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萍乡日报】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
今年中国的主题为“健康体重 强骨健身”
骨质疏松症被称为“静悄悄的骨骼杀手”
早期无明显症状
一旦出现骨折往往已进入疾病中晚期
我国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面临患病率高
但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低的
“一高三低”严峻挑战
市妇幼保健院医生提醒
应避开认知误区
调整生活方式,学会科学护骨
01公众认知亟待更新
据市妇幼保健院骨质疏松专病门诊统计,每年来院就诊的女性患者近万人,其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近三成。令人担忧的是,门诊中30至40岁年轻女性骨量减少比例正逐年上升,这与过度节食减肥、久坐不动、防晒过度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维生素D缺乏密切相关。
在门诊中,医生发现公众对骨质疏松存在诸多认知误区。不少女性认为“补钙=防骨质疏松”,觉得只要多补钙就能杜绝骨质疏松;还有人秉持“年轻就不会得骨质疏松”的观念,忽视了年轻时期骨量储备的重要性;部分人甚至觉得“骨折后才需要治疗”,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另外,“只有低体重才会影响骨骼”的想法也颇为常见。实际上,骨质疏松是多因素引发的疾病,需要体重管理、营养补充、规律运动、定期监测和科学治疗多管齐下。
医生介绍,骨骼健康依赖营养、运动、阳光三大基石,三者缺一不可。在营养上,需重点补充钙与维生素D。钙是骨骼的“砖石”,绝经前女性每日需摄入1000mg,绝经后女性需1000至1200mg,可从奶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食物中获取;维生素D是钙的“搬运工”,每日推荐摄入800至1000IU,主要通过晒太阳合成,也可从深海鱼、蛋黄等食物或补充剂中获取。运动是骨骼的“动力”,规律运动能刺激骨细胞生长、增加骨密度,建议每周至少3至5次、每次30分钟,可选择快走、慢跑等运动,或举哑铃、用弹力带等抗阻运动。
02女性风险尤其突出
该院医生介绍,绝经后女性雌激素骤降使骨流失速度增快,65岁以上女性患病率高达51.6%。专家特别提醒,早绝经(<45岁)女性风险更高,建议提前干预。
医生强调,低体重是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人体体质指数(BMI)如果低于19kg/㎡,应积极通过增加能量摄入和加强运动等方式促进体重增加。人体在健康体重或体重适度增加时,体重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但体内脂肪含量过高时会导致骨转换失衡,使成骨细胞活性减低,破骨细胞活性增加,从而导致骨丢失加快,增加骨质疏松风险。不良生活方式人群包括久坐不动、节食减肥、吸烟酗酒,或长期饮用咖啡、碳酸饮料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影响骨代谢药物的患者。
03中西结合护航骨骼健康
今年9月,市妇幼保健院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骨质疏松专病门诊。作为中国医师协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江西省骨质疏松骨折防治联盟常委单位,该院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模式,为患者提供个性化防治方案,实现“1+1>2”的效果。从2018年1月1日开始,江西省各地市已陆续将重度骨质疏松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特殊病种目录,目前我市也将骨质疏松纳入城镇职工医保。
中西医协同防治骨质疏松症,需依托西医精准的诊断流程与中医整体调理理念,形成“辨病+辨证”“治疗+养护”的一体化方案。在风险筛查与预防环节,该院西医通过IOF测试、OSTA指数、DXA骨密度检测明确骨健康状况;中医则结合体质辨识,针对肾虚、脾虚等核心病机,采用补肾健脾的食疗、穴位按摩及太极拳等运动提前干预。治疗阶段,西医明确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失衡状态并针对性用药干预;中医则通过调理脏腑功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抑制破骨细胞过度活跃,同时结合运动、食疗全方位提升骨健康,二者协同发力,实现骨质疏松的有效防治。
◆来源:《萍乡日报》10月21日3版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