冬果”,加入花椒、冰糖和多种香料,慢火熬煮。那一刻,烂熟香甜、汤汁浓郁,一碗下肚,身心俱暖……
这些年来,我不仅走进了千家万户的日常饮食,还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明星产品。像永登县苦水街村,让我变身成热冬果、玫瑰冬果、银耳冬果、燕窝冬果和百合冬果等产品,通过外地工厂代工的方式进行生产,2024年该村冬果梨年收入高达100万元。
千百年来,我从一棵古老的梨树走来,如今成为润肺止咳、助农增收的多面手。愿你能记住我——一颗甜在嘴里、暖在心里的千年珍果。
永登七山羊:山野奔跑的“羊中珍品”
我是永登七山羊,一只奔跑在甘肃黄土高原上的“羊中珍品”。
我的家乡在兰州市永登县七山乡,这里属于地处海拔2000米左右的半干旱山区,沟壑纵横,碱泉遍布,生长着沙葱、碱柴、枸杞、甘草等野生中药材。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攀爬能力强、运动量大的特性,也成就了我鲜而不膻、香而不腻、脂肪均匀、营养丰富的品质。冬日里,人们常说“冬天食了羊,少穿一件棉衣裳”,我便成了御寒进补的首选。
我的家族历史悠久。传说明朝永乐年间,鲁土司曾将我的祖先进贡给明成祖朱棣,皇帝尝后龙颜大悦,赞为“天下羊肉第一味”,并令岁岁朝贡。从此,我们七山羊名扬天下,成为甘肃美食中不可或缺的传世佳肴。
在七山乡,我们在散养+集中育肥的培育模式下,由12家专业合作社牵头,带动农户共同养殖。目前全乡存栏量已达10万余只,借助我的品牌效应,永登县逐步打造三产融合经济带,采取扶持资金入股分红、特色产业种植、土地租赁、温室大棚联营、“党支部+”农产品统购统销等方式,带动各村旱砂西瓜、大接杏、红小米等农特产品销售80万余斤,年实现群众经营性收入120万元以上。
苦水玫瑰:200年历史的“富农金花”
我是来自甘肃省永登县苦水镇的苦水玫瑰。每年5月,我都会穿上深粉红色的“丝绸裙”,带着18至24枚肉质鲜嫩的花瓣,在晨光里缀满露珠,把整个山川都浸在浓郁的香气里——没错,我就是那朵让乾隆版《甘肃通志》都忍不住记载“玫瑰花出兰州,苦水镇最优”的“明星花”。
我的“家族史”可有200多年了。相传清道光年间,一位叫王乃宪的读书人从西安把我带到苦水,自此后,我就在这里扎了根。高原的阳光把我晒得格外精神,富含硒元素的红土壤给我补足营养,昼夜温差让我攒足了香气,慢慢长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苦水多枝半重瓣红玫瑰”,还成了兰州市市花呢!
更骄傲的是,我可是有“国字号”身份证的。2003年,原国家质检总局给我发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证书;2015年,农业农村部又为我认证了农产品地理标志。
现在,永登县的乡亲们把我当成“致富花”,种了10多万亩,占全国玫瑰种植面积的40%。清晨5时,花农们就来采我带露的花蕾,说这样出油多;全自动蒸馏釜昼夜不停,把我变成精油、纯露;科研团队还帮我开发出玫瑰叶茶、花渣色素,一点都不浪费。
5月的苦水镇,我开得最艳的时候,丹霞地貌配上我的花海,游客们都来打卡。玫瑰节上,太平鼓、高高跷表演围着我转,“玫瑰一日游”线路把周边景区串起来,一年能吸引20多万人次呢!
