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最后十年:全球视野下的大清“失败”启示录


第一时间看到「非虚构时间」推文。

中国19世纪的最后十年,风雨欲来,波谲云诡,城头变幻大王旗。十年间粉墨登场的人物与期间展开的历史事件,仿佛按下了快进键,是正常历史进程百年才能有的精彩。若将这十年置于全球的脉络中,中西方的交流与碰撞之下,则更能理解为什么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历史作家李礼的著作《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中,以全景视角描述了全球视野下甲午战争前后的动荡中国,十年为一单元的切片似的讲述,如电影一般,既有全景,又有细节;书中丰富的注释,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更是难得一见的宝藏。

这本书带给我们的那个中国,既是百余年前的过去,又是当代历史的起源。



文 | 穆爽

资深媒体人、近代史研究者、历史作家李礼推出了他的新书《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1891至1900这十年间,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中三件重大到足以改变国运的事件: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和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作者在这部书里,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以全景视角描述了全球视野下甲午战争前后的动荡中国,以十年的跨度为一个聚焦时间段,逐年扫描时间切片,再现了清王朝在1891年至1900年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清王朝的内政与外交,中西互动、中外关系、中外冲突等一系列事件,以及各领域中外人物和各种社会媒体舆论的基本情况,以简洁而生动的文笔回归事件现场,勾勒出百科全书式的历史群像,讲述了历史人物在大事件中的选择与立场,以及这些大事件何以发生。

这种扫描历史切片似的讲述,不是繁杂的史料堆积,而是如电影一般,既有广角全景,又有特写细节,采用一种“上帝视角”,以超然的高度、生动而又笃实的描述,审视一百年多年前发生的各种事件,在某一个凝固的时间点上,所呈现出的各自的样貌。例如“糟糕的海防和俄国的东方野心被广东秀才康有为注意到了,他判断朝鲜会成为一个火药桶”,“1898年,《孔子改制考》和要求禁止它的奏章一起被递到皇帝面前”。

还有,书中写道1892年光绪皇帝开始学英文,被传教士创办的《万国公报》视为“中国振兴的转机”,美国《纽约时报》也对此进行了报道。这一年还是科考年,新进士中“包括25岁的蔡元培和26岁的张元济,对西方越来越感兴趣的张元济几年后开始学英语文”。蔡元培后来成为北京大学的校长,张元济成为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之一,每个人的背后都是一长串精彩的故事,在这一页中,被高度地浓缩。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觉醒年代》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注释丰富,每一章均有近百个内容详实的注释,近万余字。全书加“结尾”共十一章,注释就在近十万字以上。对近代史研究者以及普通爱好者而言,这也是一座丰富的宝藏。注释不仅详细说明了正文的背景、引文出处,更可以说是一份简明中国近代史和关于世界近代史的中外著作阅读书单。仅第一章提到的著作就包括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裴士锋《湖南人与现代中国》、钱锁桥《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和田春树《日俄战争:起源和开战》、詹姆斯·L. 麦克莱恩《日本史(1600—2000)》、安德鲁·马洛泽莫夫《俄国的远东政策(1881—1904年)》等。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作者阅读和梳理了海量的历史资料,以一种崭新的写法,重新讲述了每一个中国人都熟记于心然而又不那么了解的近代史。例如,作者在以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以扎实的细节生动再现了中日甲午战争,揭示了甲午战争必然失败的悲剧性原因。即使甲午战争之前,“镇远”曾是中日两国海军最大军舰,即使北洋舰队曾在1886年和1891年两度访问日本,1891年日本天皇还曾接见丁汝昌和各舰管带,然而四年后,两军对峙的海面,北洋海军仍然全军覆没。丁汝昌战败自杀殉国, 10艘大小北洋船舰沦为日军的战利品。为了向丁汝昌致敬,运载其灵柩的“康济”号没有在收降之列。


这种崭新的写法,具有一种宽广和开阔的视野,在涉及当时中国的政治、思想、外交、经济诸多内容时,将这些事件与进程置于“全球脉络”中予以讲述,同时将讲述对象置于广阔的相互关系情境中来理解。如“世界似乎正迎来一个更好的新世纪,至少1899年的海牙和平会议给人这种印象。包括中国在内,29个国家代表7月29日在此签署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各国承认仲裁是解决国际争端最有效、最公正的方式,并为此组织一个常设仲裁法庭。……更大范围地确认了对医务人员、伤员和间谍、战俘的人道主义精神,尽管这一切仍主要依赖交战国的克制。……在东方,一场更大的危机已经到来,中国民间的怒火这一年被彻底点燃,……1899年10月,‘拳民’的英文名称‘Boxer’在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

西方的坚船利炮,基本是同一时期,掀起了中日两国近代史的篇章。日本的明治维新,让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处于同一儒家文化传统的日本已经取得相当的成功,中国也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让精英们猛然觉醒,仅仅“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是不够的。不变革过去遵循了千百年的祖宗之法,在不触动封建制度根本的前提下的局部改良措施,是无法解决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的。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今天的中国仍然走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因此重读一百多年前的近代史,对每一个关心中国未来的读者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所言,本书带给我们的那个中国,既是百余年前的过去,又是我们当代历史的起源。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李礼 著

ISBN:9787532797257

定价:78 元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内容简介:

经过三十多年“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9 世纪末的清帝国不仅未能奋力图强,反而进一步深陷泥沼。甲午、维新、灭洋、赔款……帝国尝试着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应对危机,结果连续失败,并在世纪末导致一场国家参与动员的义和团运动。与此同时,东亚格局彻底转换,中国遭遇日、俄直接压迫,西方各国在清廷的不断失败和排外浪潮下重新审视对华关系。改革派或流亡海外,或图谋下一场新政,革命者则彻底来到历史舞台的中央。


资深媒体人、近代史研究者、历史作家李礼,以全球史视野和全新文本重述中国近代史,从清廷皇室、高官、士绅、变革派、革命家、拳民到欧洲皇帝、外交官、教会、传教士、军人、记者的全景视角,描述了全球视野下甲午战争前后的动荡中国,揭示了19世纪最后十年的战争、变革和失败。作者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用简洁而生动的文笔回归事件现场,考证中外人物,勾勒出百科全书式的历史群像。



作者简介:

李礼,近代史研究者、历史作家、博士,先后任《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历史学人》主编。著有《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与转变(1872—1912)》《求变者:回望与重访》《古今之变:历史学家访谈录》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义和团运动   甲午战争   北洋   全景   全球   排外   历史   近代史   启示录   注释   中国   视野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