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冒起白烟时,圣伯多禄大殿钟声敲响。悬在14亿天主教信徒头上的上帝之问,也得到了最终解答。
天主教第267任教宗,是谁?
枢机团团长(Dean of the College of Cardinals)会走上圣伯多禄大殿中央阳台,以拉丁语宣布:
之后现身向全球赐福的,即是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
现在我们应当称他为利奥十四世。
之前18位教宗热门,全部落选,只有1%的人押中了“上帝之问”的题。
这其中,甚至还有特朗普——他的PS,又一被应验了:
还真是美国人,当上了教宗,不过不是特朗普,而是罗伯特。
硬核但不迎合,思想而非立场,大家日安,我是阿冉,前头做了《基督教三教简史》,厘清了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新教的分裂。
今天我们来专门说说天主教教宗。
之前我预测了菲律宾红衣主教塔格莱,如今看,是被打了脸,但这打脸,却又印证了天主教的撕裂。
教宗的继承之战下,教会也划开东西,利奥十四世将会成为一个时代的转捩点,而他给我们的继承密码,即是这个名字:利奥。
教宗的拉丁语是papa,也翻译为教皇,它源自希腊文的“父亲”,最初是对司铎或主教的昵称,后来成为了天主教领袖的尊号。
现在,可以冠以PAPA的基督在世代表,即是利奥十四世。
他的横空出世,又一次打破了天主教教史。
因为他是首个来自美国的教宗。
我们先说说利奥十四世的生平:
1955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出生哥,一个有法、意、西班牙三国血统的男婴,呱呱坠地。
父母为他起名为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在1977年前,普雷沃斯特像大多数美国人一样,看棒球、去教堂、上大学,并拿到了数学学位。
但在1977年,他的人生巨变——他加入了奥古斯丁修会,并在1982年在罗马被任命为神父。
之后,普雷沃斯特神父拿到了罗马宗座圣多玛斯大学获得教会法博士学位,并辗转前往秘鲁传教。
2015年,教宗方济各任命他为秘鲁奇克拉约教区主教,2023年,又拔擢他为主教部(Dicastery for Bishops)部长,负责全球主教的任命与监督。
这一年9月,他被册封为枢机,成了红衣主教,就此走进教会的权力中心。
再然后,就是从普雷沃斯特主教,到利奥十四世的华丽转身。
我们开头抛出的问题:利奥十四世,是会成为美国版方济各,还是天主教版特朗普?
在天主教的教义里,教宗被认为是耶稣十二宗徒之长圣伯多禄的后继者,有自己的尊号。
而天主教教宗的每个尊号,其实都有玄机,比如, 若望(John),代表革新。1958年当选的若望二十三世(1958-1963),召开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开启了教会现代化革命。
1978的若望·保禄一世,是首位双名教皇,若望是改革,而保禄则象征圣保禄的“正统捍卫者”,两个加一块,就代表改革,不过,这位教宗仅在位33天就猝死了。
再比如,本笃(Benedict)这个尊号,则代表保守,2005年当选的教宗本笃十六世,就是大保守派。
不过,他在2013年辞职,也是600年来首位在世时辞职的教宗。这也使“本笃”这个尊号,和“保守派危机”绑定了起来。
而之后当选的,就是上任教宗方济各(Francis)。这也是天主教首次选用“方济各”的尊号,在基督教教史上,圣方济各以关爱穷人闻名,所以,方济各也象征底层、是“边缘化圣徒”。
而且,方济各没有加上“一世”的后缀,也是 “愿此名不被后世继承”。
是权威,power。
上一任利奥教宗,还在百年之前,也就是天主教第256任教宗利奥十三世。
利奥十三世当了25年天主教教宗,从1878年,一直到1903。
这一时期,欧洲社会剧烈变革,工业革命、世俗运动,风起云涌。
利奥十三世发布《新事通谕》(Rerum Novarum),强势推动天主教和现代社会的对话。
之前的利奥教宗,也大多是强人、猛人,如成功劝退匈奴王阿提拉的利奥一世,给天主教神权打了开局;为查理曼加冕为“罗马皇帝”的利奥三世,开创了君权神授的权力模式。
利奥十四世以“利奥”为名,既是无声的檄文,他要把天主教的权威带回中心,也是一个弱势教宗,在现在撕裂的教会中的威权宣告。
我们会有一个错觉,现在的梵蒂冈,远离世俗权力,其实并不是,这10多年,教会内部的撕裂,已经公开化了。
2013年本笃十六世辞职,就是保守派危机,教宗活着辞职,不仅颠覆了教宗任职“直至死亡”的天主召叫,还制造了双教宗的神学混乱:
教会能否存在两位在世的“基督代表”?退位教宗是否仍具某种神恩?
