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画榆林
比起小米近期的争议不断,华为那边还算风平浪静,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然而就在近日,华为旗下云业务却出了大事,不仅让我们看到华为对内部徇私舞弊的严惩不贷,更是将将云计算领域的竞争残酷性展露无遗。
2025 年 8 月,华为内部一份名为《关于华为云业务线数据真实性核查的初步报告》的文件,在管理层内部引发震动,这份由华为审计部门主导、历时一个月完成的报告,直指华为云在 2024 至 2025 年度部分项目中存在数据造假行为,成为此次风波的导火索。
彼时,华为云正处于业务扩张的关键阶段,根据公开数据,2024 年华为云全球市场份额突破 8%,较前一年增长 2.3 个百分点,在国内公有云市场仅次于阿里云,位列第二。
为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华为云在 2025 年初制定了 “全年新增 100 家大型企业客户、营收同比增长 40%” 的激进目标,业务线承受着巨大的业绩压力。
这种压力逐级传导至基层团队,最终演变为数据造假的动因。审计报告显示,造假行为主要集中在 “客户签约金额”“服务使用时长”“项目交付进度” 三个核心指标上。
部分区域团队为达成考核目标,通过与合作伙伴签订 “阴阳合同” 的方式虚增签约金额 —— 表面合同标注的合作金额远高于实际执行金额,差额部分由合作伙伴暂时代垫,待考核期结束后再通过 “项目变更” 名义退回。
在服务使用时长统计上,个别团队利用测试账号反复生成虚假使用记录,将原本仅 100 小时的实际服务时长虚增至上千小时。
项目交付进度则通过 “提前确认验收” 的方式造假,部分仍处于开发阶段的项目,被违规标记为 “已交付完成”,以满足阶段性考核要求。
华为审计部门的核查工作始于 2025 年 7 月,最初源于部分客户的匿名投诉。有企业客户反映,其与华为云签订的 “年度云服务协议” 中,约定的部分功能尚未上线,但华为云后台却显示 “已使用并扣费”,这一情况引起审计部门关注,随即启动专项核查。
核查团队采用 “数据穿透式核查” 方法,将华为云内部业务系统数据与客户实际使用日志、银行流水、合同备案文件进行交叉比对,同时随机抽取 20% 的新增客户进行电话回访,逐步揭开造假的全貌。
在对某东部沿海省份政务云项目的核查中,核查人员发现明显异常。该项目合同显示签约金额为 5000 万元,服务期限为三年,但银行流水显示客户实际仅支付 1000 万元首付款,且后续未按约定进度付款。
进一步调查发现,项目团队为完成 “季度签约额达标” 任务,与客户协商签订补充协议,约定 “客户暂不支付剩余款项,华为云先行确认签约金额,待后续项目推进后再逐步支付”,而这一补充协议未在华为内部系统备案,属于违规操作。
类似的情况在全国 12 个区域的 37 个项目中被发现,涉及虚增签约金额总计约 3.2 亿元,占华为云 2024 年度总签约额的 4.5%。
服务使用时长造假的核查则借助技术手段实现突破。核查团队开发了专门的日志分析工具,对 2025 年 1 至 6 月华为云所有客户的使用日志进行筛查,发现有 15 个账号存在 “异常使用模式”—— 使用时间集中在凌晨 2 点至 5 点,且操作路径高度重复,与正常企业客户的使用习惯明显不符。
通过 IP 地址追踪,这些账号最终被锁定至华为云某区域技术支持中心的内部网络,相关负责人在问询中承认,这些账号是团队为 “美化” 数据特意创建的测试账号,用于生成虚假使用记录。
任正非在得知审计初步结果后,于 2025 年 8 月 15 日召开紧急管理层会议,会议持续 4 小时,参会人员包括华为轮值董事长、华为云 CEO 张平安及各业务线负责人。
据参会人员透露,任正非在会上明确表达了对造假行为的震怒,强调 “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诚信与技术,数据造假是对华为价值观的根本性背离,比任何竞争对手的打击都更具破坏性”。
他当场要求成立由轮值董事长牵头、审计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参与的 “专项处理小组”,在 15 日内完成全面调查,并制定整改方案,同时明确 “处理结果要公开透明,对责任人绝不姑息”。
专项处理小组随后展开更为深入的调查,不仅聚焦具体造假项目,还追溯了考核机制与管理流程存在的漏洞。
调查发现,华为云 2025 年的考核体系存在 “重结果轻过程” 的倾向,区域团队的考核指标中,“签约金额” 与 “客户数量” 占比高达 60%,而 “客户满意度”“项目交付质量” 等过程性指标占比仅为 20%,这种失衡的考核导向为造假提供了土壤。
此外,内部审批流程存在 “多头管理” 漏洞,客户签约合同需经过区域销售经理、分公司负责人、华为云总部业务负责人三级审批,但实际执行中,部分区域通过 “口头沟通” 替代书面审批,导致虚假合同得以通过。
