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直接对几家中国检测机构下手,撤销它们的认证许可,说白了就是不让这些地方再给美国市场的电子产品做测试。事情从今年5月说起,那时候FCC就通过了一条新规,明确禁止那些被他们视为国家安全风险的中国实验室参与测试手机、电脑啥的设备。
9月8日,他们正式启动程序,针对7家中国政府拥有的或控制的测试实验室,开始撤回认可。其中包括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重庆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车联网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这些响当当的机构。
还有CVC Testing及其上海分部、TUV莱茵-中检宁波公司、UL-CCIC、CESI赛西广州实验室、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中检南方检测有限公司,总共11家左右的名单浮出水面。FCC的理由很简单,就一句国家安全担忧,可他们连个具体的技术漏洞都没拿出来,全凭想象力定性。
这事影响可不小,因为在美国流通的电子设备里,差不多75%都是在中国实验室完成的认证测试。这些实验室不光给中国企业服务,还帮一大堆外国公司省时省力。FCC这一刀下去,直接砍断了供应链的一条大动脉。
不过,这不是头一回了。早在2022年11月,FCC就禁了华为、中兴等公司的电信设备审批。3月份,他们还调查了9家中国通信企业,包括华为、海康威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啥的,怀疑这些公司绕道规避禁令。
5月的新规就是在那基础上铺的路,专门针对“不良实验室”,定义上就卡在中国政府控制的那些。FCC的工程和技术办公室直接发函,拒绝续签4家实验室的到期资质,顺带启动对另外7家的撤回程序。到9月底,他们又否认了第二批4家实验室的申请,总数堆到15家。整个过程节奏紧凑,从调查到执行,一环扣一环,明显是蓄谋已久。
中国外交部没闲着,9月9日就回应了,发言人直指美方别把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工具化,得停止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中方会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这话听着中规中矩,但谁都明白分量。
FCC的举动本质上就是继续脱钩,借安全旗号打压中国在供应链上的话语权。那些实验室依托中国制造业集群,测试效率高、成本低,这优势让美方坐立不安。FCC还公开征求意见,想把范围扩大到所有中国辖区的175家认证机构。换句话说,不是零星封杀,而是要一锅端。这么搞下去,全球电子产品认证的互信基础就没了,标准制定也得乱套。
认证这事,说到底是标准之争,谁掌握发证权,谁就定规则。FCC的禁令不光是针对实验室,更是冲着中国在全球电子产业链上的位置去的。中国这些年建起完整的“技术-制造-认证”链条,从手机到物联网设备,全覆盖。FCC一封杀,就等于在挖这个链条的地基。
想想那些被撤的实验室,它们不只测中国货,还帮苹果、三星、谷歌的供应链把关。现在订单被迫外流,测试周期从几周拉到几个月,上市计划全乱。FCC的报告里明摆着,担心这些实验室听命于外国对手,可能会在测试中搞鬼。可现实是,这些机构资质齐全,从没出过安全事故,全是凭“可能”风险就下手。
这波操作还连着更大的格局。FCC从2021年起就频频针对中企,布伦丹·卡尔上台后更是推波助澜。3月21日,他们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专盯中国技术威胁,范围从无人机、海底电缆到AI芯片、通信卫星,全拉进来。
5月22日的表决会上,新规全票通过,禁止黑名单相关的中国实验室参与。9月执行后,FCC的办公室和技术部门忙着更新数据库,移除资质,通知全球认证体。国际电联的协调机制也受波及,互认协议得重新谈。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报道直指,这是脱钩的典型表现,背后是产业焦虑和标准争夺。
全球供应链的动荡显而易见。电子产品进口美国,得过FCC的无线电频率发射关,现在测试环节卡壳,制造商的采购部门天天加班改计划。成本不说,时间就是钱,错过旺季销售,损失上亿。FCC还想推广美国本土实验室建设,可这事儿哪是一朝一夕。
行业反馈里,科技公司抱怨禁令会抬高门槛,小企业最吃亏。FCC的征求意见期内,堆积了上千条评论,智库警告中国认证能力的系统优势必须打断。可打断容易,后续呢?美国自己的认证生态可能陷入内循环,效率低下,价格虚高。
中国这边,实验室们也没闲着,转而专注国内和“一带一路”市场。那些被封的机构,技术实力摆在那,订单转向东南亚、欧洲,照样忙活。FCC的举动反倒暴露了他们的短板,依赖中国测试这么多年,现在脱钩了才慌。
9月26日,FCC又否认第二批“不良实验室”,名单上总数15家。这节奏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可雪球滚到头,全球标准怎么定?没了中方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就缺了关键一环。FCC的提案里,还想扩展到所有外国对手国家下的机构,翻译过来就是冲中国来的。
这标准战打得火热,FCC借国家安全绕道定义权,先定罪后封锁,司法味儿十足。可在经贸领域,这套玩法叫滥用工具。供应链稳定是大家的事儿,美方一头热地脱钩,只会让全球经济多道坎。
企业们开始囤货、备库存,股市上相关板块波动。长远看,这会加剧贸易谈判难度,信任体系坍塌。FCC的行动虽狠,但中国在认证领域的积累不是一纸禁令能抹掉的。相反,它提醒大家,得加强自主标准体系,少依赖单一市场。
中国手里有张好牌,强制准入认证权,这就是釜底抽薪的利器。美国产品想进中国市场,也得过强制检测关。要是中方立个规矩,未获中国认证的产品一律禁入,那美企就得跟着遭殃。
FCC封了测试通道,中国卡市场入口,一来一回,规则地基都得抖三抖。外交部的回应就点明了这点,必要措施会维护企业权益。别小看这门槛,中国市场体量大,电子产品进口依赖度高,高通、英特尔这些巨头,供应链里中国环节少不了。
FCC的禁令执行后,美方企业第一个叫苦。测试转向其他地方,周期长、费用高,苹果的供应链报告显示,延误成本直线上升。FCC还因资金问题10月1日部分停摆,可这不耽误他们的提案推进。
10月6日,路透社报道,FCC将于28日投票收紧中国电信设备限制,范围扩到视频监控、物联网。整个过程,从3月的调查到9月的执行,再到10月的扩展,步步紧逼。可中国反制不急不躁,准入要求就是对等回击。未经中国实验室认证,美国电子产品就别想落地,这招直接戳痛点。
权益维护得讲策略,中国企业这些年深耕认证领域,资质国际认可。FCC一禁,订单内流,助力本土创新。全球看,这事儿敲响警钟,供应链多元化成主流。企业们加速布局多地实验室,减少单点风险。
可美方的焦虑显而易见,中国产业集群的认证优势,让他们在标准战中占上风。FCC的征求意见里,还想激励美国建新实验室,可资金和技术门槛高,短期难见效。结果呢?脱钩成本全转嫁消费者,美国电子产品价格水涨船高。
这波博弈,核心是规则公平。中国反对政治化经贸,坚持互利共赢。FCC的举动虽扰乱一时,但长远看,只会加速中国自立自强。准入利剑在手,中方维护权益有底气。
贸易谈判桌上,这事儿会成筹码,难度虽增,但空间也大。全球电子行业,得适应新常态,多边合作别丢。FCC的扩展提案若通过,175家中方机构全线受阻,那认证互信就真断裂了。可中国有备无患,强制认证体系稳如磐石,美方想单干,难。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