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舒服的活法:不回应恶意,不共鸣悲情,不执念亏损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箴言:伤害我们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这句话道破了一个人生真相,我们对待外界负面能量的方式,决定了我们自己生命的质量。

生活中,总有一些恶意的攻击,让你愤怒委屈;悲情的故事,使你沉浸其中徒增伤感;失去的东西,又让你念念不忘,懊悔不已。

当你学会不回应恶意,不共鸣悲情,不执念亏损,就能过好这一生。

01

不回应恶意

《胡适传》中记载,胡适刚到北大时和陈独秀等人一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

这件事情,很快就遭到了复古派文人的拼命抵制。

他们到处抹黑杂志的文章,诋毁胡适的人品,将胡适贬得一无是处。

有人劝胡适刊登一些反击的文章,胡适却不愿这么做。

他说:如此非但不可如愿,反而会将推广新文化的杂志办成吵闹的骂街文学。

而后面发展的结果,也正如胡适所料:复古派们在自讨没趣中,停止了叫骂。

有人谩骂你、嘲讽你、攻击你时,如果你决然反击,以牙还牙,只会让对方自鸣得意,让自己更加受伤。

沉默以对,让对方感到你的无视,自感无趣,黯然退场,才是最好的反击。

在公众号后台,我经常会收到个别读者谩骂的私信。

有人不同意我某篇文章的观点,也有人断章取义,发来充满恶意的私信。

对于那些谩骂声,我选择保持沉默。

不回应、不辩解,并非怯懦,而是我深知与恶意者纠缠只会徒耗心神,我的时间与精力,值得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况且我写文章是为了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至于那些骂我的人就随他去吧。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恶意的揣测、无端的指责,甚至蓄意的挑衅。

与恶意纠缠,消耗的不仅是时间,更是心力。

最高级的应对方式,是让恶意成为背景噪音,不回应、不解释、不反驳,甚至不放在心上。

无论对方怎么挑拨,只要你不接招,他就伤害不了你分毫。

02

不共鸣悲情

有个心理学实验让人印象深刻:让志愿者观看他人被针扎的视频。

结果发现,当受试者过度代入痛苦时,他们大脑中负责疼痛感知的区域也会同步激活。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过多地承载他人的心理痛苦,过度共情他人,也会给自己造成伤害。

心理学硕士玛鲁上大学时期,在老师的建议下,曾义诊过一些女性患者。

患者总是喋喋不休地抱怨各种不如意,发泄心中积攒的怨气。

玛鲁在听完患者的抱怨后,竟也慢慢开始对婚姻充满恐惧。

老师威尔安慰她说,不要被别人的情绪影响,否则你就是在为她们的负能量买单。

多年后,玛鲁成了一名心理医生,她始终遵守一则教条:在治疗患者时,保持旁观者的清醒,绝不去吸收患者的负能量。

适度的共情是善良,过度的共鸣却是枷锁。

因为你会把自己带入受害者的角色上,这是一种绝对的负能量。

正如有句话所说:无底线的共情就是自虐。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懂得克制自己共鸣悲情的冲动。

作家权菊先18岁时,因一次意外导致高位截瘫。

得知史铁生也是双腿瘫痪,21岁就坐上了轮椅,她便鼓起勇气给史铁生写了一封信,向他倾诉自己不幸的遭遇。

同样风华正茂的年纪,同样有着不忍回首的经历。换作常人,怕是收到信后便已共情,甚至可能再度掀开自己的伤疤。

但史铁生没有,他只是鼓励权菊先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好好地生活,要读书,要有自己的工作。

而他自己,也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心态,阅读、写作、向上生活。

很喜欢一句话:我们终究无法对他人的情绪负责,就像不能代替别人呼吸。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要动不动同情别人的苦难,可以的话先把同情分配给自己。

尊重他人命运,放下助人情结。

不共鸣悲情不是冷漠,而是一种清醒的选择。

03

不执念亏损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你失去在意的人或物时,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这种情绪促使你不顾一切执着挽回,即使这种执着,可能会让你付出更大的代价。

有一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大的牢笼,就是内心的执念。

与其苦苦纠缠,不如学会释然。

特殊时期,季羡林先生遭到严重迫害。

最让他痛心疾首的是,他倾注多年心血,即将翻译完成的印度史诗巨著《罗摩衍那》全部原始梵文手稿和部分翻译初稿,被付之一炬。

对于一个视学术为生命的学者而言,这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他后来在《牛棚杂忆》中坦言:当时痛苦得几乎想自杀。

但很快,他就转变了思想,并没有让绝望和怨恨吞噬自己。

他明白,执着于已经化为灰烬的手稿无济于事。

后来,风波过后,年事已高的季羡林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毅力,完全依靠回忆重新开始翻译《罗摩衍那》。

最终,《罗摩衍那》中文全译本(共七卷)在他不懈的努力下得以完成并出版,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听过一句话:能折磨你的,无非是你在乎的;能困扰你的,无非是你计较的。

生活中,谁都无法事事顺意,真正困扰我们的,从来不是失去的东西,而是放不下的执念。

人不能只是盯着自己失去的,要多看看自己所拥有的。

对于那些已经失去的,就让它随风而去吧,松开紧握的双手,才能接住命运馈赠的新礼物。

心理学家唐若说:人一定要修炼一种能力,叫作如如不动。

简单来说,就是保持平和的心态。

如如不动,不是冷漠,不是麻木,而是内心笃定。

外在的一切风云变幻都影响不了你。

往后余生,对恶意以静制动,对悲情划清边界,对亏损及时止损,便是生命最从容的姿态。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9

标签:美文   活法   共鸣   恶意   胡适   患者   能量   情绪   手稿   执着   痛苦   事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