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跟美国买大豆价格比巴西贵出不少,恢复进口或许只是筹码

|夜微寒

编辑|沐语纪史

前言

最近中美在马来西亚的谈判一结束,美国财长贝森特就难掩兴奋,公开喊话“美国豆农有救了,中国订单要回来了”。

这话一出,不仅美国农业圈炸了锅,国内也有不少人好奇,前阵子咱们还对美国大豆“零封”,怎么突然又要恢复进口了?

更关键的是,中国每年要进口1亿多吨大豆,为啥自己不多种点,非要看别人脸色?

中美大豆谈判的破冰信号

这次中美在马来西亚的谈判,新华社明确提到双方就关税、芬太尼、出口管制,还有美方那笔301船舶收费等议题达成了初步共识。

有意思的是,中方没提大豆,但贝森特主动把这事挑了出来,记者问起大豆贸易有没有协议。

他直接点头“当然谈了,这是重点,就等两国领导人最终确认了”,还补充了一句“等消息公布,美国豆农肯定高兴”。

这话里的信息量不小。其实早在之前的贸易谈判里,大豆就一直是绕不开的关键题。

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年要吞掉1亿多吨,而美国曾经是咱们的重要供应方,只是前几年美方挥起关税大棒。

把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的成本抬得太高,咱们才慢慢减少采购,直到2025年9月干脆“零封”,这是2018年以来头一回。

毕竟对美国来说,大豆出口可不是小事,往年每年卖给中国的大豆能有100多亿美元,要是中国一直不买,美国豆农的损失可不是小数,而这些豆农又是特朗普的重要支持者。

贝森特自己早年也是豆农,手里还有农田产权,大豆卖不动,他的租金也得受影响。

所以这次共识,本质是双方各取所需的结果,不是谁给谁“面子”。

全球大豆市场的连锁反应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之前能“零封”美国大豆,咱们接着找其他国家买不就行了?

确实,2025年9月咱们没买美国大豆,但当月总的大豆进口量没降反升,还创下了同期历史第二高,空缺的份额全被南美补上了,尤其是巴西。

而另一边,美国豆农早就快扛不住了。

美国每年大豆产量约1.2亿吨,中国曾经是他们最主要的买家,2025年9月“零封”后,大量大豆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甚至出现了仓库坍塌的情况。

美国也试着找过欧盟、东南亚、印度这些市场,可欧盟和印度自己也种大豆,为了保护本国农民,根本不想进口美国大豆。

东南亚的需求量又太小,短期内根本找不到能替代中国的“大客户”,所以这次中国愿意恢复进口,对美国豆农来说,确实是“救急”。

国产大豆的困境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既然进口这么被动,咱们自己多种点大豆不行吗?

其实中国不是不种大豆,只是种得不够,每年国产大豆也就千万吨级别,跟1亿多吨的进口量比,差得太远。

很多人没意识到,想靠国产大豆替代进口,比搞国产芯片还难,难就难在“地”“钱”“产量”三个坎。

首先是“地不够”,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7亩,而美国是7.2亩,巴西是4.2亩,差了好几倍。

人多耕地少,就得优先种“保命”的粮食——水稻、小麦是咱们的口粮,绝不能少种,一旦种少了,就得靠进口,万一跟进口国闹矛盾,肚子都填不饱。

玉米也不能少,它不只是粮食,还是动物饲料、生物燃料和工业原料的核心,要是玉米不够,畜牧业、工业都会受影响。

大豆作为经济作物,只能给这些“刚需”作物让路。

而美国、巴西不一样,他们耕地多,除了种够自己吃的粮食,还有大量土地能种大豆,甚至能搞大规模的草场种植,这是咱们比不了的。

其次是“成本太高”,美国、巴西种大豆靠的是大规模机械化,美国中央大平原、巴西潘帕斯草原地形平坦,一台收割机一天能收几百亩,成本自然低。

美国种一亩大豆成本约100美元,巴西更便宜,才80美元。

而中国呢?很多地方的耕地零散,没办法搞大规模机械化,只能靠人工,一亩大豆的种植成本要1000元左右,约合140美元,比美国还高40%。

更关键的是,就算把美国、巴西大豆运到中国港口,加上运费、关税,成本还是比国内种的低。

最后是“产量太低”,美国大豆平均亩产能到400斤以上,高峰时快1000斤,巴西也有280斤,而中国大豆平均亩产只有260斤,比巴西还低。

对农民来说,种什么划算,心里都有本账,要是种大豆不赚钱,谁还愿意种?

还有人说“把工业用地改成耕地种大豆”,这更不现实,中国要发展制造业,厂房、物流园区、公路都需要土地,要是为了种大豆把工业用地占了,怎么当“制造业强国”?

所以不是不想种,是在“吃饭”“发展工业”“种大豆”之间,必须做取舍,而大豆只能排在后面。

中国的大豆算盘

其实中国恢复进口美国大豆,核心不是“选美国还是选巴西”,而是算清了三笔“利益账”。

第一笔是“成本账”,虽然2025年1-9月巴西大豆到岸价比美国低,但后来巴西持续涨价,已经超过了美国大豆的价格,再买巴西大豆,国内油企就得亏钱。

做生意讲究“谁便宜买谁”,既然美国大豆现在更划算,恢复进口就是理性选择。

第二笔是“制衡账”,之前过度依赖巴西大豆,导致巴西粮商能随意涨价,这次恢复进口美国大豆,就是要让巴西知道“你不是唯一的选择”。

通过两大供应方相互压价,避免被单一国家“卡脖子”。就像之前巴西涨价后,咱们暂停采购,巴西也开始紧张,这就是“制衡”的效果。

第三笔是“安全账”,中国一直在想办法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不管是美国、巴西还是阿根廷,多找几个供应方,才能确保大豆供应稳定。

说到底,中美大豆贸易不是“政治博弈的工具”,而是基于现实需求的“利益合作”。

中国恢复进口美国大豆,不是“让步”,而是既解了美国豆农的燃眉之急,也让自己拿到了更划算的货源,还能制衡巴西的定价权。

而美国愿意在关税、芯片等领域让步,也是因为离不开中国这个“大客户”。

结语

最后想问大家,你觉得中国这种“多渠道进口、相互制衡”的策略,能长期保障大豆安全吗?

或者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国产大豆突破“地少、成本高、产量低”的困境?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也别忘了点赞关注。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

1.新浪财经:《中美贸易谈判前景乐观,引发巴西大豆产业担忧》2025-10-29

2.澎湃新闻:《中国在本收获季首次从美国购买大豆,外交部回应》2025-10-29

3.观察者网:《贝森特:其实我也是豆农,能感到中国拒买之痛》2025-10-27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财经   巴西   美国   大豆   筹码   中国   价格比   中美   成本   耕地   关税   产量   美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