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嘉年华#
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赞、评论、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昨晚有个网友给我留言:
“我的孩子现在正处于青春期,抑郁快半年了,情绪很低落,焦虑失眠。他不愿和我们交流,不愿出门,脾气暴躁,不想上学。他总是抱怨身体不适,整天郁郁寡欢。我很担心孩子这样下去会更严重,现在已经影响到他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了。看到孩子这样,我也快抑郁了…老师,我该怎么办啊?”
我对这位家长说:
其实,叛逆期是孩子成长阶段的心理过渡期,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不用过度担心。
智慧的父母,不是要驯服孩子,而是成为那个掌灯的人,陪他们走过这段迷茫又重要的路。
先倾听,再说话。
当孩子情绪激动时,最好的回应不是说道理,而是闭上嘴、打开耳朵。
比如,孩子摔门而出:“我再也不想上学了!”
妈妈没有急着批评,而是轻声问:“你看起来很难过,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什么事了?”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紧闭的心门。
用“我”代替“你”
把指责换成感受,冲突就少了一半。
孩子熬夜玩手机,不要说“你怎么又玩这么晚”,而是说:“我担心睡眠不足会影响你白天的精神,比如上次你说上课老是犯困。”
——这样孩子听到的不是批评,而是关心。
聊他喜欢的,而不只是你关心的
我有个表弟,发现他女儿迷上了某个偶像团体,他并没有否定,反而陪她看了一场演唱会视频,问道:
“这个主唱好像很有才华,你喜欢他什么?”
——那一刻,父女之间不再是“审问”与“抵抗”,而是两个平等的人在交流。
规则要像地图,清晰可循
与其说“你要自觉”,不如一起写下来:
“周一至周五,每天手机使用1小时,周末2小时;晚上10点半前睡觉。”
再把规则贴在冰箱上,执行起来谁也不委屈。
有些路,要让他自己走一遍
有一天,邻居家的孩子小杰不肯穿外套出门,妈妈这次没有追出去,只是说:
“穿不穿由你决定,但如果冷的话,我们下次要记得穿。”
那天他感冒了,但也懂得了:原来妈妈的话不是控制,是经验。
规则也可以有温度
孩子生日聚会晚归,爸爸没有发火,而是问:“今天玩得开心吗?下次如果晚回来,提前打个电话,免得我们担心。”
——规则没变,但多了人情味。
帮情绪找到名字
当孩子愤怒地摔作业本,你可以问:“你现在是生气,还是对自己失望?”
帮他识别情绪,就像帮迷路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有时候,一个动作胜过千言万语
有次我去堂妹家串门,看到她女儿小欣和好朋友吵架后躲在房间哭,堂妹并没有讲大道理,只是递了一杯热牛奶,轻轻地抱了抱她。
——那一刻,沉默比语言更有力量。
允许情绪像雷阵雨一样爆发
去年到一个亲戚家拜年,偶然看到他家孩子在房间里大喊大叫,父母在门外说:
“我们知道你现在需要发泄,等你好一些,我们都在。”
——不阻止,不评判,只是等待天晴。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记得儿子的同学小磊当初选课外班时,父母说:“你想试试编程还是篮球?我们尊重你的兴趣。”
——当他感觉到被信任,反而更愿意听取建议。
在他的世界里,找到你的位置
记得我以前一个同事的女儿叫小雯,她特别喜欢说唱,爸爸不仅没有嘲笑,还陪她一起研究节奏和歌词,甚至为她录了一段表演视频。
那种被认可的感觉,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先成为那样的身影
如果希望孩子少玩手机,那饭桌上就不要刷视频;
如果希望孩子情绪稳定,那在他犯错时就不要先发脾气。
——教育最有力的语言,永远是行动。
放下“完美孩子”的执念
孩子考试失利,妈妈说:“没关系,人生是长跑不是冲刺。我们看看哪里可以改进。”
——当我们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他们也学会了接纳自己。
你不是孤军奋战
定期和其他家长聚聚,吐槽带娃的酸甜苦辣。
你会发现:原来大家的青春期孩子都一样“难搞”。
这种共鸣,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留一点时间给自己
每周三晚上,住在我家对门的小李,总是雷打不动地去跳广场舞,把孩子交给她老公。
她说:“我先是我自己,然后才是妈妈。”
——一个快乐的母亲,比一个完美的母亲更重要。
好啦!今天就聊这么多。
如果你家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别焦虑、别担心,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到你。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