调查过程中,专项处理小组还发现个别高管存在 “知情不报” 甚至 “纵容造假” 的情况。某华为云区域副总裁在明知团队存在虚增签约金额的情况下,为避免影响自身业绩提成,未向上级汇报,反而协助团队修改项目备案信息,试图掩盖造假行为。
这类情况的发现,使得处理范围从基层团队扩大至管理层,最终确定 4 名高管涉及其中,包括 1 名华为云副总裁、2 名区域负责人及 1 名业务线总监。
2025 年 8 月 30 日,华为通过内部邮件正式公布事件处理结果,这份标注 “全员可见” 的邮件,详细列出了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措施。
华为云 CEO 张平安被处以 “连降三级” 的处分,从原来的 “集团副总裁级” 降至 “部门总监级”,同时取消其 2025 年度全部奖金与股权激励资格,处分期为两年,期间不得参与管理层晋升评选。
邮件解释,张平安作为华为云业务线最高负责人,对团队造假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对业绩考核中的异常数据缺乏敏感性”。
4 名涉事高管的处理更为严厉:华为云副总裁李某被解除劳动合同,其在华为任职期间的股权收益被冻结;华东区域负责人王某、华南区域负责人赵某被降为普通员工,调离业务线,前往华为终端部门从事基础支持工作。
业务线总监孙某则被取消本年度晋升资格,扣除 6 个月绩效工资。除人员处理外,华为还对华为云业务线的考核机制进行紧急调整,将 “客户满意度”“项目交付质量”“数据真实性” 等指标的考核权重提升至 50%,同时建立 “数据交叉验证机制”,要求业务数据需经审计部门二次核查后才能纳入考核,避免单一部门独自掌控数据统计权。
针对造假涉及的客户,华为成立专项沟通小组,由华为云新任临时负责人带队,逐一与客户对接,说明情况并提出整改方案。
对于签订 “阴阳合同” 的客户,华为主动退还虚增部分的款项,并延长服务期限作为补偿;对因虚假数据导致的服务纠纷,华为承诺在 30 日内完成问题修复,并承担由此产生的客户损失。
截至 2025 年 9 月中旬,已有 85% 的涉事客户与华为达成和解,未出现大规模客户流失的情况。
事件曝光后,华为云的市场形象受到一定冲击。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 2025 年第三季度全球公有云市场报告显示,华为云该季度市场份额环比下降 0.5 个百分点,虽仍保持全球第六的位置,但增速较上一季度放缓 3 个百分点。
部分潜在客户在选择云服务提供商时,对华为云的数据可信度提出更高要求,某大型制造企业在公开招标中,要求华为云提供近三年的审计报告,并增加 “数据真实性违约金” 条款,若后续发现数据造假,华为需赔偿合同金额 200% 的违约金。
在内部反思层面,华为于 2025 年 9 月启动 “价值观重塑计划”,通过全员培训、案例分享、制度修订等方式,强化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判” 的核心价值观。
任正非在内部培训会上强调,“业绩增长必须建立在真实、合规的基础上,任何违背价值观的行为,无论带来多大的短期利益,都是对华为长期发展的伤害”。
华为审计部门也借此机会升级了内部监控系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业务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数据波动,系统会自动触发预警,由审计人员介入调查,将风险防控的关口前移。
此次事件也引发了行业对云计算企业考核机制的讨论。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25 年中国云计算行业发展报告》指出,当前国内部分云计算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普遍采用 “高目标、高激励” 的考核模式,这种模式容易诱发数据造假、过度承诺等问题,建议行业建立统一的 “云计算服务评价标准”,从技术能力、服务质量、数据真实性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估,避免单一以业绩论英雄。
2025-10-18 13:27·财联社追责云业务造假和经济舞弊!华为云CEO张平安被连降三等 多名高管遭问责
2025-10-18 13:26·澎湃新闻追责云业务造假和经济舞弊!华为云CEO张平安被连降三等,多名高管遭问责
2025-10-18 18:01·科创板日报任正非强力反腐进行时 华为云CEO张平安等三人职级被降
2025-10-17 17:18·南方都市报华为云CEO张平安连降三等,多名云业务高管被问责
2025-06-21 15:12:20 来源: 大科技网华为反贪部门:根除腐败,打造清廉企业
2025-03-18 12:18·首席商业评论华为高调反腐,任正非: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