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真正的挑战出现了?当华尔街顶级投行频繁提及“金发姑娘”行情时,黄金的光芒似乎正在逐渐暗淡。金价高位震荡引多空分歧,花旗看空,但也有机构上调价格预期。
为什么黄金突然不香了?你有没有觉得奇怪,最近这行情怎么越来越“反直觉”了?
全球地缘政治还在闹,美元信用也不算稳,结果——金价不涨了,反而开始掉头。
更奇怪的是,科技股、AI股、成长股全线猛涨,涨得一副“不关心世界风雨”的样子。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近,花旗和高盛同时提到了一个非常少见的说法,叫“金发姑娘行情”。
听起来像童话故事,其实是金融圈的“密码”——一旦这个词被提起,说明华尔街的游戏规则正在悄悄改写。
黄金为什么不香了?AI股为啥疯狂?普通人到底要不要跟?
我们今天就讲这个事儿,看完这期视频,争取让你不再被市场的“表象”骗了。
“金发姑娘”,不是童话,不是调侃,是金融圈一个非常专业、但又特别形象的说法。
这名字来源于童话故事《金发姑娘和三只熊》,你应该听过,小姑娘进了熊家,发现床太软了、太硬了都不行,粥太热、太冷也不行,只有刚刚好,她才满意。
金融市场拿这个做比喻,说的是:经济增长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通胀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切都“刚刚好”。
这就是所谓的“金发姑娘行情”——经济不热不冷,通胀不高不低,美联储不急着动刀,企业赚钱还能持续。
这个状态,听起来是不是很理想?是的,确实很理想。
但重点来了,这种行情虽然好听,却不是对所有资产都友好。有人受宠,就有人被冷落。
而现在,这种行情正在被华尔街重新定义。
你看,高盛和花旗为什么同时提起这个词?
因为他们看到的数据、趋势、资金流动,开始符合“金发姑娘”的某些核心特征了。
比如:
股市在涨,尤其是科技股、成长股涨得欢;
信用市场也在走强,说明投资者愿意冒风险;
债市却表现一般,没人特别想抱紧安全资产;
通胀没有完全下去,但也不像前几年那么疯;
而经济呢?没有爆发性增长,但也没陷入衰退。
这不就是“粥温度刚刚好”的感觉吗?
所以他们才开始喊:“金发姑娘行情来了。”
但你要知道,这种行情对谁最友好?对那些敢赌未来的资产,比如AI、科技、新能源、成长型公司。
因为它们最怕的,是利率飙升、通胀高企——这些都会压缩估值、加重融资成本。
现在利率稳了、通胀也降温了,这些公司就像被解开了缰绳。
而谁最不喜欢这种环境?黄金。
对黄金来说,最好的剧情是通胀爆炸、经济下行、美联储束手无策——那时候大家就会疯抢黄金,把它当成避风港。
但现在市场传递的信号是:“风平浪静,而且AI马上给你造风”。
谁还急着去买黄金避险?没人。
而且别忘了一个关键点:真实利率。
通俗点说,就是你把钱存在银行,扣掉通胀之后还能不能赚点。
金发姑娘行情下,通胀降温了,经济还不错,真实利率会上去。你把钱放在债券、放在货币市场,好像也能有点回报。
那你为啥要持有不生息、没有利息的黄金?
这就是黄金“失宠”的根源。
所以你别看金价今年上半年还一度创了新高,飙到3500美元,风头一时无两。
可进入6月以后,马上跌了将近7%,一度跌破3250美元。
为什么?因为“金发姑娘”出现了,大家都想去找更性感的资产。
你可能会问,那这种行情是不是一成不变了?
