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撞走”小行星,地球防御计划启动,《独行月球》照进现实

“如果一颗小行星即将撞向地球,人类该怎么办?”这个在电影《独行月球》中关乎人类存亡的问题,将被中国科学家的“揽星计划”攻克。

2025年9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宣布:

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近地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任务,以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

这个“防御方案”,就像是在“宇宙打台球”一击一撞间,精准的将小行星撞偏轨道以保护地球 。 难怪网友会说:“原来《流浪地球》里的‘移山计划’是预告片,‘撞走小行星’才是正片开场!”

吴伟仁院士揭秘:中国版“行星防御”计划

按照吴伟仁院士的介绍,这项任务采用“伴飞+撞击+伴飞” 的模式,就像是美妙的“太空三部曲”。

假设一颗小行星有“侵犯”地球的意图,首先我们会派出观测器“战前侦察”,对小行星进行抵近扫描,获取其形貌、质量、自转等关键参数,为后续撞击做准备。

然后撞击器“闪亮出场”,它会搭载新型推进器,以每秒数公里的速度狠狠撞击小行星。那么撞击的能量有多大呢?这么说吧,相当于“一辆卡车以子弹速度去撞击保龄球”。这样的能量会让小行星偏移轨道3-5厘米,乖乖地“绕开地球”。

最后出动伴飞器,持续跟踪监测撞击后小行星的轨道变化,评估防御效果。

所以,现实中的“地球防御计划”,跟电影《独行月球》中,用核弹直接摧毁小行星的设定不同,我们要用“打台球”的方式,在1000万公里外对小天体“发动攻击”,让它100年内不能再撞击地球。

我们为何需要“行星防御”?

你也许听说过,称霸地球亿万的恐龙,可能就是被小行星撞地球给灭亡的。虽然这是个低概率事件,但破坏力是毁灭性的。

已知直径超过140米的小行星,要是撞击地球就会引起区域性灾难;要是个头更大的小行星“光临”地球,那人类恐怕就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事实上,地球就是这样“危在旦夕”。监测发现,近地轨道存在超过2.8万颗潜在危险小行星,其中有约10%的小行星,有机会跟地球碰一碰!

比如,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摧毁了2000平方公里森林;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被流星袭击,上千人因此受伤;所以说,小行星威胁是真实存在的,“行星防御”刻不容缓!

我们为何不选择“核爆小行星”?

用核弹直接炸碎小行星,那场景将会是何等震撼!但恐怕只能存在于《世界末日》等电影里了。现实中,使用动能撞击才更科学。

吴伟仁院士解释:

“小行星密度通常低于岩石,核爆可能将其炸成碎片,反而增加地球被击中的风险。动能撞击通过精准偏转轨道,既安全又可持续。”

但即便如此,直径超140米的小行星中,仍有70%未被发现;而且,每个小行星的“性格”各异。有的小行星,石质表面上布满孔隙,你去撞击它,就像往沙滩扔铅球,能量会被沙粒吸收大半。

我们的威胁与机遇并存

小行星可能会“毁灭”地球,但同时它也是送上门来的“宝藏”。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而小行星恰好就富含铁、镍、铂族等金属。我们既要防御伤害,又要利用资源,这是国际航天领域的新焦点。

我们 “中国复眼” 行星雷达监测系统, 可探测750万公里内的目标,后期探测范围可扩展至1.5亿公里。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们离电影还有多远?

别急,很快了,中国将成为第一个“地球守夜人”

吴伟仁院士表示:2030年中国将执行首次动能撞击任务;2035年中国将建成月球科研站,为深空防御提供中继支持;2045年前后,中国有望实施火星轨道偏转实验。

电影《独行月球》中说:“宇宙很大,生活更大。”

中国航天人正在让“科幻走进现实”,他们用科学的力量,让人类走出“被动逃亡”的恐惧,拿起“主动防御”的武器。某天,我们的孩子们仰望星空时,会骄傲地说:“看,那是中国人‘撞走’的小行星!”

如果让你给小行星防御计划起个名字,会叫什么呢?

“后羿计划”?“撼天计划”?还是什么更炸裂的?

评论区说出你的想法!说不定就被官方采纳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科技   小行星   月球   独行   中国   地球   现实   计划   轨道   院士   动能   行星   人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