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主理人”这个词从时髦变得刺眼,曾经,它是潮流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创意、个性和对品质的坚持;如今,它却成了“用力过猛”的代名词。
当“主理人”变成一种通货膨胀的头衔,它的本质早已被消解殆尽。
“主理人”的信任崩塌
Bape 创始人N igo
“主理人”一词最早源于日本潮流文化,指潮流品牌、说唱厂牌或街舞团体的核心人物,他们不仅是品牌所有者,更是创意与文化的引领者。真正的"主理人"
需要承担品牌经营与管理责任,还要持续输出品牌文化与内容观念。 比如藤原浩、Nigo这样的潮流教父,他们的名字就是品牌灵魂。
日本时装设计师,音乐监制 藤原浩
随着新消费浪潮的兴起,“主理人”逐渐脱离亚文化圈,被广泛用于餐饮、文创、零售等领域,它被包装成一种比老板更洋气,比CEO更生活化”的称谓,象征着"不随波逐流"、"有独特品味"的生活态度。
这种称谓让普通小店摇身一变,成为"生活方式品牌"的代名词。
餐饮行业,出现了Bistro(小酒馆)主理人、咖啡店主理人,强调“在地食材”“生活方式”。时尚与零售领域,买手店、独立设计师品牌主理人层出不穷,突出个人审美与品牌调性。
这一阶段的“主理人”被赋予“个性化创业”、“文化赋能商业”的浪漫想象,甚至成为地方政府推动文旅经济的标签比如成都就曾打出"主理人之都"的称号。
然而近两年来 “主理人”这个称谓却彻底被玩坏。在上海街头的路人里,10个有8个自称是主理人。他们从事的领域包括且不限于:vintage服装店、小众咖啡馆、bistro小酒馆等等。
这种泛滥使用和过度商业包装,使得“主理人”逐渐成为网友调侃的对象。
究竟为何被群嘲
1. 实力堪忧:德不配位
“主理人’遍地都是,但真正懂行的没几个。以前的主理人,是实打实地创造了影响一代人的设计语言。而现在的很多“主理人”,更像是《三十而已》里的顾佳混太太圈——用浮夸的包装掩饰内在的空洞。
大量从业者无专业背景,“独立设计师主理人”的作品被实锤抄袭大牌。“精品咖啡主理人”连拿铁和卡布奇诺都分不清。“买手店主理人”对服装面料一窍不通。
这种专业素养的缺失,让“主理人”一词的荒诞感油然而生。当消费者发现所谓的“主理人”连基本业务都不精通时,反感情绪自然产生。
2、服务本质的背叛:从“以客为尊”到“身份霸凌”
《深夜食堂》里的老板记住每个客人的喜好,吧台是平等交流的场域。而现在的“主理人”式服务却主打一个不理人,好不容易理你了,第一句就是:“你好,我是这里主理人SAM,我们不是卖咖啡的,是文化输出。”接着对你进行一番居高临下的扫视。
店里往往还坐着“主理人”的三五好友,即便你在点单“主理人”也依旧在和好友们有说有笑,让你这个消费者产生一种"打扰了人家social"的错觉。
不仅如此,你还将面临“规则霸凌”,如用晦涩术语包装普通商品,设置各种消费门槛如"预约制"、"非会员不能用厕所" ,“禁止拍照”等,将消费者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以及语言PUA:点单时夹杂英文术语(如“埃塞俄比亚豆前调”),用“你不懂”否定顾客需求,制造信息不对称。还有双标服务:熟客笑脸相迎,生客冷眼相待,形成“只招待朋友,不服务上帝”的荒诞场景。
3、价值失衡:泡沫溢价的终结
"主理人"称谓最直接的商业效应,就是为产品价格提供了巨大的溢价空间。曾经一杯普通的拿铁,在换上“主理人特调拿铁”的名号后,价格直接飙升到58元 。
当消费者询问价格差异的原因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们的豆子更优质,这可是主理人亲自挑选的”。但当顾客喝到嘴里,发现奶泡打得不均匀,豆子的风味也并未比普通咖啡更突出。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咖啡行业。服装、饰品、手工艺品等各类商品,一旦和“主理人”挂钩,价格就仿佛坐上了火箭。
当消费者质疑时,商家常常以"这是主理人的创意价值,懂行的人自然愿意买单"来回应。但在品质与价格严重不符的情况下,这样的说辞更像是一场"智商税"。
消费者并非不愿为优质的产品和独特的创意付费,可前提是,价格得与价值匹配。当"主理人"成为涨价的遮羞布,过度包装还想赚大家的钱自然会引来不满,这个称谓的商业信誉也就随之崩塌。
受虐型消费观
消费者对“主理人”的抵触,实则是现代商业信任体系崩坏的微观映照。当“主理人”从文化符号沦为阶级表演的工具,其背后暗含的权力重构、价值欺诈与情感剥削,彻底击穿了商业文明的底线。
在传统商业逻辑中,顾客支付金钱购买商品或服务,获得价值满足,这是一个公平交易的过程。而在"主理人"逻辑下,顾客不仅要支付金钱,还要支付尊严,换取一个"被筛选资格",最终接受所谓的"审美驯化",这本质上是一种阶级规训。
"主理人"们通过设置知识门槛,将消费者划分为“懂行者”与“庸众”,从而将商业交易异化为文化权力的施舍。这种行为反映了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垄断。消费者支付金钱后,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服务,反而要接受评判,这确实是一种尊严的损失,也是信任关系的解体。
说到底,消费者真正抵抗的是用头衔替代实力、用规则践踏平等、用故事掩盖欺诈的三重背叛。当自称主理人者既无藤原浩的创作力,又缺《深夜食堂》老板的共情力,反而有着 “实力配不上野心,傲慢却远超能力”的错位,才是众怒之源。
无论是开咖啡店、服装店还是杂货店,核心从来都是“好好做事,真诚待人”。在这个称谓已经严重通货膨胀的时代,或许我们应该回归商业的本质:用产品说话,让服务发声。真正的"主理人"价值,不应该体现在称谓的包装上,而应该彰显在每一个产品细节和每一次服务体验中。否则,"主理人"终将成为一个被时代抛弃的笑谈。
你会为“主理人”买单么?
撰文 keyu
编辑 回收不锈钢脸盆
排版 橙子吃了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