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门诊,经常能遇到这样的家长:抱着孩子焦急地问 “医生,我家孩子总爱眨眼睛、耸肩,说了好多次都改不了,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 其实,这些看似 “不听话” 的小动作,很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表现。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多见于 4-12 岁孩子,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肌肉抽动,比如眨眼、挤眉、耸肩、清嗓子等。
很多家长想帮孩子缓解症状,却在不经意间踩了 “坑”,反而让抽动越来越频繁。今天就从临床角度,跟大家说说家长最容易犯的 3 个错误,以及正确的护理方式。
错误一:频繁提醒、过度关注,反而让孩子更紧张
“你又在眨眼了!跟你说过多少遍别眨!”“怎么又耸肩了?能不能控制点!” 这是抽动症孩子家长常说的话。很多家长觉得,只要多提醒,孩子就能 “改正” 这些小动作,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从神经发育角度来看,抽动症孩子的抽动动作是不自主的,他们自己也控制不住。家长频繁提醒,会让孩子时刻处于紧张状态,总担心自己 “又做错了”,反而会强化抽动行为。之前门诊接诊过一个 7 岁的小女孩,一开始只是偶尔眨眼睛,妈妈发现后每天盯着她,一眨眼就提醒。结果短短一个月,孩子眨眼频率从每天几次变成每分钟 30 多次,还跟妈妈说 “我越想忍,越眨得厉害,感觉眼睛不受控制”。
正确的做法是 “忽略轻微抽动”。如果孩子的抽动没有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学习,家长可以当作没看见,不要刻意提醒或批评。过度关注只会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而轻松的家庭氛围,才能让孩子的神经放松,减少抽动频率。
错误二:双重标准管电子产品,孩子不服气还偷偷玩
“不许看手机!屏幕刺激会让你抽动更严重!” 一边禁止孩子碰电子产品,一边自己刷短视频、看剧到深夜 —— 这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家长觉得 “为了孩子好”,却忽略了 “双重标准” 的危害。
首先,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家长天天抱着手机,却要求孩子 “远离屏幕”,孩子很难信服,甚至会偷偷躲起来玩,反而增加了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其次,家长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减少陪伴孩子的时间。有些抽动症孩子之所以出现抽动,其实是想通过小动作吸引家长关注。如果家长总在看手机,孩子感受不到关爱,可能会用更频繁的抽动来 “求关注”。
从临床建议来看,控制电子产品不是 “禁止孩子”,而是 “全家一起减量”。比如规定每天晚上 7 点后,全家都放下手机,一起看书、玩拼图、做游戏。这样既减少了屏幕对孩子的刺激,又能增加亲子互动,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注,比单纯禁止有效得多。
错误三:盲目 “补营养”,给孩子吃太多加工零食
“孩子得了抽动症,得多补点营养”—— 不少家长有这样的误区,于是给孩子买各种零食,比如巧克力、薯片、辣条、功能性饮料等。但这些零食,恰恰是抽动症孩子的 “禁忌”。
从饮食角度分析,很多加工零食中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咖啡因等成分。这些成分会刺激孩子的神经系统,让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诱发或加重抽动。之前有个 8 岁的男孩,家长觉得 “孩子长得瘦,需要多吃点零食补充能量”,每天给孩子买辣条、薯片当加餐。结果孩子的抽动症状总是反复,时轻时重。后来在医生建议下停掉所有加工零食,改成新鲜的水果、坚果,半个月后家长反馈,孩子的抽动次数明显减少,清嗓子的声音也轻了。
正确的饮食原则是 “清淡、新鲜、少添加剂”。日常可以给孩子多吃蔬菜、瘦肉、鸡蛋、牛奶、全谷物等,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尽量避免含人工色素的零食(比如彩色糖果、碳酸饮料)、含咖啡因的食物(巧克力、功能性饮料)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辣条、泡椒凤爪)。健康的饮食,能减少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为孩子的神经发育提供良好的基础。
儿童抽动症不是 “坏毛病”,也不是 “不治之症”,科学的护理对症状缓解至关重要。家长要记住:少提醒、少批评,多陪伴、多理解,配合清淡饮食和规律作息,孩子的抽动症状会慢慢减轻,亲子关系也会更融洽。如果孩子的抽动影响到学习和生活,一定要及时就医,让专业医生制定干预方案。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