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国时期许仕廉的《人口论纲要》等文献,战国时代,人均寿命大概是三十岁。
当时的医疗条件简陋、战争、人口迁徙、自然灾害等,都影响了人的寿命。
而庄子却是一个例外,他活了八十多岁(约前369年—前286年),算是长寿老人。
他把自己的养生方法,写在《庄子》一书中,到当今社会,还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自然养:顺从规律。
《庄子·养生主》里写了一个故事:庖丁解牛。
一个厨师,按照牛的身体结构去解牛,刀刃从来不会碰到硬骨头,多年都不会破坏。
其他的厨师,猛烈地砍骨头,一个月就坏一把刀。
国王看了庖丁的做法,点个赞:“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人的身体,就像厨师手里的刀。你总是“硬碰硬”,你就肯定会损伤,没多久就坏了。
如果你顺着周围的事物规律去做,那就多年都游刃有余,不会破坏。
古人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一大早起来,去散步,劳作;天黑了就回家休息。这是身体顺从了时节的 变化。
如果你睡懒觉,夜里出来劳作,你就损害了身体。熬夜不可取。
最大的自然规律,就是生老病死。如果惧怕死亡,非要把长生不老,反而会祸害身体,加速变老。
古代的一些帝王,求炼丹术,吃丹药,带来病痛,这就是违背规律。
根据身体的自然变化,在不同的年纪,做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劳动强度,慢慢老去,就是延年益寿。
自由养:无拘无束。
《庄子·养生主》里说:“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野鸡走十步才可以找到食物,走一百步才能吃到水。但是它拒绝进入鸟笼,吃别人给的饲料。
一些野生的鸟,你强行把他放入笼子,大概率是养不活的。他会拒绝吃喝。
庄子一辈子都没有做大官,也不想做官。楚王 喊他做官,他头也不回,拒绝了。他说:“我不想被人供奉。”
他如闲云野鹤一样,常常在河边钓鱼,也种地,采摘。
按照自己的心性去生活,心灵会得到解放。并且在自己的理想中,得到锤炼。
很多人工作几十年,就是为了好好享受退休生活。自由,是终极的目标。
也许我们都可以学一学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日常养:只需果腹。
《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庄子认为,道,不仅仅在书里,还在地里,甚至牛粪中都有。无处不是“道”。
同样,养生也随时随地都可以的,不要刻板,局限在某些区域。
一日三餐,是养生。不要求海吃海喝,就是吃饱就过了。
到了金子银子堆积成山的地方,不要求发大财,有几两碎银,可以生存就够了。
“大道至简,繁在人心”,很多人养不好自己,是因为心中要的东西太多。每天都郁郁寡欢。
会养生的人,简简单单过日子,无欲则刚。
当我们满足一日三餐之后,对其他的东西,就不要盲求。
房子可以小一点,车子可以是代步的,甚至都没有车子,搭公交车。衣服保暖就行,不要花里胡哨的,更不要昂贵的。
减少了日常的开销,你对赚钱的需求也不大了,工作也轻松了。
每天都简单,少了欲望,多了怡然的生活。
精神养:学无止境。
《庄子·山木》里说:“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养生,就像放羊,你要总是鞭策自己。如果羊群走不动,最好是鞭打最后的羊。
什么的好的人生状态: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
养生,也要养好自己的精神,保持积极向上的面貌。
人,一旦精神 垮了,就什么都废了。再好的日子,都提不上神,还骂骂咧咧,抱怨不断。
庄子去魏国,和魏王聊天。
魏王说:“你太穷了吧。”
庄子说:“我只是穿的朴素一些而已,我不穷。”
庄子一辈子都是读书,写书,还教书。人老的时候,还在思考,告诉弟子,如何厚养薄葬。
一辈子都不虚度的人,带着精气神,那每天都算数,来人间一趟,也值得。
不管什么年纪,都好好读书,总结经验,学习他人的优点。你积极向上的面貌,带来身心的愉悦,吃嘛嘛香,睡觉也香,待人也温和。
庄子还说:“照明的蜡烛会熄灭,但是火种会一直留下来,没有尽头。”
是的,人的精神是可以留下来的,也是延伸生命的做法。
很多德高望重的人,千百年来都被人记住,也算是养生到了极致吧。

有人评价:“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
很多人把养生,锁定在生命的长短上,不断折磨身体,犯了大忌。
养生,要心灵解脱,精神进步,生活简单,尊重自然。
做一个豁达的人,好好生,坦然死,身心放松了,生命就养护周全了。
作者:布衣粗食。
配图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