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在美国知名问答网站Quora上,一名韩国网民提出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中国没有经过韩国的允许,怎么敢擅自发射那么多卫星?”这句话一出,不仅在中文网络引发热议,也在全球航天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这个问题的背后,暴露的是对国际规则的误解,还是一种对中国航天崛起的深深不安?中国到底做了什么,让一些国家眼红到如此地步?
中国的航天发展,说起来起步确实不算早。1970年,“东方红一号”上天,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那时候美国已经进入太空十多年,苏联的“加加林”也早已绕地球飞行。可中国的关键不是起步,而是后来者居上。
2003年,神舟五号将杨利伟送入太空,中国实现载人航天。接下来,嫦娥探月、天宫建站、北斗组网,一步一个台阶。
到2025年,中国不仅在轨卫星数量突破千颗,更在月球背面采样、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等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成为全球航天强国之一。2024年,中国全年航天发射68次,刷新纪录。
其中,嫦娥六号成功从月球背面带回样本,这是全世界首次。不仅如此,“长征六号改”、“长征十二号”成功首飞,可重复使用技术也开始投入实际应用。这一年,中国商业航天也迎来从0到1的跨越。
2025年刚开年,捷龙三号“一箭十星”拉开序幕,商业航天迎来开门红。紧接着,神舟二十号升空,航天员换班空间站,Ceres-1和LandSpace的甲烷火箭相继发射,CAS Space也将拉美载荷送入轨道。
截至8月底,中国2025年已完成50多次发射,超过去年同期一倍。在这些发射中,既有国有航天力量,也有民营企业参与,火箭类型多样,频率更高。
与此同时,韩国的表现却显得有些“寂静”。2024年全年,韩国没有一次使用本土火箭完成发射任务。他们的卫星依赖SpaceX的“猎鹰9号”发射,虽说也完成了几颗军用侦察卫星的部署,但总数不过44颗,与中国的千颗卫星遥不可及。
2025年上半年,韩国本土发射记录依旧空白。虽然韩国成立了KASA(韩国航空宇宙管理局),预算涨了27%,但产业生态还处于初期阶段。他们的主力火箭“世界号”,直到2022年才成功发射一次,技术仍不够稳定,深空探测器等关键技术也还在摸索中。
对比之下,中国的航天体系已高度成熟。长征系列火箭推力大、精度高;文昌、酒泉、西昌、太原四大基地稳定运行;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对接实验舱,航天员轮班常驻,科学实验不断产出成果。
中国不仅能发射,还能补发,还能快速替代。“快舟”火箭系列的快速发射能力,让中国具备了12小时内完成发射准备的能力。
这种能力在2024年南海某次演练中被实际验证,卫星从指令下达到入轨,仅用了58小时。北斗系统更是中国航天的金字招牌。
由56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导航系统,采用三轨混合结构,即使部分卫星受损,其他也能自动组网,持续提供服务。面对外界的质疑,中国的回应也很明确。发射卫星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只要遵守《外空条约》,向联合国备案即可,不需要经过任何其他国家批准。
而那位韩国网友的提问,则更像是对中国航天崛起的“下意识反应”。或许他们看到中国接连不断的卫星发射、空间站建设、探月探火,感受到巨大的落差与焦虑,才会提出如此“离谱”的问题。
实际上,不只是韩国,印度也在类似场合表达过“酸味十足”的看法。有印度网友声称,中国航天之所以成功,是“偷取了印度的技术”,甚至说中国不该高调炫耀,而应“感到羞耻”。
这样的声音,除了暴露对现实的无知,更反映出中国航天成就的影响力。如果中国卫星发射不成功,谁会关注?正因为成功太多,成就太大,才会被拿来“攻击”。
2025年,中国不仅继续加密卫星星座,国网宽带目标13000颗,商业火箭频繁首飞,还实现与拉美等国家的载荷合作。即使在外部环境复杂的背景下,中国依旧从容推进航天任务,不靠别人、不等别人、不怕别人。
中国的航天不是“走捷径”,而是靠一代代科研人员十几年如一日地埋头苦干。液体火箭发动机、深空探测、空间站对接、重复使用火箭,这些技术难题都靠自主攻克。
长征五号系列火箭推力大,文昌基地多次成功发射;嫦娥六号成功取样月背;神舟飞船稳定运行;北斗系统全球服务不受干扰。韩国虽然也在努力,比如计划2045年建月球基地,2035年前发射八颗导航卫星,但目前来看,这些目标还停留在路线图阶段。
他们的可重复火箭技术尚未实际应用,发射频率低,关键部件还高度依赖进口。而在中国,民营火箭企业如LandSpace、CAS Space、银河航天等已具备独立发射能力,形成完整产业链。
中国的航天发展,不是靠“抢答题”,而是靠“长期作业”。一步一个脚印,从一颗卫星到一座空间站,从地球轨道到深空探测,靠的是实力和耐心。
至于那位韩国网友说“亚洲的上空被中国当成了后花园”,这句话更像是对现实的“过度解读”。
亚洲的上空不是谁的后花园,而是各国依法享有自由使用权利的空间,中国只是在“合法合规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如果韩国也能达到同样的技术水平、发射能力和产业支撑,中国不会阻碍,反而欢迎共同参与太空探索。正如俄罗斯网友在论坛中所说:这不是中国“擅自”发射卫星,而是韩国“嫉妒”中国能发射这么多。
中国航天的发展,是几十年积累的结果,是人才、技术、资金共同推动的成果。那些提出“未经韩国允许”的提问,不过是对中国崛起的“无声羡慕”。未来的太空,中国的声音会更响,也会更有力。
信息来源:
北斗知多少?为什么中国要建设自己的北斗卫星系统?-澎湃新闻
更新时间:2025-09-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