安宁白凤桃:黄河岸边的“胭脂蜜桃”
我叫白凤桃,来自兰州市安宁区这片被黄河滋养的沃土。上世纪60年代,我从128个桃品种中脱颖而出,在安宁区安了家。
我的果皮粉白透红,果肉最甜的时候含糖量能飙到22%,比好多水果都要甜。
这些年来,我也没辜负大家的期待。2010年有了“安宁白凤桃”专属商标,后来又有了“中国十大名果”“鲜桃之乡”的个人和集体荣誉,2016年拿下农产品地理标志,2023年入选“甘味”大家庭,今年7月更是喜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每一个证书,都是对我品质的盖章认可,也让更多人知道了安宁区的白凤桃。
为了让我长得更好、走得更远,安宁区引进了迟白凤、岗山白等十几种桃树品种,把采摘期从7月拉长到9月,还办了19期技术培训班,请来农大教授和土专家教大家科学种桃,连修枝剪、土壤修复菌剂这些“装备”都配齐了。2024年,“十里桃乡”示范带建成,补植3500棵桃树,5公里产业路通了,输水管道铺设,我生长的“家”越来越舒服。
每年8月的“桃王”大赛,更是我的“高光时刻”。我和小伙伴们比甜度、比颜值,赢了的“桃王”能让全村都骄傲。现在,我还搭上了电商的快车,在抖音、快手上展示自我,再配上冷链物流,不管您是北京、上海还是广州,都能尝到刚从树上摘下来不久的新鲜滋味。
兰州百合:黄土高原的“香甜白玉”
我生长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南部的二阴山区,这里海拔1800至2500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5.8℃。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我瓣肉肥厚、色泽洁白、味极甜美的特质,让我成为全国唯一一种药食同源的甜百合。
近年来,在农业科技的助力下,我们百合家族发展迎来了质的飞跃。今年,七里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发的“兰州百合鳞片扦插快繁新技术”有了新突破,将种球培育周期由三年缩短为两年,再通过温室大棚栽培,使总生长年限从六年压缩至五年。这项技术让商品种球独头率达到60%以上,精品百合率达到80%以上,亩产提升到2000至2500公斤。
如今,我的价值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在七里河区多个百合专业合作社,工人们将我的鳞片精心加工成百合羹、百合咖啡、洁面乳、保湿面膜等系列产品,这些深加工产品在江苏、广州等地销售火爆。我们已从过去的论斤卖转变为现在的按功效卖,附加值大幅提升。
2024年,我们家族在兰州的种植面积已达15.5万亩,其中七里河区种植面积5.54万亩,产量3.28万吨,产值达到9.8亿元。七里河区从事百合加工的在册企业达到150家,年出口量108吨左右,出口创汇超过140万美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我正努力带动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这份甜蜜事业,让我这朵黄土高原的百合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榆中莲花菜:清甜脆嫩的“翡翠甘蓝”
我是一棵来自榆中县的莲花菜,又名甘蓝。我的家族在这里扎根已有400多年,明代《临洮府志》里就有关于我的记载。
我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高原气候赋予我充足的日照和昼夜温差,弱碱性灰钙土中富含的有机质和多种矿物质,让我积累了更多维生素C、E和膳食纤维。从2月育苗到9月采收,农户们全程采用穴盘基质育苗、地膜覆盖和配方施肥的科学种植方式,让我的叶球紧实度达到94%以上。
为了保持最佳状态,我在收获期被及时采收,24小时内就能进入定远镇的保鲜库。如今,我不仅通过30家保鲜企业走向广州、上海等60多个城市,还搭乘叮咚买菜的冷链网络,48小时内直达北京、深圳的餐桌。
有了科技的赋能,我的家族不断升级。榆中县先后引进推广甘蓝品种10多个,并建立了5处甘蓝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农业专家还为我量身定制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粘虫黄板、太阳能杀虫灯、全膜三垄栽培技术等措施让我的品质得以更好地提升。
如今,我已成为榆中县农业的金名片。种植面积3万亩,年产13.5万吨,还带动包装、物流等关联产业。从宛川河畔的传统菜园到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端超市,我始终坚守着高原赋予的清甜本味,用每一片叶子讲述着400年的农耕智慧与现代产业的完美融合。
皋兰旱砂西瓜:汁多味甜的“消暑神器”
我是一颗来自皋兰县的旱砂西瓜,就是那个皮薄籽少、肉质鲜红、汁多味甜的瓜。最近,我可太开心啦,因为我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从此,我就是有“国字号”身份认证的瓜了。
我的诞生,得从清朝康熙年间说起,距今已近四百年了。那时甘肃大旱,皋兰人民为了抗旱,发明了铺压砂田。于是,大家纷纷效仿,铺压砂田逐渐推广开来。从此,我便在这片砂田里扎下了根。
皋兰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这让我积累了超多的糖分。再加上那层神奇的砂田(铺设10至15厘米厚的砂砾层),就像给我盖了一床“智能保温保湿被”,减少蒸发、增加地温、保持肥力、抑制盐碱……让我能安心成长,甜得更纯粹。什川、石洞、水阜等镇,都是我的家乡,是家乡的水土养育出了品质上乘的我,在兰州乃至甘肃省都久负盛名。
我的果实营养满满,咬上一口,甜美清凉,暑气顿消,是盛夏绝对的“消暑神器”。
为保证我的品质,从选地、铺砂、施肥到种植、管理、采收,都有一套严格的技术规范。采收前15天,绝不喷药;砂田每15至20年需翻新一次,避免砂石化板结;采用双蔓整枝法,一株只留一瓜,保证养分集中;甚至还有一套算、看、听、测的独门成熟度鉴定方法呢!
