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里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暑气渐消、寒气未盛,天地间呈现出“阴平阳秘”的状态——阴与阳恰好持平,不偏不倚。
这种自然的平衡,也对应着人体的状态。
中医认为,人体是小宇宙,会随节气变化调整阴阳:秋分前,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分后,阴气转盛、阳气内藏。
若此时不顺应“平衡”规律,很容易出现阴阳失衡。
比如,贪凉吃生冷会伤阳,过度温补又会助阴,进而引发秋燥、疲劳、免疫力下降等问题。所以秋分养生的核心,就是“跟着天地调阴阳”。
1、饮食:平补为主,忌“偏”忌“过”
秋分养生不适合“大补特补”,也不能贪凉伤阳,关键在“平”——补而不燥、润而不寒。
养阳防凉:少吃冰镇水果、凉菜,早上可以喝碗生姜红枣粥(生姜3片即可,避免过辣助火),暖护脾胃阳气。
滋阴润燥:秋燥易伤阴,可多吃性平的润燥食材,比如山药、莲子、银耳、梨(煮成梨汤更好,减少寒性),搭配少量芝麻、核桃,补阴又不伤阳。
忌“过咸过辣”:咸味易助阴,辣味易耗阳,秋分饮食宜清淡,比如清蒸鲈鱼、冬瓜丸子汤,兼顾营养与平衡。
2、作息:跟着昼夜调,“养阴”也“养阳”
秋分后昼短夜长,正是“养阴”的好时机,但也不能忽视阳气的收敛:
早睡不熬夜:建议22:30前入睡,让阴气得以滋养(熬夜最易耗阴)。
早起不贪睡:早上6:30-7:00起床,随太阳升起唤醒阳气,避免久睡伤阳。
加个“子午觉”:午时(11:00-13:00)可小睡20分钟,子时养阴、午时养阳,短暂休息能快速平衡阴阳,缓解秋乏。
3、运动:温和“收阳”,忌“大汗淋漓”
秋分运动要“收”,不能像夏天那样剧烈出汗——大汗会耗伤阳气,也会让津液流失加重秋燥。
选“慢运动”:散步、太极拳、八段锦都很合适,每天30分钟,以身体微微发热、不出汗为宜。
避“早晚寒”:尽量在上午9-10点、下午4-5点运动,避开早晚寒凉,防止寒邪入侵伤阳。
动后“润一润”:运动后喝杯温水或蜂蜜水(水温不超过60℃,避免破坏营养),补充津液、平衡阴阳。
4、情志:戒“悲”戒“躁”,养“平和心”
中医说“秋属金,对应肺,肺主悲”,秋分后草木凋零,人容易生“悲秋”之情,过度悲伤会耗伤肺气,打破阴阳平衡;反之,烦躁易怒也会助火伤阴。
“收心”不“耗神”:少看刺激的影视剧,多做安静的事,比如看书、听轻音乐、养花草,让情绪慢慢沉淀;
“赏秋”解“悲秋”:天气好时去公园赏菊、观红叶,自然的生机能缓解低落情绪,让心态平和,进而调和阴阳。
秋分后早晚温差大,出门记得带件薄外套,尤其要护好“腰腹”和“脚踝”。
腰腹是脾胃所在,受凉易伤阳;脚踝有很多经络穴位,受寒会影响气血运行,打乱阴阳平衡。哪怕白天热,早晚也别露腰、穿露脚踝的鞋。
天地有平衡,人体亦有节律。秋分养生,不过是顺着自然的脚步,让身体的阴阳像这一天的昼夜一样,不偏不倚、刚刚好。
你有哪些秋分养生习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