不是。华尔街自己也承认,现在其实还不是真正100%纯粹的“金发姑娘”。
花旗说得很清楚:“目前状态更像是‘正常状态’,只是表现出了‘金发姑娘’的特征。”
意思是,现在通胀没有低到极致,经济增长也没有强到爆表,只是比过去几个月好一点而已。
但这已经够了,市场不会等你数据完美,只要预期变好了,钱就开始流动。
所以你现在看盘面,会觉得“有点怪”:明明数据不算惊艳,行情却像打了鸡血。
你以为是错觉,其实是预期在跑。
而这些预期,正在用脚投票,把钱从黄金搬向科技,从防御资产搬向成长性赛道。
这就是“金发姑娘”行情的底层逻辑。
说到底,它不是一个技术指标,也不是一个官方定义,它是华尔街读行情的“隐喻语言”。
如果你听不懂,你就可能完全站错队。
就像现在,很多人还在满仓黄金,想着“全球都乱,金价肯定能冲一波”,结果一波还没冲起来,先被一盆冷水浇了下来。
不是黄金不好,是行情的风向不一样了。
黄金需要“恐慌”来涨,而现在市场更多的是“乐观”和“想象力”。
它不再是避风港,而更像是“过去式”。
讲完“金发姑娘”行情的逻辑,可能你还是有点犹豫:黄金真的这么不行了吗?这么多年不都说“乱世买黄金”吗?现在不也是个乱世吗?
你说得没错,地缘风险确实在,债务问题确实严重,美元霸权也不是那么稳了。
但市场永远不是只看情绪的地方,它看的是“钱的方向”,看的是“主力怎么动”。
而现在,主力正在从黄金慢慢撤出,至少短期是这样。
你看花旗这波分析就很明确,他们对黄金的态度,两个字——看空。
不是模糊的“谨慎”,不是“观望”,是直接的“下调评级”。
他们怎么说的?说在“金发姑娘”这种行情下,黄金根本起不来,而且还可能被错杀。预测甚至给到2026年黄金跌到2500~2700美元一盎司。
你别以为这只是喊喊,他们有理有据地推了几层逻辑。
第一,通胀不再是问题,黄金没避险属性了。
以前金价涨得最猛的时候,通胀飙到8%、9%、10%,那时候美元贬值快,人们就本能想保值,于是买黄金。
但现在,美联储拼命加息,通胀压下来了。虽然还没回到“理想值”,但也没什么恐慌了。
通胀温和、预期稳定,黄金的光环自然就暗淡了。
第二,经济增长带动实际利率上升,黄金变得“不划算”。
黄金是不能生息的资产,它不会给你利息,不会发股息。你买了它,唯一的盼头就是它涨价。
但现在呢?经济回暖,国债收益率稳中有升,哪怕只是3%、4%的真实利率,那对机构来说也比拿着黄金躺着强。
所以花旗说得很直白,黄金的“机会成本”在变高。
你要花更高的代价持有黄金,这笔账,很多机构不想再算了。
第三,也是最隐蔽的一点:黄金现在是“共识多头”。
什么意思?就是市场上的机构、基金、配置型资金,过去两年都把黄金买得差不多了。
大家都在一个方向上,谁也不愿意第一个走,但一旦有人先动,后面就是踩踏。
这种结构很危险。
花旗就给了一个叫“Z值”的指标,说黄金在机构资产中,持仓比重还处于高位,说明虽然涨得慢,但大家还没完全走。
这就像一间房子里挤满了人,窗户关着,一旦着火了,谁都跑不了。
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黄金行不行”,而是“黄金有没有人继续撑”。
而花旗的答案是:没人愿意再扛了,所以下调评级,看空未来两年。
听到这你可能心里一紧——那是不是该割肉了?
别急,这世界从来都不是只有一个声音。
就在花旗唱空的时候,另一些机构却在加码。
比如渣打,比如汇丰,他们就不认同花旗的判断,甚至还上调了未来三年的金价预期。
汇丰说得特别有意思:“你花旗看的是通胀和利率,我们看的是美元信用。”
什么意思?就是我们这几年都看到,美国债务扩张得有多离谱,财政赤字年年破表,美债上限年年炒冷饭,美国国债存量越来越多,但GDP增速又跟不上。
这在过去可能没啥,但现在“去美元化”成为全球趋势,大家对美债开始没那么买账了。
那谁来填这个黑洞?没人。
所以美元信用正在慢慢下滑,而这个时候,黄金的价值就出来了。
因为黄金具备天然的“货币属性”,它不是谁家的信用,也不用担心哪个国家发不出工资。
它是全球认的“硬通货”。
一旦美元信用真出现系统性裂痕,黄金就能马上站出来兜底。
而且别忘了,中国、俄罗斯、伊朗、印度,这些国家这几年都在持续增持黄金储备,就是在对冲“美元霸权的退潮”。
你可能没注意,最近中国央行虽然暂停了一轮增持,但在过去两年,是全球最狂热的黄金买家之一。
所以从全球宏观大环境来看,有人觉得黄金没戏了,也有人觉得它才刚刚开始。
那这时候该听谁的?
