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

来源:维舟
作者:维舟

洪承畴(左)与康熙帝(右)
你可能也听说了这么一个新传说:康熙帝其实是洪承畴的亲儿子。网上把这事传得有鼻子有眼,说这两人长得实在太像,认定是孝庄皇太后当年劝降洪承畴,两人就有了一腿,暗中生下了未来的大帝。
不仅如此,这一传言居然还有科学依据: “复旦大学曾征集爱新觉罗家族生物样本,检测显示爱新觉罗家族中多铎、豪格等远支后裔的Y染色体标志为C-F14749,而光绪帝遗骸的Y染色体为O1b-F1759,该标志高频分布在汉族族群中,与爱新觉罗家族是毫无关系的。”
对此,首位通过DNA研究确定清太祖努尔哈赤Y染色体类型的分子人类学研究者严实,已经出来辟谣:DNA检测显示,康熙是努尔哈赤后代,不可能是洪承畴的儿子,所谓“光绪帝血统与爱新觉罗家族无关”的DNA测试也是虚假说法,他没有看到过可信的消息源。
在回答完上述问题后,他说:“ 以上是给想了解的人看的,乐子人和民族主义者想怎么样随便。”
这个传闻当然荒诞不经。康熙出生于1654年5月4日,此时洪承畴(1593-1665)已经高龄61岁,虽然在秘史中传闻他当年是被孝庄(大玉儿)劝降,但问题是作为康熙的祖母,他出生时孝庄也41岁了,在那个年代的医学条件下,即便生下来能掩人耳目,这岁数的高龄产妇也不免太勉为其难。
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姓佟佳氏,虽然这一家族的血脉也有人追溯至金代女真人,但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在清初时他们已被视为汉人,编入汉军八旗,后来康熙帝才将她抬旗入满洲八旗。
也就是说,单就血统而言,无论康熙的生父是谁,他生母是明文记载的汉人,考虑到他祖母孝庄出身蒙古贵族,所以他在血统上是不可否认的混血儿:一半汉人血统、1/4满洲血统,再加1/4蒙古血统。

《满与汉 : 清末民初的族群关系与政治权力(1861-1928)》
[美]路康乐 著
王琴 / 刘润堂 译,李恭忠 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0-11
以血统来看待满清统治者,本身就意义不大,因为在清朝,“满人/汉人”的划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旗人”与“民人”的区分。
问题是,清朝的“旗人”其实是一个多民族、跨种族的政治集团,其中容纳了鱼龙混杂的血统成分。清代八旗 不但有满洲八旗,还有汉军旗和蒙古八旗,甚至还包括了六支朝鲜人、一支俄罗斯人和一支番子,而满洲八旗中又包含了今天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群体。到清末,总数大约600万人的旗人中,仅有60%是满洲八旗。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血统上是汉人,但他们家族世代作为正白旗包衣(奴仆),论族属已算作满族;《鹿鼎记》里韦小宝是扬州汉人出身,但他后来显然被康熙归为满洲,他自己后来也一度自称是满人“花差花差小宝”——这虽是小说家言,但在当时确属平常。
为方便理解,可以打个比方, 旗人就像党员,是一个政治身份认同,血统、族属对这些人来说其实不重要。孙静在《“满洲”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八旗组织是一个由诸多不同来源人群构成的职业化政治军事共同体。……这种归属意识说到底是建立在政治、经济等特权基础上的,并不具有稳定性。
因此,对这个统治集团来说,无论你原先的血统来源是什么,关键是你的政治认同归属。哪怕康熙、乾隆有汉人血统,但他们的所作所为无可置疑就是一个满清统治者。

