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马来西亚华侨来中国旅行,出海关的时候,欣慰地对海关警察说:“我看到了中国人的幸福”,“中国要继续强大”,“加油”!
这位马来西亚华侨的声音是一种喜悦,更是一种嘱托。
中国必须强大,这不仅是14亿中国人的奋斗目标,5000年历史的使命延续,也是海外万千华侨的百年夙愿,更是当年我们先烈对这些海外华侨的承诺,今天由我们来实现。
中国推翻满清丧权辱国的统治,中国击败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那每一丝的荣光、决然与血肉之躯的守护中,都充凝聚着海外华侨的血与火。
中国海外华侨真正地做到了“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在香港撰写《上李鸿章书》,希望通过李鸿章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以西方科技与制度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李鸿章看后,以“年轻医生不懂治国”为由拒绝接见。随后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此时的他依旧对清廷抱有一丝希望,有点像当年的义和团“扶清灭洋。”
于是孙中山从海外归来,特意前往武昌拜访张之洞。孙中山当时无功名在身,张之洞见拜帖上写着“之洞兄”三个字就来气,态度傲慢,在名片上写下“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准备打发孙中山滚蛋退回。
孙中山在背面回复“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张之洞大惊,开中门相迎,但最终几无效果,满清官员作为既得利益者,也缺乏对外面世界的认知,并无改革之志。
对满清放弃幻想的孙中山在檀香山第一次明确武装反清,设计青天白日旗,提出“驱除鞑靼,还我中华”,标志性事件是乙未广州起义。
中国从秦朝开始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中,改朝换代多是世家更替,唯有的两次平民逆袭,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朱元璋。
其他的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忽必烈、努尔哈赤家族……没有一个是普通人。他们之所以成功,因为家底殷实,有人托举,所以刘邦和朱元璋的成功,更加弥足珍贵。
孙中山反清,没有家族庇护,没有资金来源,人力物力全靠募捐。
这中间,华侨给了孙中山的大力支持。为了让中国能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华侨捐款捐物,甚至有人变卖家产后,加入同盟会,请愿加入敢死队,为了推翻满清捐款捐命。
这其中最典型人物是邓荫南,邓荫南乃富商,拥有糖厂、饭店等,远离故土、生活无忧,原本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他毅然变卖了全部资产,换得数万元全部资助革命,并亲自参与策划乙未广州起义、惠州起义等。邓荫南死后被孙中山追授陆军上将。
1911年4月27日的黄花岗起义,起义军与清军激战一夜,最终把能找到的72具遗体收殓葬于广州黄花岗。
在这72名烈士中,有31人为华侨,他们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多为二三十岁的青年:有年仅26岁的新加坡华侨劳培和18岁的余东雄;22岁的马来西亚华侨李炳辉……他们手持炸弹或双枪冲锋陷阵,战死沙场,只为给中国一个美好的明天。
华侨不仅是起义的重要生力军,他们还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巨额的经费支持。从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华侨捐款达700万至800万港元。孙中山曾评价:“慷慨助饷,多为华侨”。
抗日战争期间,400万华侨参与捐款,总计超过13亿,捐款总额占当时国民政府军费的43%。可以说如果没有华侨捐款,国民政府经济早已崩溃,无力抗战。
华侨不仅捐资捐物,还积极回国参战。用血肉修起的滇缅公路,唯一的援助通道,在修建时,南洋华侨组织技术团队亲临现场进行指导;滇缅公里修建好后,运输车队需要司机和机车维修工,南洋华侨一共支援了3900多人,冒着日军轰炸,将45万吨物资运送至前线,约1800人牺牲;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广东籍华侨约有4万余人回国参战。
抗战胜利后,马来西亚、新加坡华侨积极投身教育,其中马来西亚富商陈嘉庚先生,以橡胶产业起家,鼎盛时期拥有30余家工厂,将90%盈利投入中国教育事业,创建了厦门大学,将生命融入厦门,今天走在厦门市,就连出租车司机都会向你介绍陈嘉庚先生,告诉你,有那么一个人他来过,他看到,他征服了炎黄子孙的心。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