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这5个部位,很容易遭受湿气侵袭和聚集,你知道哪几个?


“湿”作为中医“六邪”之一,民间俗称“湿气”或“水湿”。古人怎么认识“湿”?过去的繁体字或能告诉我们答案。

湿的繁体字有两个,一是,这是大多数古籍的写法,二是,这是清代《康熙字典》流传至近现代的写法。这两种写法所表示的意思是:地势低洼,不见阳光,也不通风,幽暗的地方。结论是:不宜居住,因为容易得病。

中医对湿的理解是:人体多余的、成为累赘的、影响健康的水。水是维持生机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但多了也不好,带来负面影响。

湿的来源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外湿,包括雨雾、涉水、居住环境潮湿等;一个是内湿,由于运化、排泄、流转不利形成,五脏六腑里管运化的是脾,它与胃互表,常称为“脾胃”;管水液流转的是肾;管水道通利的是肺;管排泄的是膀胱。所以内湿与脾胃、肾、肺、膀胱相关。


湿是与两个因素相对的,一个是阳,一个是燥,这就能解释两个常见的现象:

1、为什么婴儿很少有湿气?除了个别先天不足的,大部分婴孩都是活蹦乱跳的,因为他们是纯阳之体,内阳旺盛,湿气都难以积聚为害。但到了青少年,不注意养脾胃,就可能被湿气困扰;中老年人身体衰退,湿气或更为普遍。

2、为什么大江南北,越是干燥的地方越没有湿气?因为干燥会把湿气转为汗,水液蒸耗过快,湿气被身体“征用”为水液了。即使在南方,到了秋风送爽的季节,湿气也比较少,也是因为干燥,而且风会吹干湿气。

这两个现象给中医治湿提供了很重要的思路:

一个思路是:可用温阳的办法来化湿,用温阳的药材配伍成方,如同晒太阳把东西晒干一样,方剂有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


另一个思路是:可用祛风的办法来燥湿,用祛风的药材配伍成方,像刮风一样把东西吹干,方剂有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等。

但在南方,春季的阴雨、夏季的梅雨,加上湿与热纠缠化成湿热,用温阳、祛风的办法不一定管用,搞不好会热上加热,所以南方有自己的治湿办法思路。

1、用芳香化湿之法,如广藿香、佩兰、砂仁等药材组方,芳香可醒脾,促进运化水湿,另外加上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皮等清热利湿,把湿气从小便排出。

2、运动排湿,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含有成千上万毛孔,它们才是排除多余水分的“主通道”,所以经常锻炼身体的人,极少有湿气。


皮肤是排湿主力,那么在什么时候皮肤能频繁打开?答案是三伏天。所以每年三伏天,正是排除湿气的大好时机,各种灸、贴、泡等中医治法,成为祛湿助力。

三伏天排湿,不仅是湿邪,还有寒湿、痰湿、暑湿,以及湿热,湿邪是百搭性子,遇到邪祟就很容易勾搭,所以中医创立了不同的治湿之法,有不少管用办法。

既然有这么多的手段,有南北不同的治湿、排湿方法,那为什么现代还有很多人频繁受到湿气困扰?湿气表现在虚胖、浮肿、油腻、疲劳、消化不良、二便不畅、关节不适、皮肤长痘长疮等,问题可能集中在4个方面:

1、吃得多,动得少,这是大部分现代成年人的通病,食物以甜、辛、肥甘之物居多。


2、空调温度过低,中医认为,寒凉客于卫气,营气不得出,毛孔常闭,水湿留滞;有的人洗澡后不吹干头发就睡觉,也会湿气入体。

3、脾胃虚弱,因乱吃喝、寒凉、情绪压力、熬夜等问题,影响脾胃功能,运化失司,津液滞于脾胃,这就是脾胃生湿的初始原因之一。

4、乱用药物伤身。这是国人一大顽症,乱用药风险极大,它还可压制和损耗阳气,结果引来湿气。

湿为水邪,善走窜,性重浊,易粘滞,常趋下,宜排宜疏不宜堵。中医根据湿在不同脏腑,找到了排湿祛湿的主药:湿在肺用薏苡仁、湿在心用茯苓、湿在肝用茵陈、湿在肾用泽泻、湿在胃用藿香、湿在大肠用黄连等;根据日常起居主要表现,判断湿气重不重,如洗漱看舌苔、起床看精神、洗澡看后背、如厕看大便等。


但说到底,还是要把湿气的“大本营”或“主力军”找到,身体里的湿气不是均衡分布的,它们总是喜欢聚在某个地方,这是临床诊断常见的问题,湿气聚集多见于5处:

脾胃、皮肤、脉管(血管)、下焦、关节。它们分别有什么体现,用什么办法调理?

