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晚(17号晚),国内成功将千帆极轨18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而在9月,国内主要电信运营商正式获得卫星通信业务许可。
两件事看似独立,实则共振,它们共同标志着:卫星通讯,或许已经到了可用的临界点。
特别是在近期市场AI科技方向出现回调之后,这部分资金或许是偏好科技类的,那么资金出来之后大概率要选择选的方向。
从目前产业规模和体量上来看,卫星通讯或许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方向。
蹭着周末,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当前商业航天(卫星通信)当下的投资机会如何?有哪些方向会受益当前阶段?
很多人看商业航天,第一反应是“长周期”、“不确定性高”。
这种认知在几年前或许还成立,但在2025年的今天,其实逻辑变了。
我们不妨用一组数据说话:
发射频率:公开数据,截至2025年10月,全球商业发射次数已突破70次,其中中国占比近四成,新一代中型火箭已实现“一月多发”或许是常态化节奏。
组网进度:多个低轨宽带星座计划稳步推进,已累计发射超180颗卫星,部分星座计划提出2026年初步具备区域服务能力。
用户预期:业内乐观的测算,2026年底具备直连卫星功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将突破8000万台,2027年有望达到2亿台。参照国际主流卫星通信服务定价(每月5-15美元),仅用户订阅市场或许就具备百亿级人民币潜力。
这些数字背后,或许是一个清晰的逻辑,卫星通信或许到了产业商业化阶段。
另外大家要知道,它不是替代5G,而是补足地面网络无法覆盖的“最后10%”——海洋、沙漠、山区。
它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科技,而是已经接入你我手机的通信能力。
这本质上,或许和当年建设4G/5G基站、铺设光纤网络一样,是一场基础设施投资。
对于卫星通信来说,2025年比较重要变化,可能是电信运营商的全面介入。
此前,卫星通信主要面向专业领域,应用场景局限于海事、航空、应急等小众市场。用户少、资费高、生态弱,商业模式难以闭环。
而近期主要运营商获得卫星通信业务许可,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卫星通信将接入庞大的移动用户基础。
运营商可以:
将卫星服务打包进高端手机套餐,为车企提供全域车联网通信能力。
同时还为物流、农业、能源等B端客户提供“地面+卫星”融合解决方案。
这就像当年4G牌照发放后,移动互联网产业资本开始就会处于加速阶段。
另外更关键的是,运营商在终端普及方面或具备一定优势。
预计2025年底,主流厂商的新旗舰机型将全面支持卫星通信功能。
一旦硬件普及,用户习惯形成,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提升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当然提升仍需观察用户渗透与定价策略。
我们从产业链出发
上游(制造与发射):已进入“工业化”阶段。卫星批产、火箭复用,那么标准化之后,产业的利润率可能被压缩。
中游(星座运营):当前或许是稀缺环节。特别是掌握频率、轨位、组网能力的企业,类似今天的运营公司,具备强议价能力。
下游(应用与服务):或许未来的利润高地。参考国际主流卫星通信服务商2024年超70亿美元的营收,一旦用户突破临界点,毛利率或许可长期维持在60%以上。
从这些方面出发,笔者认为,我们或许应关注三类企业:
1、与运营商深度绑定的系统集成商:负责地面站建设、网络调度、用户认证等核心环节,是实际运营支撑者。
2、具备卫星数据处理能力的应用公司:未来卫星不仅能通信,还能遥感、导航、监测。农业、保险、金融、环保等领域对高频、广域数据的需求正在爆发。
3、终端芯片与模组供应商:手机直连卫星需要专用射频芯片和天线模组,这将是千亿级智能设备的标配,具备极强的出货确定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