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捐躯 世人敬仰——杨靖宇将军的三次安葬历程

杨靖宇将军(1905-1940),原名马尚德,河南确山(现属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街道李湾村)人,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杰出领袖。1940年2月23日,他在濛江县(今靖宇县)与日伪军激战中壮烈殉国,年仅35岁。其牺牲后,历经三次安葬,每一次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意义。


第一次安葬(1940年):敌人主导的“慰灵祭”


杨靖宇牺牲后,日伪军将其尸体带回濛江县城,铡下头颅并示众,后送至伪满新京(长春)。日军将领因“噩梦缠身”,下令寻找杨靖宇尸身,用楸木刻制假头拼接遗体。1940年3月5日,日伪在濛江西山关帝庙举办“慰灵祭”,按日本习俗祭奠后,将其安葬于保安村西岗,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立木牌题“杨靖宇之墓”,此举实为安抚民心与讨好上级,用心险恶。


第二次安葬(1946年):人民政权的缅怀与纪念


1945年日本投降后,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在濛江建立民主政府。1946年初,县政府筹备重葬杨靖宇,动员募捐修墓,并决定将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陵墓选址保安村西北平岗,青砖砌筑,立碑镌刻“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之墓”。2月23日,杨靖宇殉国6周年当天,辽东省政府与靖宇县政府召开追悼大会,数千人参加,会后枪决汉奸与告密者告慰英灵。此后,濛江相关村镇均更名“靖宇”,以表纪念。



第三次安葬(1958年):党和国家的隆重公祭


1948年,我党地下工作者在长春医学院找到杨靖宇与陈翰章的遗颅,后送至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通化市南山修建靖宇陵园。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殉国18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在通化靖宇陵园举行公祭安葬大会,9000余人参会。8月,其遗骨从靖宇县移至通化,9月与遗首(石膏赋形对接)一同殓入棺木,覆盖五星红旗。灵堂摆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金日成、崔庸健、金一等朝鲜战友所献花圈,陵园陈列将军生平文物。至此,杨靖宇将军正式长眠通化,受后世永久景仰。

从1940年到1958年,杨靖宇将军的安葬历程跨越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时期。这不仅是英雄的归葬之路,更是一个民族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的集体记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驿城区老促会供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3

标签:历史   为国捐躯   世人   将军   历程   靖宇   通化   靖宇县   陵园   伪军   公祭   长春   确山   金日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