其实谁都不一定对。你该做的不是盲信谁,而是看你手上那点仓位,是不是已经把赌注压得太满了。
如果你是重仓黄金,那可能确实要留个心眼,观察一下大势变化。
但如果你只是拿一部分黄金防风险,那就没必要太焦虑。
投资里最怕的,是你一边押注,一边又被市场摇得东倒西歪。
要稳得住,就得先想清楚你为啥买它——你买它,是为了短期炒波段?还是为了对冲长期风险?
花旗是做短期配置建议的,它下调评级是出于两年内的策略考量;而汇丰讲的是长期系统性逻辑。
他们其实没矛盾,只是视角不同。
你得知道,你自己是哪一种投资人。
所以,黄金到底行不行,不是一句“涨还是跌”能说清楚的事。
它可能短期走弱,但长期依旧稳如磐石;它可能阶段被冷落,但到了风险爆发的时候,又能重新被抱紧。
而你要做的,就是别听风就是雨,更不要满仓押宝某一边。
市场永远不缺声音,缺的是你能不能听懂这些声音背后的信仰和动机。
黄金这边陷入犹豫,那另一边是谁在狂欢?不用我多说,你这半年天天刷到的,不就是一个词——AI?
英伟达涨疯了,微软、苹果轮番创新高,连特斯拉都因为“全自动驾驶”这个话题,又被资本重新爱了一遍。
你可能觉得这事有点“炒概念”,但你别小看,这轮科技股的爆发,背后是真有逻辑的。
而且花旗、高盛他们为什么会提“金发姑娘行情”,其实就是因为科技股带起来的这波热情,太不正常了,甚至有点泡沫味。
但问题是——泡沫也能挣钱,尤其是在泡沫膨胀的前半段。
那现在是前半段,还是后半段?
咱先别急着下结论,先来拆一拆:科技股,尤其是AI股,到底凭什么在这种宏观环境下领涨?
花旗讲得很清楚,“金发姑娘行情”的一个核心前提是:经济增长不错,但不会引发通胀。
那什么资产最能吃到这种甜头?答案是:科技成长类公司,尤其是能提升效率的技术驱动型公司。
说人话就是——能让经济增长得更快,但又不会带来物价上涨的东西。
过去是什么?是互联网。现在呢?是AI。
这事你听着像“画饼”,但华尔街已经开始真金白银下注了。
你知道他们现在最流行的说法是什么吗?叫“AI生产率革命”。
什么意思?
就是说AI不是单纯的自动化工具,它有可能带来类似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带来的效率飞跃——用更少的成本,干更多的活。
比如,一家公司原来需要50个人做文案、写代码、做设计,现在一个人加个GPT模型,可能顶五个。
再比如,原来需要几十人跑数据分析,现在你一个Prompt搞定一整套报表。
你可能说:“这我早就知道了,不新鲜。”
但你知道资本市场看到的是什么吗?是“单位产出成本下降”,是“跨行业效率提升”,是“生产率边际上升”。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公司盈利能力可以提高,意味着估值模型可以往上抬,意味着科技股的“天花板”被重新定义了。
所以现在标普500的估值,已经跑到了历史第75百分位,就是在押注这种长期结构性红利。
那你说,这是疯了吗?是不是又是一次泡沫?
这就得回到我们老生常谈的那句话——泡沫不是坏事,只要你知道你在哪一段。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从铁路、电力,到互联网、移动支付,刚起步那几年,都是泡沫,也是赚钱最快的几年。
而且现在你再回头看,哪怕当年“泡沫”之后有大跌,但真正跑出来的公司,比如亚马逊、谷歌、苹果,哪一个不是改写时代的巨头?
所以别把“泡沫”当成贬义词,它只是市场对未来高度乐观的表现。
只不过,现在的问题是:你能不能分清,谁是真AI,谁是假科幻。
华尔街在这个阶段,其实也很清醒。
花旗说得很实在——他们不是盲目看好AI,是因为看到AI对生产率的“结构性拉升”,而不是短期的换皮炒作。
什么意思?就是说那些真正落地的AI应用、真正能节省人力和资源的公司,才配享受“高估值”,其他的,还是会被时间打回原形。
比如英伟达,为什么它的估值大家还勉强能接受?
