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接连在印度栽跟头,美媒破案了,印度现在又想让中企回去

曾几何时,印度打着“人口红利”的招牌,吸引了世界各路资本蜂拥而至,热闹得像是进了打折季的购物中心。

可几轮折腾下来,中美俄三家大玩家都在这片看似金光闪闪的土地上吃了瘪,如今,印度又挥了挥手,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向中国企业发出“欢迎回来”的暧昧信号。

这回,中企该不该信?看过前面的剧情,咱们得先翻翻这部“印度营商奇幻剧”的剧本,再决定要不要续订下一季。

制度迷宫里的“地壳运动”:看得见门口,看不见出口

要说印度是个让人头疼的市场,最根上的问题,不在于它经济体量不够大,而在于这片市场的“地板”本身就是在晃的。

先说政策,简直像个移动靶,今天说要支持制造业,明天就来个高关税限制进口零部件,前脚刚签完合作备忘录,后脚就改了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一个投资项目从审批到启动,等的不是时间,是运气。

搞不好你的商业计划刚写完,政策就已经换了版本,《金融时报》早就点明了这个问题:印度靠的是政治口号吸引资本,不是稳定的制度。

更可怕的是,出了问题你还真别指望打官司解决,印度法院的审理速度,那是真佛系,商业案件平均审理周期超过十年,能拖到企业关门了案子还没开庭。

你要是个跨国企业,维权最好的方式可能不是请律师,而是请心理医生,美国、德国、韩国企业都被这一套“慢性消耗战”折磨得够呛。

至于追溯性执法,那更是印度市场的“黑科技”,大众汽车2019年就被追征税款,理由居然是2007年到2011年的某项政策理解错误,这要是在别的国家,税务部门早就被企业告到破产,可在印度,政府翻起旧账来毫无心理负担,企业反倒要自证清白。

华尔街日报一针见血地称这是“养肥再宰”的制度陷阱,说得不重,但句句见血。

更讽刺的是,印度政府一边高喊“欢迎外资”,一边又在关键行业布满隐形门槛,比如,中国企业在新能源、通信、基础设施等领域遭遇的技术准入限制、数据本地化要求,简直就是“欢迎光临,请勿入内”的双标操作。

印度想要控制经济命脉,却又离不开外资技术,这种既想合作又想主导的矛盾心态,注定了它很难建立真正的市场信任。

三国资本的奇幻漂流:来是客,走是劫

在印度做生意,就像玩俄罗斯方块,开始一切顺利,越到后面越难熬,要说全球资本怎么在印度栽的跟头,咱们得从几出“经典案例”说起。

美国通用汽车是最典型的“请神容易送神难”,2017年宣布退出印度市场,结果一拖就是七年,到2024年才勉强完成资产转让,原因不是找不到买家,而是印度政府层层设限,变相拖延,福特也好不到哪里去,想走,被索赔、被审查、被各种“流程打架”困住

你能想象一家跨国公司,退出一个市场要耗上半个CEO任期吗?

中国企业的遭遇更像是“技术换市场”的升级版骗局,你交了技术,交了配套体系,换来的不是市场份额,而是一纸“限制令”。

小米、比亚迪、华为都在印度遭遇过强制调查、资产冻结、项目叫停,一家中国特高压企业更是直接被印度地方政府强行收购,连谈判桌都没坐上就被清仓,“合作”在印度,有时候只是个幌子,后面跟着的,是利益的单方面收割。

俄罗斯这边则是“货币陷阱”模式,自从俄乌冲突以后,俄印贸易开始用卢比结算,结果卢比一进来就出不去了,俄罗斯央行手握数百亿卢比,想换成美元?印度说不行,想进口点实物商品?印度拖着不发货。

这不是金融手段,这是变相资本管制,2025年,卢比问题仍然无解,俄罗斯怨气冲天,却也无计可施。

就连全球巨头亚马逊、沃尔玛这样在世界各地摸爬滚打的老手,在印度也屡屡折戟,亚马逊被迫退出部分业务,沃尔玛收购Flipkart后迟迟无法盈利。

不是他们不懂本地化,而是印度市场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正常商业逻辑的处理范畴,你以为你在做生意,其实你是在解一道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政治数学题。

2025年的回头招手:真合作,还是又一轮收割预演?

进入2025年,印度突然又开始对中国企业抛媚眼,搞得好像之前什么事都没发生,这一幕,熟不熟悉?就像一个曾经把你赶出家的房东,现在突然说“回来吧,房租优惠”。

别误会,印度不是良心发现,是现实逼的,富士康的芯片项目被叫停,制造业补贴兑现率低得可怜,印度原本希望复制中国那套制造链,却迟迟建不起来,资本不来了,工厂没了,GDP也干瘪了,现在只好重新打起中国企业的算盘,想拉回来接盘。

加上特朗普政府现在回归,印度的日子也不好过,特朗普对印度的贸易顺差早就不满,2025年已经开始对印度部分出口商品征收新一轮关税。

印度一看,美国靠不住了,得找个“战略缓冲区”,于是又想起中国这位曾经的“熟人”,表面上是合作,其实是找个替代选项,对冲压力。

当然,印度也知道靠以前那一套忽悠不住中企了,所以现在开始在象征性动作上做文章,比如,有意恢复中印直航、逐步解禁部分中国APP,摆出一副“咱们可以谈”的姿态,但这些举动只是烟雾弹,真正考验印度诚意的,是它在政策连续性、司法透明度上的根本性变革。

没有这些支撑,所有的“欢迎回来”都只是空头支票。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去还是不去”,而是“怎么去、去多少、退得了吗”,不再头脑发热地一头扎进去,而是建立一套精细的风险评估模型,挑那些技术门槛高、合作结构清晰的领域进行有限参与。

少一些幻想,多一点算术,不是谁喊你就去,而是你得看清楚,喊你的是合作的伙伴,还是下一轮的猎人。

印度市场的诱惑从未减少,但迷宫也从未停止扩建,过去十年的教训已经足够清晰,谁贸然闯入,谁就可能成为下一个“案例”。

中国企业的确需要市场扩展,但更需要的是规则保障和退出自由,在印度这盘棋上,走得慢不怕,怕的是看不清楚棋盘。

今天的印度,想重新扮演“世界工厂”,就必须真正拆掉那套只欢迎投资、不保障权益的旧剧本,否则,不管它的招手多热情,听起来都像是“欢迎下一个”。

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眼下最重要的,不是被情绪带动,而是用理性保持距离,在真正的规则变革到来前,继续观望,才是对自己最基本的保护。

信息来源:

《华尔街日报》关于印度营商环境的分析---退出机制被描述为“养肥再宰”式制度陷阱

《金融时报》对印度政策不确定性的评论--呼吁印度建立法治环境,而不是依靠政治口号吸引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8

标签:财经   印度   中国企业   市场   资本   中国   政策   俄罗斯   企业   华尔街   美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