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婚人数这几年真是一路往下走,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就610.6万对,跟2013年最高峰的1346.9万对比起来,直接少了过半,降幅超过50%。
从2014年开始,结婚对数就从1306.5万对起步滑坡,到2024年创下1980年有记录以来最低点。
中间过程挺明显,在2020年因为疫情影响猛掉到813.1万对,2021年763.6万对,2022年683.3万对,2023年短暂回升到768.2万对,2024年又跌20%到610.6万对。

适婚人群从20-39岁这个群体缩水严重,男女性别比失衡有1752万多男性找不到对象,这直接拉低了登记量。
结婚人数这么下降,适婚年轻人数量少是一个重要原因。从1988年出生人口开始下滑,到1998年每年少26.4万,但结婚降幅每年139万,是出生降幅的5倍多。
人口基数小了,多年后结婚的人自然少,可这只占一部分。

更大问题是经济压力山大,现在买房首付动辄几十万,彩礼在农村地方从几万涨到十几二十万,城市里婚礼开销包括酒席摄影也得小十万起步。
年轻人毕业就22岁,读研24-25岁,工作几年攒钱,年龄就奔30去了。失业率2024年青年超20%,工作不稳,哪敢轻易结婚。
民政数据还显示,初婚年龄从1991年不到23岁,慢慢到2011年过25岁,之后加速。到2023年上海男性30.6岁,女性29.2岁,全国平均快29岁了。

晚婚成常态,本科生工作两三年27-28岁才稳定,30岁考虑婚姻很正常。
离婚率高也让很多人对结婚望而却步。2024年离婚登记262.1万对,比2023年的259.3万对还涨了1.1%。离结比从2000年的0.14:1升到2024年的0.43:1左右,每三对办手续就有一对离婚。
司法大数据2016-2017年近300万离婚案,73.4%原告是女性,婚姻2-6年是高峰,感情不和占77.5%,家暴14.86%,九成是男对女。

省份看,新疆离婚率4.20‰最高,黑龙江3.68‰,贵州3.66‰,天津3.62‰,吉林3.42‰。离结比黑龙江0.63:1,天津0.59:1,重庆0.583:1,吉林0.58:1,湖南0.55:1。
这些地方离婚重灾,广东贵州广西山东福建家暴案多。离婚判决66%准离,34%不准,法官觉得有些还能救。
离婚多了,再婚也多,2023年结婚1536万人中再婚342万,占25%,比2000年的6%翻了好几倍。现在再婚成常见事,四分之一新郎新娘是二婚。

年轻人不愿意结婚,观念转变是关键。过去婚姻是终身大事,离婚丢人,现在大家更看重自己开心,不想委屈在坏关系里。女性独立强了,高学历经济能力好,不用靠男人养家。
2024年单身人数估计破3亿,很多人觉得单身自由,不用操心家务孩子。生育成本高,教育医疗从幼儿园到大学花销巨大,一孩政策后性别失衡加剧,匹配难。
经济下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

疫情影响2020-2022年推迟结婚,2023年补偿性反弹,2024年又回落。专家分析,补偿效应结束,适婚人群继续少,结婚成本高,观念多元,婚姻不再是唯一路径。
省份差异也大,广东2023年结婚57.4万对最多,河南48.16万对,山东次之。离婚低的地方上海广东浙江西藏海南,离结比低西藏甘肃广东山西海南。这些地区经济好,观念开放,离婚少。
整体上,结婚率降影响人口结构,新生儿少,老龄化快。2024年出生人口预计继续掉,因为婚内生育为主,非婚生子少。

政府试着刺激,像天门发钱延长婚假,放宽登记不用户口本,但效果有限。年轻人反馈,房价不降,工作不稳,政策再好也难动心。
城市化让年轻人流动大,异地恋多,登记麻烦。婚礼习俗繁琐,农村彩礼攀比,城市房产要求严,很多人宁愿租房单过。就业竞争激烈,996工作制挤占时间,没精力谈恋爱。
女性权益意识高,不愿忍家暴或不平等。数据还显示,25-29岁成结婚主力,取代20-24岁,40岁以上登记升。全国婚姻机构4190个,办理效率高,但需求不足。

2024年季度数据,一季度结婚178.4万对,二季度196.7万对,三季度123.8万对,四季度111.7万对,全年低迷。
不愿结婚还跟教育延长有关。现在本科普及,研究生多,毕业晚,工作后积累几年才想婚姻。经济负担不只买房,生育后奶粉尿布幼儿园,一年几万起步,上学补课更贵。
父母一代催婚,但年轻人反感,觉得这是个人选择。网上讨论多,有人说婚姻是枷锁,有人觉得单身快乐。

专家指出,结婚降速超出生降速,证明经济社会因素主导。2025年预测,结婚数可能继续跌,除非经济反弹就业好转。
总的,结婚人数10年爆跌50%,从2014年2613万人到2024年1221.2万人,根源在人口少、经济压、观念变。适婚男多女少,房价彩礼高,失业率升,晚婚常态,离婚常见。

这些加起来,让年轻人觉得结婚不划算。未来咋办,得看政策能不能降成本,稳就业,改观念。反正现在,很多人在等,等工作稳,等房价降,等心态变。
结婚不是必需品,成了可选生活方式。这变化挺现实,反映社会进步,也带来挑战。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