因为它是真金白银在卖“铲子”——AI挖金矿的铲子,它是基础设施,不是画大饼。
你可以质疑它贵,但你不能否认它“值钱”。
那再看那些号称自己是“AI+游戏”“AI+区块链”“AI+元宇宙”的公司,市值几百亿、营收几千万,这种说白了就是追风口。
你要问我现在是不是该上车,我会说——你要看你上的是哪辆车。
英伟达、微软、Meta、谷歌,这种AI底座型企业,它们走的是长期路线;你现在上车,可能还不晚。
但你要是追那些暴涨小票,只看题材不看基本面,那你离被收割就不远了。
而且别忘了,现在市场在讲的是“金发姑娘行情”,也就是一切刚刚好。
一旦通胀反弹,美联储又得动手,那些估值太高的科技股,很容易被杀估值。
所以,别光看涨得快,要看能不能扛得住风吹草动。
现在你看,标普500和纳指疯涨,涨到什么程度?
花旗的报告说,“动量因子”和“成长因子”远远跑赢了“价值因子”和“低波动因子”。
这说明啥?说明大家现在不是在买“便宜的公司”,而是在买“涨得快的公司”。
这在短期内当然可以吃肉,但长期你要是拿不住,你也吃不下。
所以别只看热闹,也要看门道。
你真想参与AI红利?可以,但别用赌博的方式参与。
别听谁喊一句“科技就是未来”,你就把养老金全投进去。
因为这个未来,它是慢慢兑现的,不是一夜暴富的神话。
说到底,科技股的这轮爆发,是靠着金发姑娘行情撑着,但它终究得回到基本面。
现在撑得住,是因为利率没继续升,通胀没爆表,经济不悲观。
可一旦哪天数据“出格”了,你就会看到回调有多凶残。
所以这一章讲完,你应该知道:
科技股、AI股,是这轮行情的风向标;
但它们涨的背后,有结构性逻辑,也有短期情绪;
你可以参与,但要懂得分辨;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踩油门,什么时候该刹车。
聊到这里,可能有人已经开始心动了。
“哎,科技股那么猛,黄金也快跌到底了,现在是不是抄底、搏一把的好时候?”
先别急着上头。你要知道,这行情虽然好看,但它并不是“无敌模式”。
它能不能持续,最终还是得看那几个老熟人——利率、地缘、周期。
咱们一个个聊。
先说利率。说白了,就是美联储下一步怎么走。
你看现在市场上所有科技股的估值,为什么能冲到天上去?说到底,靠的就是一个信号:美联储要松口了。
从去年疯狂加息,到今年开始按兵不动,现在市场基本都在猜:9月可能是降息的起点。
连高盛的经济学家也出来说话了——他们把下一次降息的预测从年底提前到了9月。
这其实就是放了一个大烟花:给市场吃了一颗“安心丸”。
但这个降息,真的是板上钉钉了吗?
说实话,还真不一定。
你要知道,美联储虽然嘴上鸽派,但它心里还是怕“通胀死灰复燃”。
而最近有些细节,开始让人有点担心了。
比如,服务业价格还在上行,租金数据居高不下,失业率虽然涨了,但工资增长依然稳。
这些东西一叠加,美联储可能就会犹豫:“降不降?什么时候降?降多少?”
如果这个降息预期被打脸,市场可是会立马翻脸。
科技股的估值是用未来现金流贴现来的,你把贴现率一拉高,估值就像沙堆一样塌下来。
黄金呢?就反着走——降息预期不再,黄金可能重新迎来喘息机会。
所以这不是简单的“美联储说啥我就干啥”,而是你要看得比他们嘴上说的还远一点。
然后第二个变量——地缘政治。
这个说起来很多人都觉得“离我远”,但你真别掉以轻心。
花旗这次也提了,中东风险“暂时降温”——重点是“暂时”。
这就像你明知道房间里有煤气味,但暂时没爆炸,你总不能以为这就安全了吧?