如今,皋兰旱砂西瓜的种植面积已达约3万亩,占兰州市总产量的80%以上。不仅在当地家喻户晓,还远销京津、长三角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大家还探索出了“西瓜套种花生”等特色模式,让我的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皋兰禾尚头小麦:500岁高龄的“麦中名品”
我是一粒来自甘肃皋兰的禾尚头小麦。
你可能要问,我凭什么这么特别?我们禾尚头家族在皋兰这片土地上已经生活了500多年了。从元末明初就开始在这里扎根,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皋兰人的生活。《兰州市志·农业志》里可是记载着,兰州地区种小麦的历史足足有5000年。
我能在这片土地茁壮成长,离不开这里独特的环境。这里的土壤矿物质丰富,土地肥沃,再加上勤劳智慧的皋兰人发明的砂田,为我提供了绝佳的生长条件。砂田就像我的超级保护伞,既能减少水分蒸发帮我抗旱,又能吸收阳光给我温暖,还能保持土壤肥力呢!
我可不一般,有着超高的颜值和实力。我的面粉白度74.81%,粗蛋白含量≥14.0克/100克,粗纤维≥2.2克/100克,淀粉≥64.0克/100克。尤其是氨基酸含量特别高,总量≥13.0克/100克。跟其他小麦品种相比,我的面筋含量高出4至5个百分点。用我做成的面粉微黄色,粉质细腻如沙,纤维少,容易消化吸收,口感爽滑爽口、面筋超强,下锅都不烂,兰州拉面、皋兰长寿面、烧锅子这些地方美食,可都离不开我呢!
现在,我们的家族越来越壮大啦!已在皋兰县的忠和镇、石洞镇、水阜乡、黑石川乡等个乡镇34个行政村安家,有1.8万亩的种植规模,年产量达1980吨。皋兰县有5家加工企业,大家齐心协力把我变成各种美味食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皋兰软儿梨:隆冬时节的“化心蜜梨”
我叫软儿梨,是来自皋兰县、带着百年烟火气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我老家皋兰县可是“世界第一古梨园”所在地。记得清光绪年间的《重修皋兰县志》里,就写着我“藏至冬末春初变软变黑,肉悉成浆,甘如蜜”,连于右任先生都为我写诗:“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梨”。
别看我刚摘下来时青黄带酸,经过“发汗”“窖藏”两道工序,40多天后就会变身——果皮褐中带亮,果肉化成蜜糖般的浆汁。寒冬里吃我可有讲究:得先让我在冷水里“泡个澡”,等表面结层薄冰,咬开冰壳吸一口,凉丝丝、甜津津的汁水滑进喉咙,不管是解油腻、醒酒,还是润喉止咳,都特别管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还说我能“润肺凉心”,妥妥的“食疗小能手”!
