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预制菜”成为餐饮和零售行业关注的热点,也是大众关注的热点。
根据行业数据显示,预制菜市场每年增长率超过20%,尤其在一线城市的消费频次最高。
而最近,关于预制菜的新闻到处都是,至于其起因,大家都知道。
这场起于罗永浩与西贝的事情,其舆论的火花迅速延伸至整个餐饮行业,触及消费者知情权、餐饮品质以及行业规范等多重议题。
而三大央媒: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接连发声,从不同角度对预制菜的发展与监管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其实,关于预制菜究竟是什么?官方在去年就进行了定义。
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发布的《通知》,预制菜是指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通过工业化预加工(如切配、腌制、炒炸、烤蒸等),配以或不配调味料包,最终形成可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其中,不添加防腐剂,是《通知》的明确要求。
因为现代冷冻、冷藏、杀菌等工艺已经能保证食品安全,防腐剂并非必需,也符合公众对健康饮食的期待。
那么问题来着,既然政策都出来了,为什么这场争议还会这么大?
其实原因很简单:透明度与信任缺失!
虽然技术上可行,预制菜仍常被误解。
一方面,部分小型餐饮企业加工条件有限,卫生管理不规范,使消费者对预制菜产生“劣质”的印象;
另一方面,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定义不清,也让消费者难以判断自己买到的究竟是“预制菜”还是现炒现做的菜品。
此外,还有一些商家打着现做现炒的幌子,实际上用预制菜,但价格却按现做菜收取,这种行为直接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所以,争议的核心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信息不透明和诚信缺失。
而很多网友也同意,吃预制菜没什么问题,但是我想吃炒菜的时候,你拿预制菜来糊弄我,甚至收取炒菜的价格,那就不行!
而三大央媒回应实际上都是一个共识:标准化、透明化、可追溯!
人民日报强调,预制菜产业发展应服务于人,既要追求便捷高效,更要满足公众“吃得安心、吃得明白”的需求。
新华社则提出三条发展路径:
1、尽快制定国家标准,为生产、运输、加工全流程提供明确依据;
2、推广餐饮环节预制菜明示,让消费者明确知晓自己所食用的菜品是否经过预制;
3、完善消费者申诉和维权渠道,对隐瞒使用预制菜或虚假宣传的行为依法处理。
至于,央视新闻进一步强调监管措施: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生产许可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形成食品安全闭环。
而央媒的发声,无疑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方向,也是希望预制菜事件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
END
老毛桃U盘启动盘,是专为电脑系统维护和重装设计的一款工具盘。
它将启动环境(WinPE)写入U盘,使用户能够在电脑无法正常开机或系统崩溃时,通过U盘直接进入维护界面,进行系统重装、备份恢复、分区管理、硬件检测等操作。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