从2013年到2025年,教宗方济各,也完全把天主教给自由主义化了。
方济各公开接纳同性恋,并允许神父为同性伴侣祝福;
方济各打破天主教法典,允许信徒离婚后再婚;
方济各接纳女性,2021年还任命法国修女娜塔莉·贝卡为梵蒂冈副国务卿;
甚至,方济各还和伊斯兰教、东正教等异教和解。
天主教这一次的秘密会议,非常特殊。
一个是,现在的红衣主教,有80%是由教宗方济各任命的,很反正统;
另一个,这也是历史上首次欧洲人不到一半的红衣主教团。
说白了啊,新大陆与旧欧州撕裂、保守与开放撕裂、中心与边缘撕裂。再说得具体点儿,就是拉美和欧洲。
教宗方济各,是拉美出身,1936年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方济各也是首位来自拉丁美洲的教宗,在他之前的1200多年里,罗马天主教会的教宗均来自欧洲。
老欧洲看新大陆的眼光,就像老钱看暴发户。
但现在天主教的中心,又已从欧洲旧大陆,转到了拉美新大陆。
天主教14亿信徒,一个拉美,就占到了40%,欧洲只有24%。
即使是社会主义国家古巴,天主教信徒也占比达50%以上,我之前的古巴前女友就是信天主教。
利奥十四世走上圣伯多禄大殿中央阳台,并非是强权登顶的应然,而是两方妥协的结果。
拉美占人和,欧洲占地利,拉美向再推一个方济各,但欧洲又想再造“本笃十七世”,梵蒂冈上的黑烟,即是无声的博弈。
最后的折中,即是美国的红衣主教,一方面,美国在美洲,尽管北美只有8%的信徒,但好歹是“边缘的新大陆”;另一方面呢,美国和欧洲地缘近,美国的教宗,欧洲也能接受,至少不是拉美。
在两股巨流中闲庭信步的利奥十四世,最终攥住了教宗权柄,这位老“组织部长”,也不得不以“利奥”的权威,弥合撕裂的教会。
但有没有这个天时?只有天——上帝知道了。
还是那句话,即使是神圣的教会,也脱离不了世俗的规则。而且,教宗继承之战下的教会分裂,并非异态,相反,是常态,甚至可以说,是千年常态。
教宗的本分,就是撕裂与弥合。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妨就让我们重返2000年前,掀开这一场教宗简史。
在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将“天国的钥匙”交给使徒彼得,由此,彼得成为第一任罗马教宗。
但此时,并没有教宗制度,连基督教也是“非法”的。
从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到使徒保罗受难,再到戴克里先清洗基督教,200多年里,基督教一直“非法”,直到公元313年米兰敕令颁布,基督教才成为合法宗教。
公元380年,狄奥多西一世发布《萨洛尼卡敕令》,打击异教。基督教徒正式定名为 Catholic Christians,意思为“普世的基督徒”。
这也是天主教这个名字的来源。
天主教也由此迎来了名义上第一位教宗:达马苏一世。
这一时期,罗马帝国有五大主教,分别是罗马主教、亚历山大港主教、安提阿主教、君士坦丁堡主教、以及耶路撒冷主教。
五大主教明争暗斗,都相当主教之首。
于是,达马苏一世,推动《圣经》拉丁文翻译,也即后来的《武加大译本》,并引用“彼得继承论”——罗马主教为“圣彼得的继承者”,罗马教会有“首席权”(Primacy)。
公元 392年,基督教被立为国教,但很快,由于狄奥多西一世去世,罗马帝国发生分裂:
霍诺里乌斯统治西罗马,阿卡迪乌斯统治东罗马。
基督教教会,也随即被撕裂。
东罗马是君士坦丁堡教会,以希腊语为主;西罗马即是罗马教会,以拉丁语为主。
罗马的主教,即是教宗;而君士坦丁的主教,则是一个希腊语的称号,πατήρ ,发音接近于Patriarcha,由pater “父亲”和archon“领导”组成,是为牧首。
为了争正统,东西教会开始重构教史。
西罗马教会把第一任教宗,溯源到宗徒之长伯多禄;
东罗马教会则自认圣君士坦丁的接班人。圣经原本语言是什么语?希腊语嘛!我们说的是希腊语,后来,东罗马教会还取了个名:Orthodox,东正教,意思是东方正统。
公元440年,罗马迎来了第一位制度化的教宗:良一世,也翻译作利奥一世。
良一世把“彼得继承论”系统化,他宣称: “彼得通过继承者继续活在罗马教宗身上”,这也是把教宗权威,直接追溯到耶稣对彼得的任命。
公元451年,在迦克墩大公会议上,良一世的《大卷》被采纳为基督论正统,确立罗马在普世教会中的教义领导地位。
从良一世开始,教宗头衔,专属罗马主教。
更新时间:2025-05-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