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父母都搞错了!养育孩子最贵的不是钱,而是孩子成长的这3年

前几天在同事家里面翻到一本书,拿回来看了之后,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思考的是,我教育我那“不听话”的儿子,是不是有哪里不对劲?从书里面我看到我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孩子的叛逆。

这本书就是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震撼人心的真实案例。深刻的揭示了养育孩子,拼的不是物质,而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理的陪伴。

《心理抚养》封面

这本书里给我们提供了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养育方法。

0-3岁是情感抚养的关键期,父母的亲自陪伴和悉心照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形成健康依恋关系的基石,这如同为人生打下最坚实的地基。

3-6岁则是性格培养的黄金窗口,必须学会对孩子说“不”,通过温和而坚定的规则约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塑造出坚韧、有责任感的品格。

李教授反复强调,没有规矩的溺爱,只会养出“玻璃心”和“巨婴”。

6-18岁是学习期,是能力培养的阶段,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时间管理和社会交往能力。

她提出的“心理抚养重于物质抚养”理念是父母的情感支持、价值观引导和“唠叨”式的潜移默化,远比单纯的物质满足和成绩要求更重要。

《心理抚养》内容

李玫瑾教授在书里面列举了两个案例,来分析她的观点。

一个案例是17岁的少年为12块钱杀人,其冷酷无情的背后,是童年被父母抛弃、由精神失常的舅舅抚养的悲惨经历。这个案例深刻印证了李教授的核心观点:一个在0—3岁依恋期缺乏亲密身体接触和情感回应的孩子,是无法建立起对世界的信任与共情能力的。

另一个案例是一个12岁的少年,因为被训斥就服药自杀的男孩,这个案例暴露了3—6岁的孩子“性格教养”缺位的恶果。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心理建筑师”。

《心理抚养》内容

书中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温暖而坚定的提醒:父母的亲自陪伴,是给孩子尊贵的礼物。它不保证你的孩子出人头地,但它能确保你养出一个心理健全、有情有义、能适应社会的、健全的“人”。

我现在对儿子的教育,就出现她书中所说的一种焦虑,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束手如此,这本书像一剂良药,把我从“管教”的角色转变成一个“养育”者,从“纠错”转向“陪伴”。我现在再也不对孩子大吼大叫,必须接受我的,而是具体和他商量,毕竟来说,孩子虽然年龄还不太大,还是有他自己的观点和生活,应该放手了,应该让他为自己未来独立生活,做好基础和准备。

我觉得,要对孩子负责的话,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停下来读一读这本书,或许他不能解决你的全部问题,但至少会有所启发,它或许会让你重新理解“爱”的真正含义。

李玫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有30多年的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教授,写出的作品,当然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恰如我读了这个本书后,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时候我才明白,我那 “不听话的”臭小子,是因为他有他自己的思考和观点,父母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

正如有一位叫彼岸的云南读者说,读李玫瑾老师的这本书,读起来就像一位有智慧、有阅历的长辈与你分享经验,真诚而语重心长。

这本书真的不错,如果你喜欢的话,点击这个链接,明天书就到了。

李玫瑾《心理抚养》 ¥38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育儿   孩子   父母   心理   案例   教授   观点   深刻   能力   情感   物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