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做梦也没想到,第二个富士康诞生!净利润百亿,员工24万

文|小秋

编辑|小秋


前言

也许郭台铭也没想到,自己亲自带出来的女工,现在竟然会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

当年在他工厂里只知道闷头干活的“打工小妹”王来春,后来创建的立讯精密,市值远胜于老东家富士康

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王来春在苹果公司的授意下,直接建了一座苹果工厂,硬生生将自己干成了“第二个富士康”

这家公司是如何成为第二个富士康的?

被苹果设计好的对手

在iPhone17的组装份额名单上,一个昔日学徒的名字,竟然以45%的占比,历史性地超越了她的师傅,这个消息,恐怕让那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代工皇帝郭台铭,百感交集

他一手缔造的富士康帝国,曾几何时是中国制造的图腾,巅峰时期在全球拥有120万员工,仅大陆员工就超过百万,而如今站在他对面的,是他亲自带出来的女工,王来春,和她创办的立讯精密

故事的开端,颇具宿命感,郭台铭曾放出豪言,说他在大陆的投资是为当地“赏饭吃”,可谁能料到,正是在这个他自认为施予的“饭碗”里,悄然生长出了一个最强悍的挑战者,甚至要反过来分食他的蛋糕

这不仅仅是一场商业竞争那么简单,深究其里,这更像是在“苹果帝国”那只看不见的手的操控下,一场旧秩序的保卫战,与一个新势力的扩张战,表面是师徒反目,内核却是在苹果设定的引力场中,两家巨头为求生存而展开的殊死博弈

这场看似突然的对抗,其实早有预谋,只是导演并非郭台铭或王来春,而是远在加州库比蒂诺的苹果公司

在苹果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唯一”这个词,只有“制衡”,任何一个供应商,一旦强大到无可替代,就会成为苹果心头的一根刺

富士康凭借其无与伦比的规模和效率,成为全球iPhone的心脏时,它的光环也刺痛了苹果的眼睛

那座被称为“iPhone城”的郑州工厂,20万工人夜以继日,每分钟就有350部手机下线,48小时就能将一堆零件变成成品,一度贡献了河南省60%的进出口总额,这种影响力,让苹果感到了不安

恰在此时,一股“去中国化”的暗流开始涌动,苹果要求供应链加速外迁,郭台铭心领神会,第一个响应,带着300亿美元的宏大计划和被中断的华为170亿合作,雄心勃勃地杀向印度

然而,印度的现实给了这位代工皇帝一记响亮的耳光,工人培训成本是中国的三倍,效率却低得可怜,组装一部iPhone15要比郑州长40%的时间,更致命的是,产品良品率长期在50%左右徘徊,每月亏损超过6000万美元

摄像头进灰、主板虚焊、外壳错位,甚至被曝出手机里检测出大肠杆菌,苹果CEO库克亲临印度投产仪式的当天,苹果股价应声下跌5%,这场豪赌的惨败,反而让苹果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供应链的根基,短期内无人可以动摇

这便为立讯的登场铺平了道路,苹果迫切需要在中国本土找到一个足以制衡富士康的新力量,立讯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2017年,苹果的AirPods遭遇了严重的产能危机,是王来春的团队站了出来,以近乎100%的良品率,硬生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这次完美的“救驾”,让库克对这家工厂刮目相看,亲自到访后更是盛赞其为“苹果体系中最具执行力的工厂”,立讯凭借这份“投名状”,成功从一个不起眼的“备胎”,一跃成为苹果棋盘上的核心棋子,拿到了与旧日霸主同台竞技的入场券

帝国的梦想与螺丝钉的哲学

面对苹果的依赖症,郭台铭和王来春截然不同的出身与经历,注定了他们会选择两条完全不同的“逃逸”路线,这背后,是两种生存哲学的根本性差异

郭台铭,站在代工帝国之巅的缔造者,他的思维方式是宏大的、是征服式的,他不甘心永远做一个供应商,一个“高级打工仔”,他的梦想,是建立一个与苹果平起平坐的品牌帝国,因此,他选择了“横向一体化”,要亲自下场造整车。

