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卧龙电驱直线拉涨停,伊之密、震裕科技涨超5%,五洲新春、方正电机、金发科技一众“机器人概念股”集体躁动。
消息面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今天开幕,280支队伍参赛,宇树、天工、傅利叶都来到。
过去十年,机器人最大的问题是——太笨。
你用你想到的模式,给它写了100个动作,它就只会这100行动作。
换条路?卡住。地上有水?摔倒。
但现在不一样了。
大模型来了。
GPT-style的AI开始接入机器人的“小脑”和“大脑”。
比如英伟达的Isaac GR00T,用生成式AI训练机器人做后空翻。
这意味着什么?
机器人开始具备“泛化能力”——没见过的场景,也能靠推理试试看。
就像小孩学走路,不是靠背程序,而是靠试错+反馈。
现在的机器人虽然还只是L3(有条件自主),离L5(完全自主)差得远,但方向对了。
我常说,一项技术能不能普及,不看发布会多炫,看价格曲线。
当年iPhone刚出时两万多,没人觉得能人手一台,
特斯拉初代Roadster(新能源汽车)百万级,谁信电动车能替代燃油车?
关键在于:成本能不能塌下来?
人形机器人过去贵在哪?
比如谐波减速器、灵动手等等。
一个关节上千元,占整机成本30%以上,长期被日本HD垄断。
但现在,绿的谐波杀进来了。性能接近HD,价格低30%。
步科股份的无框电机,国产化后成本砍半。
恒立液压、贝斯特在精密丝杠上也在突破C3级标准
这些原本都是“卡脖子”部件,现在一个个被啃下来。
结果是什么?
整机价格断崖式下跌。
之前特斯拉Optimus说未来做到2万美元(约14万),已经是行业锚点。
但现在宇树科技,一年前的G1卖9.9万,上个月的R1直接干到3.99万。
注意,这不是样机,是官网可订的现货。
三年前,一台能走路的原型机都得三五十万。
现在,四万块买个人形机器人。
很多人幻想“机器人进万家”,未来每个家庭都有个机器人保姆。
很美好,但太远。
现实是:企业才是第一批付费者。
工厂需要24小时搬运工,医院缺护工,仓库要分拣员....
这些岗位招人难、流动性大、成本高。
而机器人虽然初期投入几万块,但能连续工作五年,边际成本趋零。
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1540亿美元,这可是万亿的市场规模。
很多人只看到“国产机器人便宜”,但没看清背后的产业链系统优势。这种优势,不是单一环节的突破,而是从设计、打样、量产到迭代的全链条压缩能力。
地理集聚:一小时配齐所有零件
在上海松江或深圳光明,你可以在一小时内集齐人形机器人所需的减速器、电机、传感器、结构件、PCB板。
而在美国,从波士顿到硅谷,可能要等三周。
这种“物理距离近”,带来了极低的试错成本和极快的迭代速度。
宇树科技从设计到出样,只需3个月
而海外同类项目平均周期18个月以上。
还有中国有全球最丰富的应用场景:电商仓库、医院走廊、工厂车间。
这些场景不仅提供数据,还提供真实世界的压力测试环境。
大模型在云端训练,机器人在真实工厂跑,数据回流优化算法——形成“数据-硬件-场景”的正向循环。
A股炒的是预期,不是业绩。 卧龙电驱今天涨停,但它主业仍是电机,机器人业务占比可能不到5%。
现在我们不知道未来谁能跑出来,但是买铲子肯定收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小猎豹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08-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