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罗晨 记者 陆芳
《biang biang面》的舞蹈律动遇上定胜糕的米香,美食歌谣的童声合唱交融非遗面塑的指尖技艺……9月27日,杭州市余杭区金成外国语小学第十四届中国传统文化节以一场“舌尖上的中华 味蕾间的乡情”民族美食博览会,让学生在“搜、做、品、演”中完成了一次对中华饮食文化的沉浸式解码,让传统文化在童真视角下焕发别样活力。
文艺舞台,成为饮食文化诗意表达的秀场。一场融合音乐、舞蹈、朗诵的“美食文化交响”正式奏响。四年级学生用肢体语言复刻《biang biang面》的制作精髓,将西北面食的粗犷与精巧具象为艺术;五年级的《中华美食颂》以声韵为笔,在“一粥一饭”的吟诵中铺展中华饮食的千年智慧;六年级的《竹韵欢歌》则打破艺术边界,让传统器乐与饮食民俗在舞台上碰撞出创意火花。从三年级《舌尖上的小辫乡》的民俗风情,到二年级《蔬菜进行曲》的童趣表达,每个节目都是学生对饮食文化的个性化解读。最终,全体师生共唱《爱我中华》,将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凝于歌声。
同步进行的跨学科项目颁奖,是对“做中学”理念的生动注解。“美食歌谣合唱”“美食书签设计”“厨艺视频创作”“饮食故事征文”四大类奖项,见证了学生在语文、美术、劳动等学科融合中的成长,让文化传承有了可触摸的实践温度。
学校体育馆南门的一年级“美食风情展”、排球馆的二年级“创意美食工坊”、行政楼小广场的三年级“美食体验站”……校内开启的美食游园会,以“年级特色+自主创意”的布局,打造出沉浸式文化聚落。
在这里,低年级学生跟着高年级“小导师”学做传统点心,在面粉与馅料的交融中理解“饮食里的协作”;文化展板前,学生化身“美食解说员”,把浙江年糕、四川火锅的历史渊源讲得津津有味;闯关游戏中,“辨别食材产地”“猜美食寓意”等环节,让饮食文化知识在趣味互动中扎根。这场由师生共同策划的游园会,打破了课堂边界,让文化传承成为一场“玩中学”的生动实践。
午后的校园里,小笼包的褶皱、茶点的香甜,交织成独特的文化气息。非遗艺术茶点传承人和嵊州小笼包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的制作技艺,让学生们知道了“18道褶的技艺背后,是百年传承匠心”的文化寓意;面塑艺人手中的“迷你包子”“卡通饺子”,在巧手下变得活灵活现……
学生们分组参与体验,在揉、捏、画的过程中,与非遗技艺来了一场“古今对话”。“原来一块茶点有这么多故事”“面团的花纹里藏着这么多祝福”,孩子们的惊叹,正是传统文化生命力的证明。从擀皮到包馅,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传统文化的智慧。而老师的艺术茶点制作课,则让孩子们在揉面、塑形的过程中,感受传统纹样之美。这种“近距离触摸匠心”的体验,让非遗不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成为可感知、可传承的文化种子。
据悉,作为已连续举办十四届的品牌活动,金成外国语小学中国传统文化节始终以“贴近学生生活、深耕文化内涵”为导向。本届以“中华美食”为切口,通过“搜美食渊源、做美食创意、品美食滋味、演美食文化”的实践,为传统文化教育探索出一条“好吃又有料”的创新路径。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