ModelC、ModelE、ModelT等概念车型的发布,是他向世界宣告的野心,他要跳出苹果的赛道,另起炉灶

这一决策,也与其公司长期在2%左右徘徊的研发投入不谋而合,这更像是一场资本和产能的豪赌,而非技术上的精耕细作。

王来春,则是从流水线上一步步走出来的实干家,1988年,她只是富士康在大陆首批120名女工中的一员。

近十年的时间,她把学习工艺当作“第二职业”,从最底层的工人,一路做到了当时大陆员工能企及的最高职位,课长,这种“螺丝钉”般的经历,让她无比务实和专注。

她的策略是“纵向深耕”,目标不是成为另一个汽车品牌,而是要成为所有品牌都绕不开的“博世”或“英特尔”,她要把这颗螺丝钉做到极致,成为整个机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份底气,来自于她对研发毫不吝啬的投入,比例常年保持在7%左右,2010年上市募资12.6亿后,她在7年内发动了16次并购,从手机零件到汽车电子,从昆山联滔到德国莱尼,每一次出手都精准地卡在关键技术节点上,为自己构筑了坚固的技术壁垒

如果说富士康的策略是追求“广度”的赌博,那么立讯的经营就是追求“深度”的扎根,一个试图跳出旧世界,一个则试图成为新世界的基础设施。

造车的赌博与无声的渗透

为了摆脱苹果的引力,两家企业都在积极开辟“第二业务国土”,但它们未来的版图,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风险与回报。

富士康的造车计划,野心是“实”的,目标直指终端消费市场,这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豪赌,但它的“虚”也同样明显。

印度建厂的惨痛经历,暴露了其核心竞争力在离开中国成熟产业环境后的脆弱性,裁撤超过30万大陆员工后,这种脆弱性可能更加凸显。

当苹果设下的制衡棋局愈发明显,当某年营收增长近乎停滞,仅为0.31%时,富士康内部成立了专门抵御立讯竞争的小组,新任董事长“我们会跑得更快”的表态,听起来更像是一种面对巨大压力时的自我激励。

反观立讯的布局,看似是“虚”的,因为它不追求自己的品牌,甘心做幕后的赋能者,但它的根基却是“实”的。

它已悄然渗透进特斯拉的供应链,为Cybertruck提供零件,它与奇瑞成立合资公司,深度绑定本土汽车巨头,它还携手英伟达,布局前景广阔的AI服务器业务。

尽管目前来自苹果的营收仍占总营收的75.24%,但这些新业务正在为立讯的未来,构建一个更多元、更稳固的技术地基

王来春深知,核心的研发与制造必须留在中国昆山,这才是她安身立命的根本,全球化的布局可以有,但根不能断,可以说,立讯“稳住中国”的核心策略和高研发投入,让它在分散风险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

富士康的全球化步伐则显得有些仓促,其宏大的造车计划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克服离开中国供应链“舒适区”后的一系列阵痛

从最初承接富士康做不完的订单,到工厂紧随富士康布局被误认为是其子公司,再到2007-2009年对富士康销售占比超过45%。

甚至上市时郭台铭的弟弟还是其第三大股东,王来春与她的立讯,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去富士康化”之路。

如今,这家拥有超过23万名员工,2023年营收2319亿、净利润109亿,2024年更是达到营收2688亿、净利润133亿的企业,这场看似“新王”挑战“旧主”的大戏,其实深刻揭示了全球制造业巨头们在后苹果时代的集体焦虑

笔者观点

无论是郭台铭的横向豪赌,还是王来春的纵向精耕,它们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都只是为了在下一个技术浪潮来临时,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不再是被他人任意支配的命运。

江山代有才人出,真正的变量,永远是市场与技术的下一个风口。

信息来源:

市值超越老东家,打工小妹登上富豪榜!立讯成为“第二个富士康”-凤凰网科技-2020-07-20

一个富士康打工妹,20年缔造千亿市值公司-21世纪商业评论-2020-04-22

立讯精密十年27倍:老板曾是富士康女工、身后有两个男人-上游新闻-2020-05-07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科技   净利润   员工   苹果   中国   帝国   印度   工厂   苹果公司   女工   库克   精密   螺丝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