英国王室
在欧洲,这一点极为平常,绝大部分君主国的王室都有外国血统。众所周知,英国王室血统可追溯至1066年入侵英国成功的征服者威廉,而他的祖先是北欧的维京海盗,在长达三四百年的时间里,英国上层贵族都讲法语;现在的汉诺威王室祖先是1714年继承大统的乔治一世,是个德国人。
当然,那种编排血统的传闻,在英国也一样有。电影《勇敢的心》里, 英格兰王妃、法国的伊莎贝拉怀上的孩子,就是 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的骨血——然而,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华莱士去世时,伊莎贝拉年仅12岁,7年后才生下爱德华三世。
这种传闻,在中国历史上就更多了。据说秦始皇嬴政的生父是吕不韦,且这一说法在秦朝就已出现了,出土文献《赵正书》就以小说家言,将“嬴政”称为“赵正”(其母赵姬)。但现代历史学家没什么人会采信这种野史传言,钱穆在《秦汉史》就指出,从年代判断这是不可能的:“ 吕不韦为子楚游秦,已在孝文王时......若依《秦策》,不韦入秦,始皇已生十年,不韦岂能预为钓奇!”
更为离奇曲折的是:传闻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是南宋末代皇帝的遗腹子,而元朝灭亡后,后来夺取明朝帝位的永乐帝朱棣又是元顺帝的骨血。
宋恭帝赵㬎1276年降元时年仅5岁,封为瀛国公,十二年后被遣至吐蕃,习学佛法,更名合尊法宝,长期住萨迦寺,但最终仍被赐死于河西,西藏史书《红史》等皆认为他是冤屈而死。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二二《大蒙古之王统综述》:
先前,当杭州宫殿被蒙古人火烧之时,蛮子之皇子向蒙古皇帝归顺了,但不得信任,被放逐他乡,到了萨迦地方,修习佛法,人群集聚在他周围。此时,蒙古皇帝的卜算师们说:将有西方僧人反叛,夺取皇位。皇帝派人去看,见许多随从簇拥此蛮子合尊,将此情向皇帝奏报。皇帝命将其斩首。赴杀场时,他发愿说:“我并未想反叛,竟然被杀,愿我下一世夺此蒙古皇位。由此愿力,他转生为汉人大明皇帝,夺取蒙古之皇位。”又据说蛮子合尊被杀时,流出的不是血,而是奶汁。
照这一说法,他应该是转世为朱元璋,然而在明代中叶的士人中,纷纷传说元顺帝才是其子嗣,乃至清初的大史学家全祖望也信之不疑:
杨维楨曰:宋太祖之德至矣,肇造帝业,不传诸子而传诸弟。太宗负约,金人之祸,举族北迁,而太祖之末孙,复绍大统,有江南者百余年。为元所灭,而瀛国公阴篡元绪,世为漠北主。天之报太祖,一何厚也?(《鲒埼亭集》卷外四二《答史雪汀问宋瀛国公遗事帖子》)
元朝灭亡后,在蒙古人中又流传着朱棣为元顺帝遗腹子之说,《蒙古源流》卷八言之凿凿地说,明军北伐攻下大都后,元顺帝的一位妃嫔 已有七个月身孕,归朱元璋之后十三个月才生下朱棣,而他后来推翻了建文帝,从血统论而言,算是蒙古人又重新夺回了帝位。
史学家们普遍不相信这一说法。 陈学霖在 《明初的人物、史事与传说》一书中考证了这一传说,认为此说“ 根本不能成立,因为朱棣生于至正二十年(1360)”,远早于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之时,“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一厢情愿的、民族本位的历史观,对汉人而言,是荒诞不经的胡说”。札斯奇钦译注《蒙古黄金史》则主张这不是蒙古人编出来的,“ 这传说是汉化,或内地化的神话,不像蒙古的原装品”。

然而,不管从科学和史学的角度如何论证,都不能让这些传闻消失。秦始皇生父为吕不韦的说法都两千多年了,还不是一样为人津津乐道?现在当然不乏有专家站出来辟谣“康熙是洪承畴之子”,但同样不能为人所信服。学者们或许对这种民间传闻嗤之以鼻,认为无须理会,但问题恰恰在这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
在知乎上有人提问:“ 如何看待洪承畴和康熙皇帝长得几乎一模一样?这是巧合吗?”底下前三的高赞留言都一边倒地赞成,其中有一位说:
凡是官方能解释却不解释的,我一律采纳野史或者传闻。
明朝皇室宋朝皇室能弄清楚基因,你满清皇室整不明白?既然你们不公布,那就别怪我相信野史和传闻。况且洪康熙一说确实非常合理。
显然,这是一种阴谋论:持论者已经先入为主地相信“洪康父子说”就是“真相”,只不过由于种种政治缘故(为了民族团结而否认或不公布),才使“真相埋没”。想想看,好莱坞电影里经常有这样的桥段:“51区”的外星人早就被政府所知,但他们出于政治原因一再否认,越否认就越说明另有奥秘。
说到底,人们愿意相信那才是真相,毕竟阴谋论可要有意思得多了。金庸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就借“乾隆其实是海宁陈阁老之子”的传说,他在后记中明白写道:
历史学家孟森作过考据,认为乾隆是海宁陈家后人的传说靠不住,香妃为皇太后害死的传说也是假的。历史学家当然不喜欢传说,但写小说的人喜欢。
不仅如此,传言之所以能广为流传,正因为它契合了大众的某种隐秘的内心需求:虽然我们丢了江山,但通过血统还是又夺回来了。当一种假说让你感觉良好时,真相如何也就没那么重要了——甚至由于它在现实中受压制,人们还越发相信这才是真相。
这样的人,实际上是不可说服的,因为他们本质上不需要证据,也就很难通过讨论改变信念,最终在舆论场上会出现“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对峙。作为普通人,当然无须像学者那样严谨,信从任何观点也都无可厚非,你喜欢就行了,但我们最好清楚,那只不过是一种让我们偏好的假说罢了。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