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蔡文机|资深媒体人

关于西贝近期多地闭店的讨论很多,但若把这件事放进当下“餐饮新常态”的数据背景里看,答案其实并不复杂:需求端客单价系统性回落、供给端成本结构变“硬”、平台竞争把价格锚得更低,行业整体正处在“低客单—高频次—薄毛利”的阶段性均衡。
对连锁品牌而言,剥离低效点位、回收现金流,是一种顺周期的自我修复。闭店并不代表衰退,而是对新常态的主动适配。

需求侧在下移:价格带回到十年前
什么是“餐饮新常态”?
就是2025年堂食客单价回到2015年,而餐厅的刚性成本却留在2025年。
据红餐大数据显示,2024—2025年间,中国餐饮消费更趋理性:餐饮支出增加者占比从50.0%降至31.3%,全国餐饮人均消费在2025年8月已降至36.6元,较上年同期再降7.7%。
家庭就餐更偏向200元以内的3—4人组合,工作日的午晚高峰以30—60元的刚需价带为主。
平台侧也在强化“低价心智”,到2025年上半年,30元以下订单占比已升至六成以上,而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也在2025年的一次餐饮产业大会上披露,根据美团后台数据显示,2025年的堂食客单价以及接近2015年。
需求侧的这一“降维”不是个别门店的偶发现象,而是覆盖一线到县域的广域变化。

场景在重排:高端萎缩,刚需放大
政策与企业支出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加速了场景重排。
2025年“工作餐不上酒”的禁酒规定,挤压了以酒水毛利为支撑的商务宴请与高端餐饮:某连锁高端餐厅数据显示,商务宴请订单量骤降40%,酒水营收占比从35%跌至12%。北京、上海人均500元以上的高端餐厅数量锐减52%,包间上座率从70%降至30%,部分品牌被迫转型大众市场,推出“商务简餐”系列。
与此同时,下沉与社区场景更稳健:“低价高频”成为新增量,轻餐、快餐、夜宵、小店化产品更易跑通。
对品牌而言,结构重心从“求单客高毛利”转向“求时段满与复购”,这决定了选址、SKU与价格带的全面调整。

价格锚定效应:线上补贴倒逼线下回调
外卖与团购的低价补贴在2025年进入白热化阶段。
“线上—线下”价格被持续锚定:用户在App内习惯了29.9或39.9的组合包,进店自然会用同一价格预期衡量堂食。
对于标准化较强的连锁而言,若线下不回调套餐与人均,就会被线上“虹吸”。
这不是“谁跟风谁错”的问题,而是平台化分发改变了用户对合理价格的长期记忆。
西贝的闭店,并非保守,而是承认并顺应了这种记忆的粘性。

成本变“硬”:租金、人力、合规一同抬升
与客单下行相对应的,是成本端的刚性成本无法削减。
《2025上半年中国商铺租金指数研究报告》披露,2025年上半年,“百街”与“百MALL”商铺平均租金分别为24.16与27.05 元/㎡·天;而在2018年,中国百街商铺平均租金为23.9元/平米·天。
人力方面,全员参保刚性化使用工成本上浮;以典型小店测算,缴足社保后月度成本增加万元级,净利率由8%压缩至3%并不罕见。
再叠加2025年上半年猪肉+蔬菜批发价双升(食材成本占比从28%升至35%)与油烟排放标准升级所带来的改造支出,单店模型的安全边际被持续蚕食。

业分布式降速:规模不再等于增长
2025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同比仅小幅正增长,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收入首次转负。
与此同时,“闭店速度快于开店速度”成为阶段性常态:据多方统计,上半年市场以每分钟约6家的速度在出清,累计有百万级门店退场。
宏观到微观的结论一致——规模不再自动代表增长,而是以效率与现金流为边界条件。
在这样的“分布式降速”中,收缩臃肿、提高周转,比追求名义门店数更重要。
把闭店放回经营算式:剔除拖累项
餐饮的基本算式是:客流 × 客单 × 毛利率 − 固定成本。
当客单回落、毛利被食材和人工侵蚀、固定成本又降不动时,唯一能主动控制的变量就是结构:剔除已落到盈亏线以下的点位,释放被低效店“绑架”的人、货、钱,让资源回流到更能出单的地段与时段。
闭店不是对品牌心智的否定,而是对资源效率的肯定。它让企业把“摊薄效应”转回“规模效应”:少一点面子,换更多里子。

数据视角下的“误读纠偏”
舆论往往盯着“关了几家店”这个最显眼的指标,但这只能说明结构在变化,并不能推断品牌力在衰退。
如果把“闭店数”与同店销售、毛利质量、经营性现金流并列观察,往往会得到不同结论:很多连锁在收缩规模时,同店效率与现金回笼反而提升。
对西贝而言,缩表换效可能比“硬扩张求宽表”更能穿越周期。
从行业角度看,当前阶段的关键不是“如何回到高客单年代”,而是承认客单下行的事实,并在此约束下优化组织与供应链:让标准化服务于稳定复购,让价格带服务于高频场景,让资金周转快过环境波动。
这套逻辑不带情绪,也不需要豪言,只要对表数据即可。
西贝选择闭店,正是把企业经营与行业约束重新对齐的过程。
结语:在数据里做决定,在约束中求确定
“餐饮新常态”的底色是理性与约束:用户在价格上更敏感、平台在分发上更强势、成本在合规上更刚性。
西贝的闭店并非故事性的高潮,而是数据驱动下的正常决策:当客单回落且成本上行,去掉不及格点位就是把损益表从红色拉回黑色的第一步。
今天的“减法”,是为了在下一轮周期里有空间做“乘法”。
因此,与其把闭店视为“风向转坏”,不如把它视作在新常态中的理性校准——这恰恰说明企业还在按数据行事,而不是按情绪行事。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