1、湿在脾胃

这是湿气滋生的基础和大本营,脾主运化水液水谷,受限之后就会生湿,这就是水湿困脾,或者素体先天脾虚,水液内停,形成湿气。

湿滞脾胃,有4个主要表现:湿浊上泛头面口鼻,舌苔厚腻;湿浊生热中阻,口臭恶心反胃;湿阻气机,带来食欲差、腹胀等问题;湿浊渗下,二便不利,尤其是大便溏烂。

脾胃的主要功能是升降、运化,湿气会严重干扰这个功能,出现多个问题,任何湿浊调理都要重视脾胃这个根本。


中医临床调理脾胃湿气,主要有4个药材:白术——健脾燥湿、厚朴——行气化湿、陈皮——健脾理气、生姜——温中止呕,药方多见于5个:

参苓白术散、平胃散、四神汤、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散。

2、湿在皮肤

皮肤既是排出湿邪的主阵地,也是湿邪影响的主战场,排湿以发汗多见,但汗为心之液,过度流汗易伤心阳,如果汗发不出,或滞留于皮肤,出现水肿。

临床一般出现湿疹、荨麻疹、痤疮、瘙痒等问题,都要分析湿邪郁于皮肤的影响,因为湿邪郁热,湿热郁蒸,停滞肌肤阻碍卫气,如果有寒湿,则皮肤晦暗,湿热则生疹生疮。


中医调理皮肤湿邪,要从肺入手,因为肺主皮毛;还要从脾入手,因为脾主肌肉。肌肉和皮肤要同步调理,药材多见于麻黄——宣肺解表、苍术——燥湿健脾、茯苓——利水渗湿,药方多见于五苓散、胃苓汤、防风通圣散、二妙散等。

3、湿在血管

湿气的流窜,是依托血管进行的,外湿入侵人体有五条主路:大椎、膻中、神阙、命门、涌泉,也是在血管里汇聚,所以血管是湿气的“重灾区”。

血管有湿气,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从其它体征察觉,比如:肢体麻木,是湿邪入血,湿阻血行;面色晦暗,出现黄褐斑,是湿瘀互结;现代人体检血脂高,血液黏稠,这是湿浊入血,出现血栓、心脑血管意外事件,也与湿邪入血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湿邪入血,可致血热,或痰瘀互结,阻滞引起气血不畅,药材多见于丹参、泽泻、黄芪、赤芍等,药方有苓桂术甘汤、温胆汤、血府逐瘀汤、防己黄芪汤等。


4、湿在下焦

湿气可走窜,但它生性重浊,一定是聚结在下焦的。下焦以膀胱、大小肠、胞宫、肾脏为主,引起肾水泛滥、膀胱气化不利、大肠传导失职、妇科带下等问题。

湿气有一种治法叫利小便,这是除了皮肤排湿以外,另一条祛湿主通道。但利小便把握不好,会伤肾;所以用药需小心,药量宜轻不宜重。

祛下焦湿邪,药材有黄连、黄柏、泽泻、车前子、猪苓、茯苓皮、滑石等,药方有五苓散、八正散、黄连解毒汤、葛根芩连汤、六一散、泽泻汤等。


5、湿在关节

湿气在关节,表现为湿浊积聚引起关节肿胀,湿阻筋络引起屈伸不利,湿寒互结引起寒湿痹阻,湿性重浊带来关节沉重酸麻等。

湿邪流注关节,与寒或热结合,就会引起痹证,在中老年人身上很常见,夏天肿痛,冬天更是动弹不利,常使用温阳办法。


祛除关节湿邪,药材有桂枝、羌活、附子、川乌等,药方有独活寄生汤、升阳益胃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附子汤、乌头汤等。但乌头、附子有毒,用量要注意。

湿气藏身在脾胃、皮肤、血管、下焦、关节这5个地方,是比较常见的,要引起重视,治湿多关注这5个地方,相当于抓住了湿气的主要矛盾。需要注意的是,用药必须遵医嘱,中病即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养生   湿气   部位   身体   脾胃   皮肤   关节   药材   血管   泽泻   中医   药方   办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