如今,我的家族越来越兴旺啦!有了冷链技术帮忙,我从“冬天限定”变成了全年都能吃到的美味,夏天身价还能涨10倍呢。我也搭上了电商致富的快车道,远销全国各地。酸奶、梨汁等深加工产品更是让我变身“跨界明星”。乡亲们都说,我成了致富“香饽饽”。
对了,我们梨园还有专属“身份证”:9082株百年古树挂牌保护,一树一卡跟踪管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证书、“甘味”区域品牌特别奖……这些荣誉背后,是刮树皮、铺沙治虫的古法养护,也是现代生态种植的科技加持。从古梨园的老树枝头,到大家手中的甜蜜滋味,我带着皋兰县的风土和匠心,把这份西北寒冬里的甜,送到更多人的舌尖上。
皋兰红砂洋芋:全身是宝的“明星土豆”
我是颗圆滚滚、黄澄澄的皋兰红砂洋芋。最近我可是收获了一个超级大惊喜——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就像是给我发了一张超厉害的“身份证”,以后我就能更自信地走向全国。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甘肃大旱,赤地千里,一位聪明的老农偶然发现铺着砂石的鼠洞前有茁壮的幼苗,便从中得到灵感,这才发明了铺压砂田的种植方法。有当地民谣为证:“要问砂田旧来源,话要说道康熙年”。从此,我们家族就在这片红砂地里扎下了根。
我的淀粉和粗蛋白含量高,还富含铁、锌等微量元素,营养丰富。1999年,我被农业部陕西杨陵农产品鉴定中心评为一级品,获得“明星牌红砂洋芋”的称号。不仅如此,我还被加工成各种美食:雪花粉、薯片、膨化食品、粉条、粉丝等等,甚至连我的下脚料都能被综合利用,生产饲料酵母、高效液体肥料等,可以说我的全身都是宝。
如今,皋兰全县红砂洋芋种植面积超过5.1万亩,年产量达12万吨以上。我不仅热销兰州、白银市场,还远销陕西、新疆、上海、福建等省区市,部分一级品还走出国门,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俄罗斯等地呢!
榆中菜花:高原夏菜的“美味珍馐”
我是榆中菜花,在榆中县的土地上已生长70余年,是全县蔬菜种植的主导品种,扎根于来紫堡、和平、定远、三角城等14个乡镇,这里气候冷凉、光照充足、土壤深厚,正是这片独特的黄土高原与凉爽气候,赋予了我清甜脆嫩、紧实饱满的独特品质。
我的家族历史悠久,但从不故步自封。近些年,榆中县先后引入巴黎雪、太白、雪妃、玛瑞亚等30多个优良品种,还建起5处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基地,让我在不同地块都能找到最适配的生长形态。这些年,病虫害综合防治、配方施肥、旱作绿色蔬菜全膜三垄栽培等实用技术的推广,更是帮我突破了生长局限——不仅种植区域不断扩大,优质收获率也显著提升。如今,全县栽培面积已达12万多亩,年产量稳定在30万吨,4.1万户农户靠种植我实现增收。
作为兰州高原夏菜的主要品种,我的足迹已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的80多个市场,还走进东南亚国家及港、澳、台地区,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放心美味”。现在的我,也有了自己的理想,那就是持续为地理标志品牌建设贡献重要力量,为区域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榆中大白菜:错峰上市的“菜中之王”
我是一棵来自榆中的大白菜,人们常夸我是“菜中之王”。
我们生长的土壤中有机质丰富,氮、磷、钾含量均衡,正是这些自然的馈赠,让我积累了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粗纤维含量高,营养又健康。
我的家族主要有旺春、春玉黄、优势、东京金童、贝贝、高原秀等品种。我们4月播种、7月收获,春秋两季轮作,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栽培,精准施肥、科学灌溉。农户们严格遵循无公害标准,让我从苗期到成熟都保持着纯净自然的品质。
当我叶球紧实、外观翠绿有光泽时,就是最好的采收时刻。这时的我,花球重量通常在1公斤以上。采收后,我会被迅速送至保鲜库,10小时内保持以新鲜的状态走向市场。
如今,我不仅供应全国80多个城市,还出口到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港台地区。每年10万吨的产量,梯次播种、错峰上市,从五月到十一月,我会一直陪伴您。(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栋楠 彭美姣)
(来源:兰州日报)
更新时间:2025-09-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