乌克兰还在打,红海航运线时不时出事,以色列和伊朗之间那点事儿也就“压一压”,没真正解决。
你再看看美国大选——如果换人,地缘战略会不会大变?贸易政策会不会重新洗牌?
高盛就明确讲了,现在市场有点太“乐观定价”了,对风险的反应有点迟钝。
而一旦风险爆炸,反应就不会是线性的,是跳跃式的。
你想想看,万一中东哪天出点事,油价飙上去,通胀也跟着走,联储是不是又不敢降息了?
这就是连锁反应。
所以很多机构都建议,现在别光想着吃肉,也要准备“雨伞”——做对冲。
高盛提了一个很实际的建议:用期权对冲滞胀和信用风险。
比如买点信用违约互换(CDS),或者美元高收益债的看跌期权。
说白了,就是你不确定未来会不会崩,那就先花点小钱,买个保险。真崩了,你至少不会赔到骨头里。
你想想,这种建议可不是给散户讲的,是给华尔街自己的大客户讲的——人家都有点紧张了,咱们普通人更得留个神。
最后一个变量,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经济周期。
花旗说得特别清楚:“现在其实还不是真正的‘金发姑娘’,只能说是接近。”
真正的“金发姑娘”得是两头极端:
一边是通胀低得像日本,另一边是增长高得像印度。
而我们现在呢?通胀刚压住,还在观察;增长也不是特别猛,只是略高于趋势。
这就像什么?就像你在餐厅点了一份招牌牛排,菜单上写着“外酥里嫩、入口即化”,结果端上来的只是“还没生,但也没熟透”。
你说好不好吃?不难吃,但也称不上惊艳。
这就是现在的行情——不像2021年那么狂热,也不像2022年那么冰冷。
所以它是能跑,但不一定能一直跑。
科技股能涨,但你不能当它无敌。黄金跌了,但你也不能当它死透。
因为一旦宏观数据开始变脸,最先反应的就是这些敏感资产。
别忘了,现在市场上的主线逻辑,是“AI推动生产率提升”,但这是长期的。
而短期的经济风险,比如美国劳动力市场疲软,消费信心下滑,企业信贷趋紧,都还在那儿等着。
花旗的预测是——美国GDP增速三季度会掉到0.2%,然后四季度才慢慢爬到1.1%。
你自己想想,这种节奏下,市场还能一直“涨涨涨”吗?很难。
所以现在,行情确实是“看起来不错”,但它的基础,还不牢。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假如没有真正的问题爆发,它就能维持;但一旦哪根神经被踩了,它就可能立马抽筋。”
这就是我们今天必须意识到的一个现实。
不是说不能参与,但得有分寸。
你手里有黄金,不要全扔;你想追科技股,不要all in。
你不是在跟市场拼速度,你是在和周期赛耐力。
谁能熬住,谁才能活到最后。
讲了这么多,黄金也分析了,科技股也分析了,地缘利率经济周期都拆过了。
但回到咱普通人身上,一个现实问题绕不过去:
到底该买黄金,还是科技股?要不要现在上车?
其实这个问题,真不是看你“信谁”,而是看你能不能看懂“局势”。
现在的问题是——太多人被喊单声音裹挟了。
今天听到花旗说黄金要跌了,明天看到汇丰说黄金会上涨,后天又有网红说科技股已经透支未来……
你就被拽来拽去,动不动就想“清仓换车”,结果不是高点追进去,就是低点卖出去,最后一地鸡毛。
所以我想先把话挑明白了:
这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不是非得选边站。
投资从来都不是赌命,不是把鸡蛋全押在一个篮子里,更不是谁喊得响你就跟谁走。
你要真理解了这轮行情的底层逻辑,就知道——黄金和科技股,本质上是“不同周期”的代表。
黄金,更多是一个风险对冲工具,适合经济不确定性大、美元信用削弱、市场信心动摇的时候;
而科技股,尤其是AI主线的,代表的是长期结构性成长,适合在利率趋稳、技术创新加速的周期中发力。
这俩根本就不是“只能活一个”的关系,他们是两类工具,两类节奏。
就像你不能因为手机好用,就把冰箱扔了。它们压根干的是不同的事儿。
所以说回来,花旗下调黄金评级,并不代表“黄金完蛋了”。
他们的意思更像是:“目前这阶段,黄金的性价比不高,科技股更有吸引力。”
你听懂这个话背后的潜台词了吗?“这不是一辈子的判断,是阶段性的切换。”
而你现在最需要做的,不是跟着分析师“打短线”,而是捋清楚——
你的资产配置里,到底有没有平衡?
