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造神”陷阱!59岁人设接连翻车的于东来,给所有人提了醒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在当下的商业世界里,如果说有一个名字几乎等同于“良心”,那无疑是于东来和他的“胖东来”。

这家扎根于河南的区域超市,凭借着对顾客的真诚和对员工的善待,硬生生打破了资本逐利的冰冷规则,成为了一股被无数人敬仰的清流。

顾客甘愿为他排起长队,员工发自内心地敬爱他,就连《人民日报》也曾不吝版面,为他“反套路”的经营哲学点赞。

于东来,这位59岁的创始人,一度被公众捧上了神坛,他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更像是一个商业道德的化身,一个行走的价值观榜样。

然而,神坛从来都不是坚固的庇护所,它更像一面高倍率的放大镜,会将人性中最细微的瑕疵都暴露无遗。

前脚还被誉为商界圣人,后脚就因接连三次在公共议题上的不当言论,被舆论的浪潮反复拍打。

从全网追捧到争议中心,于东来人设的迅速“翻车”,并非偶然,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危机,更是对我们这个热衷于“造神”又习惯于“毁神”的时代,敲响的一记警钟。


神坛之上:一座由善意与责任筑成的丰碑

要理解于东来为何会摔得如此之痛,我们必须先回到起点,看看他当初被捧得有多高,这座神坛又是如何筑成的。

胖东来的成功,并非依靠华丽的营销或精明的资本运作,而是建立在最朴素、也最难得的两个字上——“真诚”。

这份真诚,首先体现在他对员工的极致关怀上,在大多数企业还在研究如何提升“人效”、压榨剩余价值时,于东来早已将员工的幸福感置于企业利润之上。

在他看来,一个为生计发愁的员工,是挤不出真诚的笑容的,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个如同乌托邦般的胖东来:

员工日工作时长仅6小时,每周双休,每年享受40天带薪年假,薪资水平远超行业平均线,甚至计划在2025年初将基层员工的月薪提升至近万元。

婚丧嫁娶有额外的假期和慰问金,哪怕是春节最繁忙的旺季,员工也能轮流休息,这种近乎“宠溺”的善待,换来的是员工发自内心的归属感和对顾客的热情服务。

这份真诚,同样体现在他对顾客的无微不至上,胖东来的服务细节,常常让人惊叹。

超市里为老人推车贴心准备的放大镜,洗手间里配备的电吹风和一次性马桶垫,都体现了一种“将每个人都妥善照顾”的理念。

商品货真价实,从不玩价格套路,这份实在,让胖"东来"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了坚不可摧的信任。

然而,真正让于东来“封神”的,是他超越商业范畴的社会责任感,在他的招聘公告里,甚至为刑满释放人员和退伍军人预留了专门的岗位。

一个民营企业家,将社会问题都装进了自己的经营考量中,这份格局与担当,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更何况,于东来的形象还带有一丝悲情的英雄色彩,1997年,他的店铺因员工挺身而出制止流氓而遭报复性纵火,8条鲜活的生命在大火中逝去。

灭顶之灾让他悲痛欲绝,一度服下安眠药试图了结生命,正是街坊邻居、老顾客和供应商们排着队送钱送物,用最纯粹的善意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这段浴火重生的经历,让他悟出了“你对世界温柔,世界会还你刀枪不入”的人生信条,也为他后来的经营哲学注入了感恩与回报的底色。


正是这些真实存在的善举、超越常人的格局以及充满戏剧性的个人经历,共同将他推向了神坛。

人们爱戴他,不仅因为他是一个好老板,更因为他满足了公众对于一个完美企业家的所有想象:有良知、有担当、有温度、有情怀。

他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可以被无条件信赖的道德标杆。

神坛之下:当“良心”开始站队,滤镜碎了一地

当一个人被赋予了符号意义,他的每一句话便不再仅仅是个人观点,而是会被解读为一种立场和价值导向。

悲剧恰恰在于,于东来似乎并未完全意识到这种身份的转变,或者说,他高估了公众对其个人言论的包容度。

当他开始频繁地在自己并不擅长的公共舆论场上发声时,神坛的基石便开始松动了。

第一次裂痕,出现在“预制菜”风波中。

当罗永浩炮轰西贝餐厅“又贵又难吃”,并质疑其用预制菜冒充现炒,引发消费者对餐饮行业信任危机时,舆论几乎一边倒地站在了消费者这边。

然而,于东来却出人意料地选择“逆行”,一连三次为西贝发声,称赞其“让人吃得安心”,并呼吁大家“不要毁掉一个努力的品牌”。

这番言论,让无数追随者感到困惑与失望,大家质疑的并非企业不能犯错,而是西贝是否对消费者坦诚。

于东来这番看似“体谅同行”的表态,在公众眼中,无异于背离了他一贯的消费者立场。

更具争议的是,网友很快发现胖东来自身也斥巨资布局中央厨房,这一背景,让他力挺西贝的行为显得不再单纯,更像是一场“资本互助”的站台,彻底磨损了他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

如果说西贝事件只是让他的人设出现了裂痕,那么他对电影《731》的态度,则让这道裂痕进一步加深。

当网友希望拥有影院资源的他能为这部揭露日军侵华罪行的电影发声时,他却以一句“传播美好比传播仇恨更能使人走向光明”作为回应。

这句话本身或许并无恶意,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却显得极为不妥,铭记国耻,是为了警醒后人、避免悲剧重演,这与“传播仇恨”有着本质区别。

他的回应被大众解读为在民族大义面前立场模糊、态度暧昧,这种轻率的表态,严重伤害了公众的情感。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对争议人物聂圣哲的公开力挺。

当聂圣哲用“贼眉鼠眼”等极具侮辱性的词语攻击董宇辉及其粉丝时,于东来却称其为“时代的智者”和“充满善念的英雄”。

这种公然为网络霸凌者背书的行为,让公众彻底无法理解,那个曾经代表着善良与正直的企业家形象,在这一刻与一个言语刻薄的攻击者画上了等号。

最终,他只能以删除动态、将账号设为私密的方式,狼狈地结束这场风波。

事不过三,这一连串的“站队”失误,让曾经笼罩在于东来身上的光环与滤镜碎了一地,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商界良心”,发现他并非想象中那般完美无瑕。

他依然是一位优秀的企业经营者,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的意见领袖,他显然是不合格的。

于东来的翻车,给所有人都提了一个醒:我们必须警惕并远离“造神”的陷阱。

当我们将一个人捧上神坛,其实也是在为他设置一个最危险的囚笼,剥夺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犯错的权利。

我们期待他永远正确、永远善良、永远站在“我们”这一边,一旦他的言行稍有偏差,便会引发剧烈的反噬。

对于于东来这样的公众人物而言,教训同样深刻,影响力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成就你,也能毁灭你。

在享受公众赞誉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起与之匹配的言论责任,说话不能再只图一时痛快,更要掂量其在公共舆论场中的分量。

该沉默时沉默,该发声时审慎,别轻易拿数十年积累的信任,去赌一场未必能赢的口舌之争。

胖东来这家企业,或许依旧是商业世界里值得学习的标杆,但于东来的个人形象,能否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取决于他未来的所言所行。

而对于我们每一个旁观者来说,更重要的或许是学会将企业和企业家本人适度分开,欣赏其善行,但不盲目崇拜其为人,毕竟,世上本无神,期望越高,失望往往也越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4

标签:财经   翻车   陷阱   所有人   于东来   东来   神坛   公众   员工   消费者   顾客   真诚   舆论   滤镜   裂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