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约16世纪至18世纪),正是中国通过海路与全球发生广泛联系的“大航海时代”。这一时期有一部分外国人来到我国,他们在我国利用自己的身份加深了中外交流。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当时那些在我国活动的外国人。
利玛窦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1552年生于马切拉塔,1582年抵达澳门开始中国传教事业。他先在肇庆学习汉语,身着僧袍自称“西僧”,后改穿儒服称“西儒”。1601年进入北京,向明神宗进献自鸣钟、坤舆万国全图等物品。他绘制的中文版世界地图首次向中国人展示美洲大陆,并创新性地将中国置于地图中央。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引入欧几里得几何学体系。撰写《畸人十篇》介绍西方伦理观念,采用儒家经典类比基督教义的方式传播思想。在南昌建立“天主圣堂”时,允许信徒保留祭祖习俗,开创天主教本土化实践。他编撰的《西国记法》介绍西方记忆术,与李之藻合著《浑盖通宪图说》阐述天文仪器原理。晚年完成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手稿,成为欧洲了解明代社会的重要文献。其墓葬现存北京市委党校内,是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利玛窦
汤若望是德国科隆出生的耶稣会传教士,1591年出生,1622年抵达中国澳门。他首先在西安学习汉语并传教,后迁居北京继承利玛窦的适应策略,穿着儒服与士大夫交往。1630年受徐光启推荐进入明朝钦天监,参与修订《崇祯历书》,引入欧洲天文测算方法改进传统历法。清军入关后,他向顺治帝进献新历法并获得信任,1645年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成为首位担任此职的欧洲人。他主持制造天体仪、地平经仪等观测工具,并将哥白尼日心说等西方科学知识编译成中文著作《远西奇器图说》。在文化交流中,他协助翻译《几何原本》后续章节,与汉族学者合作编写《赤道南北两总星图》。顺治帝赐予他“通玄教师”称号,允许在宣武门修建南堂作为传教基地。康熙初年因历法争议被杨光先弹劾下狱,1666年获释后病逝于北京。其墓葬现存于北京车公庄,墓碑刻有满汉拉丁三种文字。

汤若望
南怀仁是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1623年生于皮特姆,1659年随卫匡国抵达中国澳门。他先在北京学习满汉语言,1660年因汤若望举荐进入钦天监协助修历。康熙帝亲政后重审历法争议,南怀仁通过实测验证西洋历法精确性,1669年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他主持设计并监造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等六件大型青铜天文仪器,这些设备直至清末仍在使用。在三藩之乱期间,他为清军铸造轻便火炮并编写《神威图说》,培训炮兵掌握西方瞄准技术。1682年陪同康熙东巡时,用科学方法测量地理纬度,首次对东北地区进行精确测绘。中俄尼布楚谈判期间,他提供欧洲绘制的亚洲地图协助划定边界。

南怀仁
其著作《坤舆全图》采用球形投影法展示世界地貌,另编译《穷理学》介绍西方力学知识。晚年致力于满语科技词典编纂,用满文标注欧洲科学术语发音。他去世后康熙特许厚葬,墓地位于北京车公庄利玛窦墓园,碑文以汉满拉丁三语记述其事迹。
郎世宁是意大利米兰出生的耶稣会修士,1715年受葡萄牙耶稣会派遣抵达中国澳门。他取汉名郎世宁,字若瑟,因擅长绘画被推荐至北京宫廷。康熙帝欣赏其写实技法,命他学习中国画材料与审美观念。在雍正时期,他融合西洋透视法与中国传统工笔,创立中西合璧的新院体风格。乾隆帝登基后命他绘制《乾隆大阅图》,采用焦点透视表现军队阵列,同时保持中国传统服饰纹理细节。他参与设计圆明园西洋楼建筑群,将巴洛克元素与中式园林布局结合,设计大水法喷泉装置。在宫廷担任画师期间,他向中国学徒传授油画技法,同时研究在绢本上运用明暗对比。

郎世宁
其作品《百骏图》采用欧洲解剖学知识描绘马匹肌肉结构,背景则保留中式山水意境。他还用胶彩颜料改良中国传统壁画工艺,使色彩保持更长时间。晚年完成的《乾隆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铜版画系列,由法国工匠制成雕版印刷,成为18世纪中外艺术交流的典范。他去世后安葬于北京滕公栅栏墓地,其绘画技法深刻影响了清代宫廷艺术的发展方向。
白晋是法国耶稣会传教士,1656年生于勒芒,1687年受路易十四派遣与张诚等五人抵达浙江宁波。他取汉名白晋,字明远,因精通数学被推荐至北京宫廷。康熙帝命他学习满汉语言,任命为宫廷数学教师,每日讲解几何与天文知识。1693年奉命携带康熙赠予路易十四的礼物返回欧洲,招募更多通晓科学的传教士来华。1700年再度来华时,他带来法国科学院的最新测绘技术,参与康熙主持的全国地图测绘工程。在绘制《皇舆全览图》过程中,他指导中国学者使用三角测量法,首次精确测定全国经纬度坐标。他将《易经》卦象与二进制算术相联系,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保持通信讨论这一发现。主持编译《实用几何学纲要》时,创新性地用满文注释欧洲数学术语。

白晋
在宫廷创立化学实验室,他用西方方法提炼药物供御医参考。其著作《中国现状》向欧洲系统介绍中医与科举制度,成为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了解中国的重要文献。晚年致力于研究满汉典籍,将《孙子兵法》部分章节译成拉丁文。他去世后葬于北京正福寺墓地,其测绘成果为清代地理学奠定科学基础。
马嘎尔尼是英国外交官与政治家,1737年生于爱尔兰贵族家庭。1792年受英王乔治三世派遣,以庆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为名率使团访华。使团携带天文仪器、蒸汽机模型、英国战舰图纸等600箱礼物,于1793年抵达天津大沽口。在热河行宫觐见时,他拒绝行三跪九叩礼,最终以单膝跪吻君手的折中方式完成仪式。他提出在北京设立使馆、开放宁波舟山为通商口岸、给予英商关税优惠等七项要求,乾隆皇帝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为由全部拒绝。使团沿途考察中国军事防御,发现清军仍使用冷兵器且炮台陈旧。归国后撰写《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详细记录中国社会状况与官僚体系,指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弊端。

马嘎尔尼
其副使斯当东翻译的《大清律例》成为欧洲首部系统介绍中国法律的著作。使团绘制的京杭大运河航道图后来被英国海军使用。这次访问虽未达成外交目标,但开启了近代中西官方交往的先河。其子小斯当东后来成为英国下院议员,在鸦片战争时期主张对华强硬政策。
小结: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绘制中文世界地图,引入几何学并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德国汤若望参与修订历法,成为首位钦天监监正,推动西方天文学;比利时南怀仁设计天文仪器,协助康熙进行科学测绘和军事改革;意大利画家郎世宁融合中西绘画风格,参与圆明园设计,影响宫廷艺术;法国白晋引入欧洲测绘技术,参与全国地图工程,并与莱布尼茨探讨数学;英国马嘎尔尼率使团访华,虽未达成外交目标,但开启官方交往并记录社会实况。这些人物在科学、艺术、历法、外交等领域交流了中西文化,为近代中外关系与知识传播奠定基础。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