你是不是把全部的钱都压在了“黄金涨”“AI疯”“科技永动机”上?
你有没有一笔是留着抗风险的?有没有一点,是做长期布局的?
这才是你该焦虑的。
因为行情永远在变,风向也会拐弯,但你自己的底仓、配置思路,不能每天换来换去。
现在很多散户最大的问题不是选错了,而是根本没选清楚就开始下注。
看到黄金涨,就想冲进去;听说AI热,就想立刻换仓;哪怕是朋友发一张截图,也能影响一整天的操作情绪。
但你有没有问过自己:
你买黄金,是为了三个月内套利,还是想三年后守住一点稳定?
你追科技股,是想搏短线回报,还是赌AI浪潮真能兑现?
你买一个资产,是不是已经想好了什么时候卖、凭什么卖?
大多数人不是不聪明,而是操作的“逻辑链”根本断掉了。
你问他:“你为啥现在买这个?”
他说:“花旗说了,金价要跌。”
再问:“那你为啥不等便宜了再买?”
他说:“那怕错过了。”
你看没看出问题?听信了方向,又怕错过节奏,最后既没赚到波段,也没拿住趋势。
这种“被市场推着走”的状态,才是散户最危险的姿态。
所以如果你问我,“现在到底要不要买黄金”,我不会直接告诉你买或不买。
我只会说:
如果你现在手里已经有黄金,不用太慌,它并没有崩,也不是归零;
如果你之前没配置黄金,但开始担心未来市场有风险,买一点防御也未尝不可;
如果你重仓科技股,那你就要做好心里准备,它涨得快,也可能跌得狠。
最关键的不是买什么,而是你有没有给自己的仓位设计“缓冲区”。
别把资金压成一条线,要做成一张“网”。
行情好的时候,吃趋势的肉;行情变了,还有安全垫。
你要知道,现在这个阶段不是“谁赢谁死”,而是“谁稳谁赢”。
有的人觉得押注一边才叫果断,但其实在这种节奏变化频繁的行情里,多元配置、灵活切换,反而是最聪明的生存方式。
你不用非得每一笔都赚最多,但你要保证每一笔不被拖死。
这才是真正的投资智慧。
你想在这个市场活得久,就要摆脱“喊单逻辑”,建立自己的“策略体系”。
说到底——
你为什么买它?
你准备持有多久?
什么情况下你会卖?
如果你这三句话都答不出,那你就不是在投资,你只是在投机,而且是被别人操控情绪的那种。
这才是我最想提醒你的:
别被看涨看跌的喊声带走自己。
花旗也好,汇丰也罢,他们的建议都是给大客户、大资金用的,人家看的是“组合风险”和“资产波动”,不是你我几千块钱的操作成本。
你没必要每天盯着谁说了啥,你只要守住自己的判断,调整好节奏,剩下的,让市场验证就好。
总之,不要听风就是雨,读懂行情底层逻辑才是王道。
讲了这么多,如果你还能记住一句话,我希望是——投资不是抢答题,是慢慢理解的过程。
这轮“金发姑娘行情”,不管最后成不成真,有一点是确认的:AI和科技走在主线,黄金只是慢了半拍。
你能不能跟上,不是看你能不能第一时间上车,而是你能不能明白——行情是结构性在变化的。
黄金不是没用了,只是在等它的周期;科技股也不是无敌,只是现在轮到它发光。
花旗说金价会跌,汇丰说会涨,你信谁?
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把背后的逻辑听明白。
如果今天这期视频,能帮你理清了这些线索,让你有了一点点自己的判断,那我就已经很开心了。
喜欢这类深度拆解的内容,记得点个赞,订阅频道。
也可以把这期视频发给你身边还在问“黄金还能买吗”“科技股还能追吗”的朋友们。
有任何想法,欢迎留言,我会认真看每一条评论。
我们下期视频,继续一起把市场看清、看透、看懂。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