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媒体《The Print》8月1日报道,印度贾因达尔全球大学国际事务学院的副教授和全球倡议副院长斯瓦斯蒂·拉奥刊登的一篇评论文章,将特朗普经济战对印度的冲击,称为“特朗普药剂”,以提醒印度必须认清现实。
文章表面上是理性分析,其实骨子里是在劝印度投降。
作者直言不讳指出,印度外销的一些行业,尤其是电子、智能手机、汽车零部件和宝石等,将遭受沉重打击,而资本外流、卢比贬值和股市动荡已经露出苗头。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还在酝酿对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实施二级制裁。
面对这种局势,文章反复强调不能沉迷于战略自主的幻觉,而要逐步退出保护主义,用务实妥协来换取喘息机会。
表面上是高谈全球趋势、政策韧性,实际上是替投降找借口。
印度国旗和美国国旗
这篇文章很印度,因为有一种典型的丧事喜办 风格,把退让和妥协包装成积极进取的选择。
比如文中写道:“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抗拒每一次外压,而在于对内改革与全球趋势接轨。”
听起来像是一种主动的战略调整,实则是在告诉印度人:不能和美国硬碰硬,所以要把被迫让步解释为成熟与理性。
再比如提到保护主义要逐步退出时,作者用了建立韧性,而非反抗的表述,这显然是把认怂翻译成正面词汇。
类似的句式反复出现:“战略自主不能等于僵化”“职业化外交需要成本收益分析”。
这是典型的把失败说成胜利,把投降说成战略调整的修辞。
莫迪和特朗普
那么,为何印度舆论和政府会在这个节骨眼上都放弃了硬刚?
原因很简单:印度没有中国那样的实力,无法在经济战里与美国掰手腕。
文章多次用对比来强化这一点。
中国掌握稀土资源,控制全球产业链,美国不得不让步。
反观印度,既没有稀缺资源,也没有绝对市场优势,反制手段有限。
如果贸然报复,不仅可能遭遇资本加速外逃和卢比暴跌,还可能彻底被美国市场排斥,造成GDP大幅下滑。
所以现在,印度官方也怂了,没有对等报复,反而想着怎么给美国让利。
表面是务实谈判,实质是无力回击。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公开承认差距的被动姿态。
这种逻辑在政策层面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解释了为什么舆论和政府在调门上保持一致——因为他们心知肚明,印度无法像中国那样硬抗。
中国国旗和印度国旗
最搞笑的是,文章通篇碰瓷中国,既感慨印度没有中国那么强大,又认为对于印度来说,中国不是一个“可靠的邻居”,还说与美国硬刚,反而可能让印度落入中国的布局。
这显然是一种排斥态度,表现出看不上中国、不愿意依赖的姿势。
然而与此同时,作者又承认印度制造业发展缓慢,印度制造没有带来预期的外资,仍严重依赖中国零部件和原材料。
这种畸形的心态,就是比不上中国,又看不上中国。
也就是典型的羡慕嫉妒恨:羡慕中国能在中美博弈中赢得筹码,嫉妒中国即便面对特朗普也能逼出让步,恨的则是印度自己没有这样的底气,只能用“务实”“韧性”的说辞遮掩认怂。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