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轰炸后全世界都看懂了,伊朗已经失去石油这张关键底牌

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任何一位地缘政治分析家都会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自20世纪70年代波斯湾成为全球石油产区以来,其出口潜力远超美国等现有产油国,该地区任何不稳定的迹象都会引发对供应中断的担忧,并导致油价螺旋式上涨。

但自2010年代以来,能源市场的三大根本性转变彻底改变了与原油市场相关的风险溢价:西半球石油产量和出口量的复苏,中国成为最后的进口国,以及中东产油国深刻吸取的惨痛教训——将石油武器化可能会适得其反。

伊朗地缘政治与石油市场

2025年6月22日,美国使用B2轰炸机和战斧巡航导弹袭击了伊朗的三处核设施。这三个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但对于袭击对伊朗核计划造成的挫折程度,报道不一。此次袭击发生在美伊关于伊朗核计划的航天飞机谈判破裂之后。伊朗声称其核计划用于民用目的,但大多数观察家认为这是其数十年核武器发展计划的一部分。5月底,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宣布伊朗浓缩铀库存已增至前所未有的水平。

在美国发动袭击之前,一周前以色列也发动了进攻。6月1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宣布伊朗违反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规定的义务。第二天,以色列对伊朗核计划发动了多管齐下的攻击,包括袭击核设施以及针对军事领导人和核科学家的定点清除。以色列对伊朗的直接攻击发生在以色列对黎巴嫩什叶派民兵组织真主党(伊朗政权的傀儡)造成重大伤亡的九个月后,该行动后来被称为“恐怖蜂鸣器行动”。

几乎同时,各大媒体开始猜测,美国的袭击——这是自1988年螳螂行动以来首次直接袭击伊朗领土和领空的伊朗资产——以及预期的伊朗回应将导致石油市场飙升。但这并没有发生。以色列6月13日的袭击导致油价在6月13日上涨了7.1%,但油价实际上在6月23日(美国袭击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收盘下跌。到6月27日星期五,油价回落至每桶65美元左右。

在解释石油价格未飙升的原因时,分析师们迅速将焦点集中在市场库存充足、需求前景不明朗、伊朗决定不关闭霍尔木兹海峡(以及对美国做出的温和直接回应)以及北半球油市在秋季趋于疲软的背景下普遍疲软等因素上。这些解释或许都没错,但它们引发的问题和解答的问题一样多:为什么市场库存如此充足?以及为什么伊朗——对石油武器化并不陌生——不愿这样做?

西半球的崛起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1978年——伊朗革命及其引发的1979年石油危机前夕——苏联、中东和非洲占据了全球石油出口的100%,其中中东占了69%。由于苏联石油在西方市场上交易并不广泛,急需石油的发达经济体尤其依赖中东的出口。

快进到21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前苏联、中东和非洲如今仅占全球石油产量的一半多一点(52.5%),占出口的83.5%。西半球在1978年仅占全球石油产量的26.6%,而如今(2024年)已占全球石油产量的近37%,更重要的是,占全球出口的16.5%。

从21世纪初开始(图1),北美页岩油气革命和美国能源出口、圭亚那的大型发现和出口以及巴西海上产量的增加从根本上改变了供应结构,削弱了波斯湾在全球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这一发展从两个关键方面改变了石油市场。虽然中东仍然占据全球出口的主导地位,但西半球虽然也存在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海地等冲突热点地区以及美国的政治两极分化,但其政治稳定程度远高于其他净出口地区。更多的出口来自相对“安全”的产油国。

其次,海湾国家(包括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和伊朗)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的杠杆率远低于过去,其在总产量中的份额从1978年的44%下降到2024年的34%。当前美伊冲突爆发之初石油市场库存充足的原因之一是 OPEC 决定在全球需求前景极不确定的情况下提高石油产量。OPEC不再能够集体管理(有人会说操纵)价格,因为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控制市场。

中国是最后买家

目前,伊朗、俄罗斯联邦和委内瑞拉——这三个国家控制着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的33%——都受到西方国家的严厉制裁。197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消耗了全球供应量的70%。因此,这几个西方国家的制裁对受制裁经济体和全球市场的影响都要大得多。但到2024年,这一比例已降至44%。这种转变是由新兴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推动的,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中国。

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使其在全球石油消费中的份额从1978年的2.6%上升到2024年的16.1%——而且中国严重依赖进口,国内资源或储备微不足道。

作为西方制裁的非参与者,中国可以自由且愿意消费受到广泛制裁的经济体的石油出口。中国消费了伊朗90%的出口产品和委内瑞拉相当一部分出口产品,并通过非官方渠道进口俄罗斯原油(以卢布或人民币结算)。

目前形成的是一种类似冷战时期的分裂体系,这些受制裁的经济体帮助满足中国巨大的需求,就像苏联向共产主义阵营提供原油一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些制裁措施或许会从根本上限制全球供应。但由于中国是最后的购买者,制裁措施不会(而且过去也没有)继续限制全球供应。中国从奥里诺科地带或西西伯利亚进口的每一桶原油,都不再需要更广泛地依赖中东的出口。

伊朗话语权减少

第三个重大变化是伊朗,说着更普遍意义上的中东政权内部化了这样一种观念:将石油作为武器最终会适得其反。这在20世纪并非不言而喻。阿拉伯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已成为石油市场的关键参与者,并于1973年将石油作为武器,切断了石油供应,并在随后的几年里多次威胁要再次这么做。20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爆发,两国都试图通过攻击石油基础设施和油轮来削弱对方的战争努力。不出所料,这些发展以及1979年的伊朗革命,成为多元化的关键驱动力,因为勘探活动和资本流向了相对安全的地区。

所有这些都发生在全球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图2)。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全球石油需求年均增长率为5.4%。20世纪80年代,需求增长放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1979年金融危机和油轮战争对全球经济产出的影响。但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需求回升,这段时期将被铭记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全球化的顶峰。

在全球金融危机(2008-2010年)期间,情况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需求前景恶化,美国页岩气繁荣开始。

到了2020年代,西半球石油产量的增长伴随着可再生能源投资和基础设施的迅速推广,以至于对石油产量峰值的担忧已经被对石油消费峰值的担忧所取代。

今天,武器化的能源出口正受到多元化供应和可再生替代品的制衡。伊朗威胁关闭霍尔木兹海峡,但这一事实削弱了伊朗的经济生存取决于一个买家:中国。扰乱霍尔木兹海峡的交通会疏远这个买家,而在需求疲软(以及预期需求增长)的背景下,买家拥有更大的权力。

中东风险溢价会消失吗?

石油市场几乎未受美国打击伊朗的影响,这不仅得益于短期因素,还源于三个更深层次的变化:西方石油生产在地缘政治上更加安全,中国成为最后的买家,以及产油国认识到石油是一把双刃剑。

这并不意味着全球石油市场完全免受中东不稳定的影响。如果伊朗封锁海峡,或者以色列或美国袭击伊朗的出口码头,市场将迅速做出反应。但这三个结构性变化,加上对实际供应制约因素(对基础设施的直接攻击、对航道的封锁等)的更深入理解,以及西方需求的成熟,意味着中东不稳定引发油价危机的门槛比过去高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0

标签:财经   伊朗   底牌   美国   石油   关键   中东   全球   市场   以色列   袭击   中国   需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